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卷三卷四第34集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幼学琼林》(卷三卷四)

第三十四集

陈愫汎老师主讲

台南极乐寺

/10/24

本集经文

再请诸位前辈来看一下这一段的部分:“鄙众趋利,曰群蚁附膻;谦己爱儿,曰老牛舐犊”。

我们先看一下这边“群蚁附膻”,这个字念作膻(ㄕㄢ),我们先看一下注释第一这个,比喻追逐名利,竞相驱往。“膻”是羊臊味,羊臊气,就是动物的味道,这个羊的身上味道,很浓的。这句话是指到就是说“鄙众趋利”,这个鄙就是鄙夫,就是一些大众,趋就是趋往何处,这边趋利就是指追逐名利的意思,这样的情形曰,把它叫做是“群蚁附膻”,就好像一群蚂蚁争相的去趋附在羊臊味。家里边吃饭应该有这个经验,掉了一个屑屑,尤其是那种动物的,马上一群蚂蚁就围集在旁边了,这个就叫做群蚁附膻。后来我们就把这样子的现象,就是指说一群人趋着往名利的地方去追逐。

我们再往下看一下,唐朝卢坦他有这么一首诗《与李渤书》写到,给李渤的书信:“今之人”,就是现在的人,“奔尺寸之禄”,尺寸就是很短很小的长度单位,这边的尺寸之禄,就是指很微薄,很微薄的俸禄,“趋丝毫之利”,奔趋这两个在这边的意思是一样的,奔趋,把它拆开来使用,前面讲的是奔尺寸之禄,下来是趋丝毫之利,就是追逐很小很小的利禄,“如群蚁之附腥膻”,就好像群蚁,一群蚂蚁依附着,就是地板上有这个腥膻,然后一群蚂蚁跟着就附上去了。我们这边只有讲到群蚁附膻,这里还有一句话也是类似这样子,就是一窝蜂的去追逐名利的这样子的一个情形,“众蛾”,众蛾就是一群蛾,“之赴爝火”,爝就是火把的意思。大家应该很清楚飞蛾扑火,火把在前面,然后一群蛾就趋往火把那边去。“取不为丑,贪不避死”,就是指去贪取这些东西,也不会觉得是一件非常丑态的事情,也不会觉得因为这个非常的危险避而不去,也没有。这一句话主要就是讲到,卢坦在跟李渤讲现在人追逐名利的样子。里边他做了两样的譬喻,第一个就是指到群蚁附膻,第二个讲到的就是众蛾赴爝火,这样的现象来比喻说,现在的人为了一丁点的利禄,死命的去追求它那样的情形。

我们再看到第二句的地方,“谦己爱儿,曰老牛舐犊”。“谦己爱儿”,谦是谦虚,就是指自己,这个谦称自己;爱儿就是疼爱自己的小孩。这个叫什么?“老牛舐犊”,舐就是用舌头去舔物,去舔东西叫做舐;犊是指小牛。这边讲到老牛舐犊就是老牛舔着小牛,舔着自己的小孩。

再下来是“无中生有,曰画蛇添足;进退两难,曰羝羊触藩”。这个字念作羝(ㄉㄧ),“羝羊触藩”。

“画蛇添足”这个故事应该大家不陌生。“无中生有”,本来没有的东西,然后你又把它加上去,那根本是没有用的,叫做画蛇添足。这个故事是来自于《战国策.齐策二》,里边记载到,楚国有一个专门在管祭祀的官员,他把酒赐予给他的手下,结果人很多酒很少,那怎么办?他就说好,我们比赛画蛇,看谁画得比较快、比较像、比较好,就可以喝。结果有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看到其他人还没有画完,于是他想怎么这么慢,然后自己又把已画好的蛇又添加了两只脚。结果这时候第二个人已经画成了,等他在画脚的时候,原来画比他慢好的第二个已经画好了。结果让人啼笑皆非,他反而没有酒喝了,就这样子。所以后来我们就以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比喻到就是说多此一举,反而无益,弄巧成拙这样的意思。画蛇添足它的典故就是来自于这。《战国策》其实满有趣的,它里边常举到有很多的小故事。我们中国很多的成语也不少来自于《战国策》。

