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封建帝制延缓了两千多年,其间诞生了将近名皇帝。
对于皇帝而言,他们是封建集权的最高统治者,是封建统治的具象化存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令朝野为之侧目。
许多人都颇为关心历朝历代皇帝的文治武功,但除了政绩外,皇帝们的床第之事也成了不少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的帝王向来对于女色敬而远之,唯恐影响自己的决断与心智;但也有更多的皇帝沉迷女色,整日沉溺于后宫,将朝政置于身后。
都说“后宫佳丽三千”,虽然这只是虚指,但也侧面反映了某些帝王的荒淫无度,其中有些帝王的性癖好之独特,堪称奇葩……
“观人淫乐”以取乐的那些皇帝
对于皇帝来说,本就拥有世俗欲望的他们,在获得无上权柄后,人性中的各种欲望也被无限放大。
对于一些有着独特性癖的皇帝来说,光是自己享受床第之欢已经无法带来足够的刺激。观看他人淫乐,才能令他们变态的内心得到些许“慰藉”。
先说说南北朝时期有名的暴君——刘子业,此人是南朝宋国第六位皇帝,但他在任时间极短,只有两年。刘子业号“宋废帝”,后世对他的不满可见一斑。
南朝宋国由刘裕一手建立,前几代皇帝都可称得上明主。到了刘子业父亲刘骏这一代,虽然功绩不及先前的帝王,但姑且算得上治国有方,只不过此人也时常yin乱后宫。
而到刘子业这里,他是好的没有,坏的照单全收,就比如这喜好“观看他人yin乐”。
公元年的某一天,刘子业召集了宫中所有的嫔妃与公主到殿中,令她们依次排开,然后再令左右侍从辱之。
而刘子业自己则在一旁看得兴起,但其间有一些妃子却并不依从。
她是刘子业叔叔南平王的妻子江氏,不过刘子业却并不碍于这层关系,直接下令诛杀了江氏的三个儿子,还抽了江氏一百鞭子。
你以为就刘子业的荒淫暴虐就至此为了?
刘子业的另一个叔叔建安王,其生母杨太妃也成了刘子业侮辱祸害的对象。
刘子业将杨太妃召到大殿中,令左右侍从与其做苟且之事,他自己则在一旁饶有兴趣地观看。
当然,有刘子业这等“爱好”的皇帝,不一而足。
东晋十六国的厉王苻生,也是一个喜好“观yin”的典型。
他令宫中侍女与左右侍从在大殿上当众淫乱,他则在一旁观看。
但有时,苻生喜好“观yin”的癖好也可能突然在路上发作。
《晋书》言:“生如阿房,遇兄妹俱行者,令其非礼,不从,生怒杀之。”
说的是苻生暴虐如地狱中的鬼卒(阿房为梵语中的地狱鬼卒名),在路上遇到兄妹二人并肩行走,他便令二人当众XX,但二人哪里肯从?苻生当即将二人诛杀。
“伦常道德,与我何干?”——那些毫无底线的皇帝
古代向来讲究“三纲五常”,于他们而言,伦理道德不容僭越。但对于某些皇帝来说,由于权力滔天,一些伦常道德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纸空谈。
上文中提到的刘子业之父刘骏,这里有必要展开说说。
《魏书》言:“骏yin乱无度,蒸其母路氏。”
这里的“蒸”在古代意指迎娶母亲,与乱伦无异。
也就是说这刘骏yin乱的对象是其生母,其底线实在是低到令人发指。
但除了生母路氏外,刘骏的几个堂妹也成了刘骏染指的对象。
刘骏的叔叔,南郡王刘义宣的几个女儿,由于姿色出众,被刘骏看上。虽然这几名女子名义上是刘骏的堂妹,但刘骏还是将她们纳入了后宫,供其享用。
既然说到了刘骏,就有必要重提其子刘子业。是的,又是他。
刘骏死后,刘子业全然没有悲伤,反而大喜过望。
这新蔡公主刘英媚,是刘子业的姑姑,彼时已经身为人妻。但刘子业并不介意刘英媚与自己的血缘关系,更不介意刘英媚已为人妻。
他将刘英媚召入宫中,使新蔡公主“逼离夫族,幽置深宫”,供其淫乐。而刘英媚的丈夫何迈,也被刘子业诛杀。
但光是姑姑,对于刘子业来说似乎还不够。
山阴公主刘楚玉,是刘子业的亲姐姐。虽然当时刘楚玉已经嫁为人妻,但也同样没有动摇刘子业召其入宫的决心。
