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间就是一个剧场,我们都是剧场里形形色色的演员,自己的人生总是充满着多种角色,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自己。
在滚滚社会洪流中,或许我们早已把自己的内心扔到一边,根本听不到他的声音。我想这本《次第花开》正是打开我们心灵的一本疗伤之书,让我们变得随喜,通透,不再执念,洒脱地看待自己的人生。
有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人活一世,谁都想成为命好运好的有福之人。
但福气并非先天俱来,而是在后天中积攒的。
一个人要想后福无穷,就要修炼言行,修好德行。
有以下这6个征兆的人,必有后福!
1.心地善良
《素书》有言:“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一个人,心地善良,多行善事,就在给自己积福。
如一盏明灯,在温暖他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以后的路。
有一支考古队,曾前往撒哈拉沙漠找寻遗迹。
他们进沙漠时,看骸骨随处可见,队长心中不忍。
于是和队友将骸骨一一掩埋,还用石头做了简易的墓碑。
一周后,他们准备离开,却突然刮起风暴,迷失了方向。
危难之际,他们是沿着来时树立的墓碑,才得以顺利脱身。
善良,就是他们为自己留下的路标。
《菜根谭》中说:“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
善良,才是一个人行走于世间最好的风水,最大的后福。
2.家庭和睦
曾国藩说:“家和福自生。”
一个家,冲突内耗不断,就会福气渐散,事事不顺。
家庭和睦,齐心协力,才会越来越兴旺,后福无穷。
平日里,曾国藩孝顺长辈,友爱兄弟,指点子侄。
一家人彼此包容,相互理解,为家庭和睦而努力。
他在外当官才无后顾之忧,专心治国平天下,功成名就。
不仅如此,曾氏家族数百年来更是人才辈出,无一败家子。
正所谓,家和万事兴。
父母慈爱,兄弟友爱,夫妻恩爱,子孙孝顺。
家风正,家人和,感情深,福泽自然延绵不绝。
在网上的一张照片曾感动了很多人,照片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起于一对夫妻开车回家,妻子不小心将车开上消防栓,导致了翻车。
幸好车速不快,两个人只受了轻伤。丈夫并没有表达出不满和责备,而是确认自己与妻子都并无大碍后,主动提出和妻子在车前合影。
妻子不解,他解释说,他希望把与老婆一起经历过的糗事都记录下来,以留作纪念。
生活难免有大起大落,在困境前的反应,往往是一份感情最好的试金石。这位丈夫的行为,很好的诠释了夫妻相处的智慧。
感情之间最重要的,不是遇事非要争个对错,而是要懂得情比理更重要。
犯错,谁也不想的。车子坏了,是既定的事实,无论怎么指责,也无法挽回的。
若只顾倾泄自己的情绪,而没有想到对方心里其实也在懊悔、自责,只会是火上浇油,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懂得换位思考,感同身受,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老子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对人有包容之心,遇事不责备,不是懦弱和妥协,而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惜福知足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不圆满,是常态;有得失,是必然。
一个人唯有惜福知足,才能细水长流,福气常在。
明朝的胡九韶家境贫寒,日日耕作,仅得温饱。
但他每天都会焚香感谢上天,又赐他一日清福。
妻子嘲笑说:“一天到晚喝菜粥,这算什么福气?”
胡九韶说:“生在太平时代,家中老少也不必挨饿受冻,家人没有生病的,也没有被关在牢房中的,难道还不是福吗?”
《菜根谭》有言:“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惜福者,福常至;知足者,福自来。
人活一世,惜福知足,方能得自在,有安乐,享后福。
4.品行端正
常听人说:“唯有人品,可立一生。”
一个人才华再出众,没有品行加持,也走不远。
做人,应以品行为本,方能行稳致远,福泽深厚。
柳宗元写过一篇文章《宋清传》。
宋清是唐朝的一名药商,品行出众,人人皆知。
他的药材都是上等品,保障大家买放心药、良心药。
有人付不起药钱,也可以赊账,他从不区别对待。
到了年底,他还会将剩下的欠条销毁,从不催账。
收药材时,他也总是以优厚的价格买进,不亏待药农。
良性循环下,宋清的口碑越来越好,生意也越做越大。
子曰:“子欲为事,先为人圣。”
做事先做人,品行端正,才是最好的通行证。
当你修好品行,有人为你搭桥,有人为你铺路,自有后福无穷。
5.重视健康
诗人司各特说:“没有什么收获比得上健康。”
忽视健康,是对自己最大的辜负。
健康地活着,才是一个人最深的福气。
比如司马懿,他就非常重视健康,注意养生。
首先,他不重欲,还十分善于管理情绪,不轻易动怒。
其次,他常练五禽戏,锻炼身体,再忙也不忘记按时吃饭睡觉。
反观郭嘉、诸葛亮等高人智士,要么英年早逝,要么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司马懿在年近花甲之际,三国尽归他手,成了笑到最后的人。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跑得久才能做真正的赢家。
从现在开始,规律作息,坚持运动,节制自己,身体健康,才有后福。
6.觉人之诈,不愤于言
察觉到别人的狡诈,不要用言语表现你的愤怒。
多动脑,少动嘴,冷静思考,才能趋福避祸。
《大学》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越是急事,越要冷静。遇事不逞口舌之快,保持清醒,不乱方寸。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写道:“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一个人越容易被激怒,就越容易陷入对方的陷阱。
曾国藩年轻做事,心烦气躁得罪了不少人。
后来他的恩师唐鉴先生就送给他一个字——静。
从那时起,曾国藩每逢遇事都要静思一会,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也是由此而得。
7.为人厚道
《易经》有言:“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道,是最高级的德行,厚道之人,必有后福。
春秋时,秦穆公的马被百姓抓到,并煮熟分食。
官吏将他们押送到秦穆公面前,以为他定会严惩不贷。
他却厚道地说:“不能为牲畜而伤人,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伤身体,你们喝点酒吧。”
还命人拿出好酒赏赐,他们心中不胜感激。
后来,秦晋两国交战,秦穆公不慎被晋军重重包围。
危难之际,是那几个偷吃马肉的百姓拼死作战,救下秦穆公。
厚道的人,胸襟宽广,有一颗包容的心,不计较他人的过失。
在这个厚道稀缺的年代,这样的人,必然能获得一切美好和福报。
8.施人之恩,不记于心
《战国策·魏策》有言:“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一个人做了有恩于别人的事情,不能总放在心上。
齐国有一年闹旱灾,很多人吃不上饭。
有一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
后来去吃的人,越来越少,吃过的人非但不说好,反而责难他。
这一天,黔敖看到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两眼昏昏无神地走过。
他左手端着食物,拦住了他。
“喂!来吃吧!”