那我们再往下看是“杯中蛇影,自起猜疑;塞翁失马,难分祸福”。

我们先看一下“杯中蛇影”,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把杯子里面的影子当作是蛇。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话后来我们讲到就是自己猜疑,杯里面根本没有蛇。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典故,先看到注释第一的地方。杯中蛇影,就是误把映在酒杯里边的弓影,弓的影子当作是蛇。后来就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这个典故的来由有二说:有一个是讲到是汉朝应劭的《风俗通义》,他以为就是主簿杜宣的事情;《世说新语》是记载比较详细,讲到的是乐广的事情。记载到晋朝有一个人叫做乐广,十分好客,非常的好客。有一天看到有个朋友好久没有到他们家来,他觉得很奇怪,以前这个朋友常去他们家,他就觉得很奇怪,这个人怎么最近都没有来?然后他就去拜会那个朋友。他大概一定有问他说:你最近怎么不常到我们家来?那位朋友就跟他讲:上次在你们家喝酒的时候杯中有蛇,喝完回家之后就生病了。乐广就很疑惑,他很想说奇怪,这个怎么可能会在酒杯里边有蛇?他觉得很纳闷,回家他就去查原因。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怎么样?那天喝酒的时候挂在墙上的角弓,角弓就是弓箭,弓的影子就倒射在这个酒杯里边,然后那个样子看起来就模糊模糊的,然后又加上光线滉漾滉荡的那种情形,就好像一条蛇在里面。后来他就跟那个朋友讲,里边不是蛇,原来是这个弓的影子投射在里边,结果朋友听到这个讯息之后,病很快就好了。所以我们就知道很多病真的是,很多是自己吓自己的。所以圣贤人一直告诉我们,就是自己心一定要豁达开来,就是这样子,一切由心造。

我们再看到第二个注释“塞翁失马”,这个典故大家应该也不陌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典故我们看一下,是来自《淮南子.人间训》,我们看一下这段原文:“近塞上之人”,就是靠近边塞地区有一个人。“有善术者”,有一个很善于术,有二解:有的讲是看相的,看相就是去相命,就是相术的那个相,相信那个相字;这边就是驾驭。

我们来看一下,“马无敌亡而入胡”,无敌那个敌字就是故,无故的意思。他们家里边的一匹马无缘无故怎么样子?跑了,就是逃亡,这个亡就是指逃走了,跑到胡地去了。“人皆吊之”,邻居就过来安慰他,这个吊是安慰的意思。“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他就回答他,讲这个马逃跑了何尝不是福?“居数月”,过了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这匹马还真厉害,然后就带了一群胡地的骏马回来了,跑出一只然后带回来好几只。我曾经有一次到北疆去,真的有看到有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很有当地的民俗风味、当地的那种生活,我就看到有类似情形,就讲到家里边的那个马不见了,结果过了几个月之后带了一批回来了,很有趣,类似这样子。

“人皆贺之”,无故跑不见了这个马突然又带了一群马回来,邻人又过来道贺他。这个老翁就说:“此何遽不能为祸乎?”他就说这有可能是会招致祸。“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他们家很有钱,又有这个良马,他的这个小孩很喜欢去骑它,结果就摔了,折其髀。髀就是膝盖以上的大腿骨的地方,就是指大腿这个地方,就是摔断了大腿。结果邻人皆吊之,又一群人过来他这边安慰他。“其父曰”,他的父亲就说:“此何遽不为福乎?”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句型,一件事情然后他讲了一句话,在我们觉得很像是祸的,但是他觉得这未尝不是福;当觉得表面上好像是好事的,他就讲有可能是祸,就是这样子。第三个事情发生了,是他的小孩骑着马摔断了大腿,人皆来安慰他,他的父亲就讲何尝不是福。“居一年”,过了一年。“胡人大入塞”,胡人大兵攻入要塞,就是边塞地区。“丁壮者引弦而战”,结果这些壮丁们就拿着弓弦去抵抗。“近塞之人”,就是住在这附近的这些人,“死者十九”,死者十九就是十分之九,就是指死伤十之八九叫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就是因为这个小孩折断了腿,就没有办法骑马再去出战,因此父子相保,两个人就相安无事,就这样子。

