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出自出自《战国策·魏策四》,寓意是如果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如果小伙伴们读过这个故事,是不是跟龚老师当年一样感到疑惑呢。疑惑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这个故事为什么能流传下来,还选入小学课本。因为正常人都知道地球是个球啊,往北走当然可以走到南方。问题是古人是否知道呢?
答案是肯定的,公元前多年的古希腊大科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时月面上的地球影子,以及船从远处驶来总是桅杆先露出海平面,判断出地球是一个球体;公元前多年的古希腊科学家埃拉托斯特尼用影子测出了地球的周长。
与古希腊同时期的战国时代可能也有人猜想出地球是球体了,但跟古希腊一样,缺乏实验数据来证明地球是球体而不是龟壳,而要做实验就得沿着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各走一圈,16世纪的麦哲伦就从东西方向做了实验。因此成语中的主角,极有可能试图进行南北方向的环球实验。当然,光靠马车肯定无法实现环球旅行,但科学探究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可以成功。因此,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好样的!”
郑人买履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如上图中的笔记)。这个故事虽说比南辕北辙要正常一些,但回想起来总觉得不对劲。
虽然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凭感觉买鞋的,但感觉真的可靠吗?首先,脚的尺寸在一天中是有差别的,早上脚最小,晚上脚最大,相差4%~5%,这就超过了鞋子伸缩的弹性程度。其次,脚在负重时,围度可增加12mm左右。再次,长时间运动也会使脚变大。
可以设想,如果这个郑国人早上去买下午干活时穿的鞋子,那么靠感觉买的鞋子一定是偏小的,甚至可能因为店家的言语暗示,买到更小的鞋子。因此,感觉并不可靠,严格的测量不是墨守成规,而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体现。以古代的生产力,买鞋已经算是普通人的大事了,如果人们对大事都抱着差不多就行的心态,那么这个民族就做不好任何事。这个故事用来讽刺“傻瓜”,却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科学精神的光芒。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讲的是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立刻在那船(舷)上刻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讽刺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龚老师读了这个故事,困惑了好几年,因为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会有这种智商猪狗不如的人,古人真有这么蠢?后来再读,发现是这个故事的写法有问题,作者光在那笑话别人方式不对,却没有提出合理的做法,为什么作者提不出合理的做法,因为刻舟求剑就是最合理的做法。
是的,在没有随身携带GPS的情况下,刻舟求剑就是科学的方法。
如图所示,红色代表主角在船舷刻上的记号(有凹槽),虚线代表视线,通过两个记号的凹槽可以看到河岸上两棵树(或者其他参照物)的的树尖;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树尖与记号连成直线,直线的交点就是剑掉落的位置。主角只需要让船回到通过记号看到两树尖的位置,再考虑水速、水深、剑的惯性,就可以确定出剑在河底的准确位置了。
因此,刻舟求剑,完全可行。这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以古代的生产力,剑的价值就跟今天的车子房子一样,所以花费这个时间绝对是值得的。然而这个故事的作者,既不理解主角的科学方法,也没有耐心陪着主角找剑,因此极有可能编造出了后半段故事。这就跟我们写作文一样,一半真一半假,全写真的反而得不了高分,读者只能自己去分析那一段是真的。
总结,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南辕北辙三个成语故事,似乎在极力体现古人的愚蠢,却反而证明了古人在战国时代就具有了科学精神,使用了科学方法,进行了科学实验。我们的古人拥有与古希腊人一样的智慧,为人类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只不过由于秦朝好焚书、汉朝独尊儒,这些类似的科学事迹基本上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仅能从这些反面的故事中窥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