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曹操,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戏台上那位白脸的奸臣,显然这并不是评判曹操的最佳方式。
历史上的曹操和戏曲小说中的曹操判若两人。曹操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所以我们应当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评价他。
一:《三国演义》与历史上曹操形象的区别
在对《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的时候,应当将其和历史上的曹操做一个鲜明的比较。
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可以发现,罗贯中是将《三国志》与民间故事当作背景材料才编写出了《三国演义》这部巨著的。
由此可知,其人物形象必然和历史上的人物形象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作者在充分遵循民间尊刘抑曹的基础上,潜移默化的将曹操这一人物塑造成了一个反面形象。
书中除了保留曹操“一世之雄”这一形象之外,运用大量笔墨彰显其奸诈诡变的一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操不但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对汉末乱世的局势安稳以及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因为《三国演义》一书中对曹操的评价倾向于贬,曹操慢慢就演变成了一个“奸贼”的形象。
二:《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
《三国演义》一书中对曹操出山之前的描述屈指可数,往往是对曹操的背景进行简单介绍,此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故事:
第一,曹操骗父疏舅。第二,“出卖”袁绍。第三,献刀诈董等。
从“出卖”袁绍这一故事中就可以间接的反映出曹操年少时的奸诈特性。
曹操与袁绍等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在一起,因此曾做出有人成亲盗走新娘的荒唐事。
事情落败以后慌忙逃走,在逃跑的路上袁绍的衣服被灌木挂住,曹操不但不替袁绍解围,还说袁绍是贼。
显然曹操这种做法尽管体现了他的急中生智,但也使其奸诈特性更加鲜明。
曹操之所以能建立丰功伟绩,与他秘密刺杀董失败存在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曹操在逃亡的路上曾得到吕伯奢一家的帮助,但因其疑心病太重却痛下杀手。
事后发现自己错杀好人时,曹操非但没有悔过之心,反而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让陈宫弃他而跟随吕布,尽管后来兵败遭擒,也不想继续跟随曹操。
从以上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到曹操自私自利的奸诈性格,同时也是《三国演义》一书中对曹操性格的简要概括。
在曹操势力已成,权力到手以后,割须弃袍、借头压惊等一系列故事中无疑不彰显出曹操的奸诈性格。
曹操身体抱恙,即将仙逝时,他仅仅交代了幼儿抚养、妻妾安排等无关紧要的小事,却对禅代一事只字未提。
显然这一举动充分的彰显出曹操一生奸伪,即便面临死亡也依然保持奸伪本性,他这一临终遗嘱,更是一叶障目般地让天下人认为他没有篡国之心。
三:《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雄”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三国志》存在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作者使用大量的笔墨在充分描写曹操奸诈虚伪性格的基础上,为世人展示出了其一世之雄的独特魅力。
首先,曹操一生身经百战,对内荡定诸侯,为实现全国统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对外降服匈奴、鲜卑等,继而为曹魏立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曹操十分爱惜人才,在军事上通晓各种兵法,不仅能用兵御将,更能著书传世。在带兵打仗时向来军纪严明,是一位严明的执法者。
不仅如此,他还提携于禁、徐晃等将帅之才,认真聆听荀彧、贾诩等大臣的建议。
另外,他还写下了《观沧海》、《短歌行》等诗歌,在表达其思想感情的同时也间接的体现出汉末人民苦难生活与慷慨悲凉的现状,和二个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依据种种现象可以得知,《三国演义》在体现曹操“奸”的同时,也充分彰显出了他的“雄”。
四:综合分析曹操这一人物形象
结合以上论述可以得知,曹操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繁琐性。
既有奸佞残暴的一面,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惜杀害了帮助过他的人,但十分爱惜人才,对对手可以惺惺相惜。
他既有“奸贼”的形象,又有“英雄”的形象,他是善与恶、奸与雄的矛盾体,应当在特定的环境下来对其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深度剖析。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所处的位置不同,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他的性格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打个比方来说,在东汉末年时,曹操作为一名当朝宰相,那时的背景是群雄混战,百姓流离失所,罗贯中很喜欢这个时期的曹操,因为他能够洞察百姓的内心,这同样是政治家应当具备的能力。
作者在对曹操和刘备与孙权争斗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充分彰显出了曹操奸诈的一面。
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认为曹操这一形象无法用好与坏对其进行科学划分,上面所阐述的性格特征实际都是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一部分,这些错综复杂的性格使其成为了经典人物之一。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曹操释降张辽以及不迫关羽而全其忠,都不是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就可以评判他是好还是坏的,这既可以说是曹操的谋略,充分彰显出他锋芒毕露的才华,也可以说是他为人狡诈的体现。
但是无论怎样评判他,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文学与美学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使其形象流传至今。
由此可见,曹操这一人物形象太过复杂化,依然需要相关人士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剖析。
五:罗贯中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所以在编写小说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改变。
人们在对其人物塑造进行评判的时候,都认为作者在抑曹扬刘,认为曹操符合“奸雄”这一形象。
然而在对《三国志》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该书对曹操的描写和《三国演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称曹操为“非常之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三国志》成书于晋朝,为了充分体现出晋朝的正统性,在描写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难免有失偏颇。
然而为什么两本书的歧义之处这么大?究其原因在于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这个年代。
结合当时的背景可以得知,汉族人民正受到蒙古族的打压,而作者是一名汉人,很希望看到汉族繁荣昌盛,同时也憎恨统治者的昏庸无道。
所以他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将他内心的情感写到了书中,他希望人们可以推倒这个腐败的王朝,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朝代。
针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来说,笔者认为很有可能是作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赋予到他的身上。
这是因为历史上的罗贯中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身于乱世之中希望可以建功立业,然而因为思想的约束性,他又随后塑造了刘备这一人物形象。
刘备是正统一方的代表,而曹操是乱臣贼子的代表,但因自己将自身的情感都赋予了曹操的身上,所以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赋予其卓绝才能,在性格方面,则是亦正亦邪。
六:结语
综上所述,曹操是三国时期较具代表性的的英雄人物,其性格较为复杂,历史上对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有好有坏。
《三国演义》一书中对曹操的评价倾向于贬,很多人认为曹操是奸臣,只看到了他的“奸”,而没有对他的“雄”引起重视,显然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曹操的“奸”和“雄”是一个整体,无论舍弃哪一方面都不是奸雄曹操的形象。
备注:本文为转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