这一段主要是在阐述老子曾经讲过,《老子》这本书里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里边福之所倚,然后福兮祸之所伏。这在我们中国的《易经》,也常常有这样子的观念,我们中国处世的态度,否极泰来,然后福祸是相倚的,祸福时常互转,不能以一时论定。当然后来学佛之后,我一次听到行师父讲,最后不管是顺境逆境都是好事,这境界更高了。真的有时候回首,有时候是当下或许是一件真的是祸事,就是现前去衡量它,会觉得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但是真的很多事情是要拉长一点的时间,你会发现,妙!好像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事发生,后边这些事好像也不会发生。所以当下的那一件事情的发生,当下是很难过,但是可能是一件好事,往后看是一件好事。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这样子。

我们再往下看:“龙驹、凤雏,晋闵鸿夸吴中陆士龙之异”;然后再下一句是“伏龙、凤雏,司马徽称孔明、庞士元之奇。”

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典故。这边讲到,字面上就是“龙驹、凤雏”,这是晋朝闵鸿夸赞吴中这个地方陆士龙(陆士龙就是陆云)他的才华,就是赞叹他的才华。然后“伏龙、凤雏”,这是司马徽称赞孔明,称赞孔明是伏龙,称赞庞士元,庞士元就是庞统,称赞他是凤雏。

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一的地方,注释第一,“龙驹凤雏”,这边讲到龙驹凤雏,就是指到龙子、凤子,比喻比较年幼而聪慧的人。这个词汇后来我们引用到,就是指年幼而聪慧的人。龙驹凤雏,雏鸟。

我们看一下,《晋书》里边记载到“陆云传”:“云字士龙”,就是指陆云他的字士龙,这边讲到陆士龙就是指陆云。六岁能够属文,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写文章。“性清正”,性情很清正,就是指到他的天性的那种质,性清正。“有才理”,很有才华,思路非常的清晰。“少与兄机”,就是陆机,他的哥哥陆机,“齐名”,两个名声齐名,意思就是说兄弟两个在当代都算是很优秀。“虽文章不及机”,虽然他的文章没有他的哥哥陆机那么好,“而持论过之”,但是在持论方面,在论述一些事情,却能够比他哥哥还要好,“号曰二陆”,当时候就称二陆,就是陆机跟陆云。

当时候,“幼时”,就是幼小的时候,“吴尚书广陵闵鸿”,我们这边讲到的就是晋闵鸿,“见而奇之”,看到他就觉得这个孩子非常的奇特,与众不同,就说:“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就是这样,此儿若非,如果不是龙子,就是凤子。后来我们就以龙驹凤雏讲到,就是比喻,有后来就引用到其他人,指到说这个小孩子很年幼,年纪不大,而且非常聪慧,我们就会用到这个成语,龙驹凤雏。

下边这里是比较白话的,跟《晋书》这一段是一样的,晋朝陆云,字士龙,与兄陆机齐名,时人称他们为“二陆”。驹,刚刚有跟大家介绍到就是小马,雏就是幼鸟。所以龙驹、凤雏就是指龙子、凤子,小孩子,就是还小的时候。

我们再看一下第二个,这是“伏龙凤雏”,这是司马徽称赞孔明跟庞士元之奇。我们先看注释,我们看到注释第二的地方,司马徽称诸葛亮为伏龙,称庞统为凤雏。后来我们把这个成语比喻到,有潜能而未被发掘者。为什么伏龙跟凤雏指到有潜能但是还没有被发掘的?我们看一下这个记载我们就知道。

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里面就讲到:“刘备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司马徽是襄阳人,当时候刘备去拜访司马徽,司马徽就跟他讲:“此间有伏龙凤雏”,他说这个地方有伏龙跟凤雏。刘备就问他:谁呢?“为谁”,是谁?他就跟他讲:“诸葛孔明、庞士元也”,他就跟他讲就是诸葛亮跟庞士元庞统。当时候他们两个都还没有被刘备所用。所以后来这个成语伏龙凤雏,就指到有潜能而未被发掘。