将刘楚玉召入宫中后,刘子业与其日日享乐,全然不顾姐弟之关系。
既然说了刘子业两次,那就再说说刘子业的结局。
这刘子业有一次聚众享乐时,令在场的宫女脱光衣服,其中有一名拒不服从,被刘子业当场诛杀。
当天夜里,刘子业便梦到在白天的竹林堂里,有一女子对其厉声咒骂,称其活不过明年。这刘子业醒来后大惊失色,遂寻得一名与自己面容相仿的男子诛杀,充当自己的“替死鬼”。
但即便如此,刘子业的心魔也已经种下。
同年十一月,刘子业的叔叔与其亲信策划好了诛杀刘子业的计划,而后令巫师欺骗刘子业说竹林堂中有鬼,可予以射杀。
这刘子业自然深信不疑,便跟从巫师去了竹林堂,之后被众人诛杀。
说完了刘氏父子,再说说这海陵王完颜亮。
这完颜亮也是个荒淫无度到极致的家伙,他曾大言不惭地向世人宣说自己的三大志向,除了征战杀伐和统治天下外,他还说“无论亲疏,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这里的“无论亲疏”需要划上重点。
其宗室之女,尽被完颜亮享用,包括堂姐妹、姑姑、舅母等等。
除了刘氏父子和完颜亮,娶了自己姑姑和侄女的爱新觉罗皇太极、选自己外甥女做皇后的刘盈、强占近亲族女的刘聪……等等皇帝也都是奇葩至极。
但历代皇帝们的奇葩性癖,还不止这些。
断袖之癖、龙阳之好,你可知道出处?
以上这些荒淫无度的皇帝,其淫乱对象尚且都是女性,但有些皇帝可就未必了。
不少朋友应该都知道“断袖之癖”和“龙阳之好”这两个成语,也清楚它们都是指代那些有着特殊性取向的男性,但它们的出处,你真的了解吗?
先说说断袖之癖,这一成语出自《汉书·董贤传》,说的是汉哀帝刘欣与侍从董贤之间的隐秘行径,当然到了后面,二人的关系早已经不是秘密。
这董贤本是汉哀帝管报时辰的侍从。这董贤原本就老老实实地报个时辰,但不巧因为相貌生得俊俏而被汉哀帝看上。
于是乎,董贤便成了汉哀帝的男宠。
这汉哀帝在政治上本就没什么建树,董贤更是给了他终日不理朝政的理由。
董贤得到汉哀帝的恩宠后,其官职从低卑的舍人一路晋升到都尉、侍中、高安候,到了后来汉哀帝更是多次声称要将帝位禅让于董贤。
而汉哀帝对董贤的赏赐更是毫不吝啬,当时董贤一个月得到的赏赐就有一亿钱之多,一时间震惊朝野。
要说这董贤,本是男儿身,却女儿气十足,还颇懂得谄媚之道。
他从早到晚都侍奉在汉哀帝左右,其逢迎之道,可谓炉火纯青,每句话都使汉哀帝颇为受用,于是更加喜爱董贤。
汉哀帝每逢出游,都势必与董贤同乘,董贤的待遇仅次于汉哀帝。而更为过分的是,汉哀帝担心董贤由于终日侍奉自己不能回家,便下诏令让董贤的妻子进宫来陪伴董贤。
当然,提到汉哀帝对男宠董贤之殊遇,就不得不提一下这断袖之癖的由来。
《汉书》言:“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说的就是汉哀帝与董贤一同就寝,董贤睡觉时压到汉哀帝的衣袖却浑然未觉,汉哀帝不忍惊扰董贤,便直接挥剑斩断了自己的衣袖,之后才起身离去。
于是乎,“断袖之癖”到了后来就常被代指男子之间的同性行为。
说完了断袖之癖,再说说龙阳之好,这又是君主与男宠之间的故事。
魏安釐王是战国时期魏国第六任君王,下文中简称魏王。
这龙阳君是魏王的男宠,像魏贤被汉哀帝宠幸一样受到魏王的喜爱与器重。
龙阳君的地位之高,在朝中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臣们碍于他和魏王的无间关系,要么惧怕他,要么恭维他。
魏王对于龙阳君的赏赐,诸如封地、爵位、金钱等实在是数不胜数,但这龙阳君却很有危机意识。
《战国策·魏策·魏王与龙阳君同船而钓章》记载了这样一段内容:“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泣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
这段话说得是魏王和阳君同乘一船垂钓,这龙阳君钓了十几条鱼却突然悲从中来,独自哭了起来。魏王自然不解,于是就问龙阳君有何不安,不如说出来听听?
