燕易王在位期间,苏秦合纵天下,挂六国相印,合力抗秦。可惜,在如日中天之际苏秦却晚节不保,居然与燕易王之母勾搭成奸。为逃避灾祸,苏秦主动向燕易王提出前往齐国卧底,以混乱齐国。可他到齐国后不久,就与齐国大夫矛盾激化,被人刺杀而死。
苏秦虽然死,却为齐、燕两国留下了后患。
在燕国时,苏秦与国相子之结成了儿女亲家,苏秦之弟苏代因此与子之也来往甚密。苏秦死后,苏代又被齐宣王所重用。因为苏秦生前的反间图谋暴露,齐宣王想报复燕人,就派苏代前往燕国,刺探情报。
这时燕易王已死,他的儿子燕王哙继位。
与苏代见面后,燕王哙突然问道:“齐王为人如何?”苏代听了,马上附和道:“他肯定无法称霸。”听到这一结论,燕王哙极为感兴趣,马上追问道:“为什么?”苏代回答:“因为他不信任自己身边的大臣!”
燕易王死后,国相子之长期掌控国政,位高而权重。苏家与子之关系密切,苏代这么说也是要刺激燕王哙,让他多倚重子之。
燕王哙信以为真。
在身边众人怂恿之下,公元前年(燕王哙三年),燕王哙主动将国君之位禅让给了子之!
禅让,是传说中上古帝王们的美德;可在东周,这明显不符合宗法制。子之虽然得立,却不得人心。他执政三年后,燕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这时燕王哙的太子平与将军市被私谋作乱,想攻杀子之,夺回政权。
听说燕国大乱,齐人纷纷劝说缗王:“如果趁机伐燕,一定能攻破燕国!”
于是,齐缗王就派将军匡章去攻打燕国。内乱之中的燕国人心涣散,士卒都放弃了战斗,城邑毫不设防,让齐军轻轻松松就占领了整个燕国。而在内忧外患之中,燕王哙和子之都死于非命。
两年后,燕人又立太子平为君,脱离了齐国统治。太子平,就是后来的燕昭王;执政二十八年后,燕昭王在名将乐辅佐之下发起报复,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伐齐,差点就把齐国给灭了!
以上,就是《史记·燕世家》所记载的齐国灭燕故事。这一故事非常有名,但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在鼓动齐国伐燕的众多人当中,居然有赫赫有名的儒家圣贤——“亚圣”孟子。
在燕国内乱刚起之时,孟子就劝说齐王:“如今伐燕,正如同文王、武王之时,机不可失!”
齐国灭燕,给燕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所以,后来燕人不堪压迫,才重新拥立太子平为王,并在忍辱负重三十年后对齐国发起了疯狂的报复。无论是战争的正义性,还是战争的后果,齐国灭燕都与周文王、周武王灭纣不可同日而语。
可一向宣扬仁义的“亚圣”居然如此抬高灭燕的政治意义,岂不是让后人贻笑大方?
对此,元人吴师道就极度怀疑,认为“圣贤决无是事也”——《史记》所记孟子之语不过是旁人捏造,并非事实。
《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下了孟子劝齐人伐燕的详细经过。
齐大夫沈同曾私下派人来问孟子:“可以讨伐燕国吗?”孟子答道:“当然可以!子哙不能将燕国私授给子之,子之也不可私自从子哙那接受燕国。就好比有个士人,您极为喜欢他,却不经王命将您的俸禄和爵位给他,士人也不经王命就私下接受了,这能行吗?燕国之事与此有何差异?”
听孟子这么说,齐人立刻就出兵伐燕了。
后来有人质问孟子:“您劝齐国讨伐燕国,有这回事吗?”
可孟子竟然全盘否认了:“没有!”
见来人不太相信,孟子赶紧又解释道:“沈同来问‘燕国可以讨伐吗?’,我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讨伐?’我就会回答:‘唯有天子之吏,才可以去讨伐。’譬如有人杀人,别人问‘他可杀吗?’,我当然会答‘可以’;但再问‘谁可以去杀凶手’,我就会答‘唯有狱官,才可杀他!’现在与燕国同样残暴的齐国去讨伐燕国,我怎么会同意呢?”
以《孟子》这段记载来看,似乎是齐人对孟子的话断章取义,造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大误会。孟子确实是赞同伐燕,但并不赞同齐人擅权去做此事。孟子认为,伐燕必须得奉王命才算是合法。
对于上述这番解释,后人未必心服口服。
沈同是齐国大夫,前来向孟子请教伐燕之事,背后是受谁指使,不言自明。在沈同前来询问之时,孟子也不至于傻到猜不透齐人的伐燕图谋。事后再来分辨说沈同没问“谁可以伐燕?”,这不太矫情了吗?这反倒从骨子里透出股假味来了!
更何况,《孟子·梁惠王下》还记载了伐燕之后的另一件事。
在伐燕得胜之后,齐王问孟子:“现在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它。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历经五十天就战而胜之,光靠人力是无法达到的。如果不吞并它,必遭天谴。如今我想吞并燕国,如何?”
