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心理分析曹操为什么如此多疑

熟知汉末三国典故的人,可以说出好几个曹操多疑的例子,例如华佗要给他开头盖骨,结果被下狱害死;小妾没有及时叫醒他,居然被活活打死等等。曹操确实很多疑,可是他为什么多疑呢?

曹操的爷爷是大宦官曹腾,他能讨好皇帝,也能处理好政务,得以拜官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曹腾由于是太监,收养了同族的曹嵩为后代。曹嵩通过曹腾的身份、地位,利用贿赂的手段,曾位列九卿、三公。如此家庭背景,曹操顶着官三代的光环,坦荡的仕途对他而言,就是命中注定,躲也躲不掉。可是年轻的曹操虽然爱读书,却任侠放荡。与其说他不务正业,不如说这时候的曹操是个叛逆青年。

青年曹操可以叛逆到和袁绍一起去拦花轿、抢新娘,但是又博览群书、研究学问,这明显是矛盾的。游戏打闹很容易,静下心来看书研究不容易,因此曹操的任侠放荡绝非本意,而是一种对现实不满的宣泄。我们知道东汉末年,朝廷被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把持,在他们的作威作福下,上至士大夫阶级,下至百姓,都对宦官恨之入骨。本来宦官就因为生理缺陷被歧视,这下不仅歧视,都仇恨起来了。曹操是无法摆脱爷爷是大宦官的身份背景的,于是也会被这份举国上下的歧视仇恨波及,遭到他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是仇恨的转嫁。和他人接触交往,曹操不免在心中打嘀咕:他和我说话客客气气,其实是看不起我的身份的吧!既然我做得再好,你们也会看不起我,那我干脆任性点吧!

时间长了,曹操不免生出多疑之心。生出疑心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尤其是曹操掌权。曹操是豪杰,也是权臣,他挟持天子,把持朝政是事实。臣子做了臣子不该做的事,还得继续装出忠臣的样子,曹操的中年时期,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疑心开始滋长。

东汉是个讲究阶级的年代,除了皇族,士大夫阶级就是实际掌权者。曹操要控制朝廷,建立统治,就不得不依靠各地豪族,尤其是中原和北方那些士族大家,如颍川荀氏、山东王氏等等。可是士大夫阶级以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为信仰,怎么会认可曹操篡权的行为?何况还是个权阉的后代!可是曹操握着朝廷和地方的权柄,这么门阀家族也只能在曹操手底下继续工作生活。其实曹操也知道,这些名门之后的大佬,如杨彪、荀彧都是忠心于汉皇室,只是形势所迫,对自己低眉顺眼而已。作为掌权者,曹操每天都能听到下属表忠心的言论,可是曹操又不得不疑心这些忠心有多少斤两!

官渡之战后,曹操将下属暗中联络袁绍表忠心的书信烧毁,以此收服人心,稳定阵营。其实曹操作为枭雄,绝对想砍了这些二五仔,可是他们人数太多了,都处理了朝廷就散了。荀彧一直在后方支持曹操,可那是因为曹操还会维系东汉朝廷,而袁绍大概率会取而代之。这些摆在眼前的事实,让曹操心寒,也确认了他的疑心,于是这份疑心膨胀了。曹操那些多疑的例子,都是发生在官渡之战后。这场战争,不但是曹魏军事集团的转折点,也是曹操疑心的关键节点。从此以后,曹操的多疑浮出了水面,成为其主要性格特征!

晚年位极人臣的曹操,疑心也变得更重。当曹魏军事集团成为庞然大物后,曹操将北方交给了曹丕和曹彰,西北交给了曹真和夏侯渊,荆州前线交给了曹仁,徐扬一带是曹休和夏侯尚,夏侯惇总督全军,留在自己身边。如此安排可以看出,曹操的疑心让他对手握军权的外姓将领并不完全放心。许褚救过曹操性命,又在眼皮子底下,所以曹操对他还是很放心的。此时的曹操已经是一条道走到黑,曹贼、奸贼、恶贼,逆臣、权臣都已经是人生烙印。随着权位越高,曹操的疑心越重,积重难返!以上就是对曹操多疑的心理分析,欢迎点评和各种意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