这龙阳君一看机会来了,便说我哭的是这鱼。魏王有些发蒙,问道你哭这鱼作甚?
龙阳君说这鱼就像我一样。
钓鱼一事固然快乐,我钓得第一条时很兴奋,第二条也是如此,但到了后面,却又厌恶了。
而大王起初对我宠爱有加,到了后面,天下还会有更多的美人进宫,届时我是不如她们的,就会像这条鱼一样被大王抛弃。
所以,我哪能不感到悲伤而哭泣呢?
瞅瞅这危机意识和演技,足见此人心机之深。
魏王听后,略一思索,当即说道:“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四境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之。”
原来这魏王不仅不生气,还反问龙阳君有这种想法为何不告知于他,之后又下令说治下有哪个敢说龙阳君不是的,通通诛九族。
而之后,魏王果然愈加恩宠龙阳君,这龙阳君即便在魏王死后,也依旧风光无限。
于是,喜好龙阳君的嗜好,就演变为成语“龙阳之好”,专指那些性取向为男性的男子。
“男女通吃”,令人咂舌的皇帝
有的皇帝好女色,有的皇帝喜男色,但也有的皇帝男色女色都照单全收。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明朝的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
年幼的朱厚照,就已经荒淫无度。当时朱厚照令人修建了一处专供他淫乐的场所,名为“豹房”。
在豹房中,不仅有妙龄女子,也有为数不少的娈童,这娈童其实就是专供淫乐的少年。到这里,朱厚照的性取向就已经十分“广泛”了。
到了后面,这朱厚照对于朝政之事是越来越不上心。在他看来,有上朝的功夫,吃喝玩乐才是正道。
朱厚照为了搜罗天下美色,也可谓是费尽心思。
他曾经到民间巡访,看到一家小店中有一姿色绝人的女子,是老板的妹妹,名曰“凤儿”。
于是,朱厚照就将凤儿召入宫中,准备纳其为妃,但不巧的是,凤儿死在了进宫的路上。
朱厚照悲痛不已,但他很快又在民间邂逅了一名乐女刘氏,对其宠爱至极。
但于女色而言,朱厚照对于男色似乎更感兴趣。
他曾经下令群臣广泛搜罗天下俊美的男子,对象也包括宫中的太监。
为了满足朱厚照的嗜好,曾有不少人争相向朱厚照献上男宠,朱厚照一喜,就给他们个个加官进爵。
朱厚照性癖涉猎之广,爱好之独特,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
当然,历史上“双性恋”的皇帝除了朱厚照外,还有不少,因篇幅有限,此处便不再一一列举。
点评
对于古代的封建帝王,其独特性癖实在是千奇百怪、不一而足,真是应了那句“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
但这些皇帝大多都因为整日耽于色欲而疏于朝政,最终使社稷崩塌,朝廷危弱累卵,最后的下场往往异常凄惨。
食色性也,本是人之常情。但若纵欲过度,则难免耽于安乐,引火烧身,即便是皇帝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