饥民抬头看着他,说:“正因为不想吃你施舍的食物,我才蒙着脸走开。”
原来,为了宣扬自己的善行,黔敖四处招摇,说自己给别人免费食物。
结果,那些受了施舍的人,更觉得尊严扫地,无处自容,宁愿饿死也不愿受他的恩惠。
华罗庚说:“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真正的善良是从骨子里表现出来的,不张扬,不作秀。
有句话说得好:“施比受更有福。”
施恩,不是把善行当做交易,更不是以善易善。
如果每次都记在心上,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9.受人之恩,铭记于心
古希腊有句谚语:“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济水南面,一个商人渡河时落了水。
商人求救:“我是济水的富商,如果谁救了我,我给一百两金子。”
有个渔夫路过把他救上了岸,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金子。
渔夫说:“当初你说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只给十两?”
商人全然忘记了渔夫救他的恩情,反倒是算起了钱账来。
“你一个打渔的,一天的收入才有多少?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
过了一段时间,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结果船触礁沉没,再一次落水。
渔夫看到却头也不回的走开了。
很多人总是习惯去计较失去的,却很少为已经拥有的而喜悦。
有的人,风光后就忘了帮他的人;有的人,成功后就远了陪他的人。
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韩信当年落魄潦倒,饥饿难耐时,江边一位漂母给他饭吃,很多年后韩信赠以千金。
做人一定要知恩,记住别人的好,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好。
10.宽容的人,必有厚福
清代人张潮曾在《幽梦影》中写道:“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
意思是说:要求自己要像秋风一样严厉,而对待别人要如春天般地给人温暖。
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发自内心地为他人着想,真诚地对待他人、包容他人,相处起来让人感到如沐春风般的舒服。
古人讲:“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对待他人,过于苛刻与计较,很难交到真朋友,终究是对自己的伤害。
而为人谦逊,温和,宽宏大量,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就如温润的美玉,让人感到舒服、温暖,心生美好。
自然人人都愿意与你相处、共事。凡是多一份宽容,自己往往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宽容之人,必有厚福。
心觉不是“清澈”的觉知,是含带着“种信息”变化了的觉知。这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空性杂染”。
我们的修行,不是要消除“心种”,也不是要泯灭“心觉”,我们只是要用一些重复练习的方法,纯净“心种”,以此来净化“心觉”,达到提升觉知、修正自己的行为的目的。
这种修行必然是特殊的,不同于我们日常工作生活里使用的方法。
这就是“如何才能想到而且做到”全部技巧的原理了。
随缘是需要有大智慧和行动作为支撑的,而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切随缘”,然后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直接放弃。
对于人生的无常、生命的意义以及修行的必要性,希阿荣博堪布有一句经典的名言和观点。
他在心灵随笔《次第花开》说:“人生是一场非常不容易的修行,我们总是将自己困在执念和过去的伤害中。其实人生,除了生死,其余的都只是擦伤罢了。”
那一刻我备受震撼与感悟,放下我执,接受无常,不要为过去的执念以及他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这样我们才能过好自己的人生。
尽管《次第花开》是一本讲述佛法的书籍,但非常贴近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对我们正面临的喜乐、苦难、烦恼、煎熬等深入洞察,直中要害,让人看完后醍醐灌顶。
有时候,我们兜兜转转、寻寻觅觅,想要找一个依靠、一个答案、一个意义,但却发现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那些悲苦都在消散,活在此时此刻,随缘随心,精进自己的修行。
记得,曾有一个著名的古稀老人学者,他吃惊地发现:自己穷尽一生研究的问题,释迦牟尼早在多年前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也许,你苦苦寻觅的那个答案,也会在《次第花开》中找到。因为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备受追棒,多次重印,已经帮助数以万计的人走出困境与迷茫,相信你也可以。
对此,樊登这样评论道:“这本书的阅读方法是随便翻开一页,读下去就好,都有心灵的收获。”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一生都在为生活奔忙,是时候停下脚步来,让身心在一本书、一段静坐,一次对话中逗留,释放压力、情绪与心结,而《次第花开》就是这样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好书。大家可以点击下面链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