孟子听了,果断地答道:“吞并它而燕国百姓大悦,那么就吞并它;古人有这么干的,周武王就是如此。吞并它燕国百姓却不高兴,那么就不要吞并它;古人也有这么干的,周文王就是如此。以万乘大国讨伐万乘大国,百姓们却箪食壶浆地前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这还有其他缘故吗?燕国百姓只不过是想躲避水深火热的统治罢了。假如水更深、火更热,那也不过是换个人统治!”
由此可见,对齐人取燕之事,孟子态度确实与《史记》中“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的主旨一致。也就是说,太史公并没有污蔑“亚圣”。
吞并燕国后,天下局势大变,其他诸侯国都想救援燕国。这时,齐王又问孟子该怎么办。
此时,孟子态度已完全不同:“之前燕国虐待其民众,您才前往征讨。燕国百姓以为您会拯救他们于水火,还箪食壶浆地来迎接齐国军队。可您却杀掉他们的父兄,捆绑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能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如今齐国土地增加了一倍却不施仁政,这就是天下诸侯与您作对的原因。请您赶快退出燕国,另行择立一位燕王,这样才可阻止各国用兵!”
燕哙让位子之,让百姓民不聊生,所以孟子本意是让齐人救民于水火。可不想齐人吞并燕国后,反倒变本加厉、加重了燕国百姓的灾难,这怎么能怪孟子?
对孟子而言,伐燕确实是正义之举;可不幸的是,他所托非人!
相比较于孟子卷入齐国灭燕的风波,《史记》记载的另一细节就显得更为复杂。
《史记·燕世家》在记载中,明确说是齐缗王灭了燕国。可奇怪的是,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却对齐国灭燕之事只字不提。吞并燕国,堪称田齐时代达到巅峰的标志性事件;可在田齐家史中,却处理得如此低调,这又是怎么回事?
如此诡异的处理方式,确实让人疑惑。更何况,其他史料还存在完全不同的说法。
《战国策·燕策》的“燕王哙既立”篇中提到,子之被立三年后,将军市被与太子平私谋攻杀子之。这时,齐大夫储子也建议齐宣王借机攻打燕国。于是,齐宣王先派人去怂恿太子平发起内乱,然后派大将匡章出兵攻打燕国,并最终吞并了燕国!
按《战国策》之说,灭燕国之人是齐宣王而不是齐缗王。
除《战国策》外,《孟子·梁惠王下》也说灭燕的是齐宣王而不是齐缗王。“亚圣”孟子作为齐国灭燕一事的亲历者,断然不会将齐宣王之事错放到齐缗王身上。
这两份史料相互印证,太史公出错的可能性大增。可太史公怎么会出错呢?
先秦时代的庄子、尸子都称,自田氏代齐以来,共延续了十二代国君。可《史记》记载中却只有十代:成子恒、襄子盘、庄子白、太公和、桓公午、威王婴齐、宣王辟疆、缗王地、襄王法章、王建。以《竹书纪年》考证,太史公是漏了悼子、田侯剡(yǎn)两代国君。此外,《竹书纪年》还记载,齐桓公午应该执政十八年;可《史记》记载齐桓公仅在位六年。综合推算下来,在记载田齐世系之时,太史公莫名其妙地将齐威王、齐宣王的年代往前移了二十二年!
正因存在这二十二年的差距,使得本应是齐宣王灭燕之事,被太史公误放到了齐缗王身上!或许是意识到了田齐世系的错乱,太史公在《田敬仲完世家》中才不再提齐国灭燕之事。因为,无论把这件事放在哪位齐王执政期间,都会出现明显的错漏!
齐国灭燕,是战国时代一重大事件。可在《史记》的记载中,却存在着两处鲜为人知的争议。
对于孟子劝说齐宣王伐燕的争议,以《孟子》记载来说,更像是“亚圣”遭遇了“名人烦恼”:名人们说出一番话,却经常被人断章取义后曲解,让他们遭受了莫名的不白之冤。这类事,从古至今都极为常见。对孟子而言,燕国百姓正遭大难,任何人都可以去拯救百姓。奈何,齐国不是去救火,反倒是火上浇油,这就完全违背了“亚圣”的本意了。所以,在燕人叛齐之后,齐宣王才会羞愧地说:“我有愧于孟子啊!”(《孟子·公孙丑下》)
对于太史公记齐缗王伐燕的争议,根本原因还是太史公将田齐世系给记错了——不但漏掉了两代国君,还弄错了齐王的执政年份。在补上这二十余年后,人们才弄清了齐、燕冲突的基本脉络:齐宣王五、六年间,齐国灭燕;其后两年,燕人叛齐,拥立燕昭王为君;齐宣王十九年去世,其子齐缗王立;齐缗王十八年时,燕昭王联合诸侯伐齐复仇,差点灭了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