我们下面再看一下庞统。诸葛亮我们大家应该可能比较熟悉一点,所以我就没有把他的资料列出来,大略列了一下庞统。庞统是西元一七九到二一四年的人,字士元,东汉末年襄阳郡人(襄阳就是今天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这个地方,湖北省襄阳),刘备帐下重要的谋士跟将领。赤壁之战,设计让曹操使用连环计,致使曹操大败。后来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与刘备一同入川,就一起进入到四川里边。于刘备跟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了上中下三条计策,然后就把刘璋给灭了。

这边上中下是哪上中下?我们来看一下,这是跟他一起入蜀四川,提出来要解决刘璋的问题,庞统就献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什么?他说秘密的挑选精兵,昼夜不停的赶路,突击成都;刘璋不懂军事,平时又没有准备,大军突至,一举可定,这就是上策。

中策是杨怀跟高沛是刘璋手下的名将,各持强兵,据守在关口、山头,听闻他们曾经数次上书劝谏刘璋,要发遣将军,就是指刘备,要回去荆州,发遣刘备回荆州去,要不然一直留在这太可怕了。将军,他就讲,这是指刘备,你派人到他们的住处问候,说荆州有紧急的事件、军事要务,要赶快还军救助,然后并假装要收拾,准备假装要离开。此二人既服从于你的英名,又为你的离去而高兴,我推想他们必定乘轻骑来求见你,你就藉着这个机会,就把他们给捉拿下来,然后就夺取他们的士兵,向成都进攻,这个就是中策。这是庞统献给刘备的中策。

他又给他的一策,下策。他说第三策,最下策是:你退还白帝城,白帝城这应该大家熟悉,“朝辞白帝彩云间”这个白帝城,现在已经淹没在长江水里边了。他说你退还白帝城,然后跟荆州军队联合,慢慢把他们消灭,这就是下策。

后来庞统还进一步再跟刘备讲:若是还沉吟不做行动,就是还在那边想,想来想去的,将失去时机,不可再等了。告诉他要马上做决断,进到四川,这个要马上做决断了,要马上把刘璋解决掉了,要不然还在那边犹豫不决,那可能就坐失良机。刘备结果采取中策,他说上策太过急了,下策又太过慢了,所以他就采取中策而行。先斩了杨怀跟高沛,最后就攻入成都,就这样。庞统就提出这样的计谋,然后帮助刘备把成都拿下。

这边就讲到,果真后来这两位都在刘备的手下,当刘备的谋士将领,为刘备打天下。所以司马徽眼光真的是很好、很厉害。

其实我们在读古书,尤其在读史书的时候,我觉得是一种享受。即便我们自己也没有坐上那个位置,但是真的是会拍案叫绝,这些历史人物他们真的是太厉害了。我们看到很多人,真的眼光非常的独到、很厉害,识人真的很有智慧。包括我们之前有讲到写信给他的侄儿,你看他就告诉他的侄儿,他知道他的侄儿常常会去批评,他就告诉他,告诫他的侄儿不能做这样的事情。听到别人在批评别人的事的时候,你就要把它当作是在批评自己的父母亲,那别人在批评你父母亲,你绝对不会马上也跟着批评下去。他就告诫他,你一定要作如是观,这都是很大的智慧。之后他还跟他讲,分析说,有两个人,一个是怎么样特质,一个是怎么样特质,他希望他去学哪一个,不要去学另外那一个。你就会看到他们对于识人是非常清楚的,很清楚、很有智慧的。我觉得司马徽也很厉害。

我们再往下,下边这个是挺可怕的一段,“吕后断戚夫人手足,号曰人彘;胡人腌契丹王尸骸,谓之帝羓。”

这边讲到就是吕后,吕后把戚夫人的手脚给砍掉,这个很残忍。我们看一下注释,《史记》里边记载到的,这个彘就是猪的意思,人猪。是怎么样的情形?《史记》里边记载到,就是说汉高祖刘邦宠爱戚夫人,想废掉惠帝,立她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结果没有成功,最后还是惠帝接掌帝位。等到汉高祖死后,吕后挟恨,断戚夫人的手足,还有去她的眼,熏灼她的耳朵,把她耳朵熏聋了;还有使饮喑药,喑药就是指喝下去会变哑巴的,这个叫喑药;居厕中,就把她丢到厕所里边,称为“人彘”。真的是像宰猪一样。后来就以人彘比喻遭受残酷迫害的人。

这段史书,《史记》跟《汉书》都有记载到这一段。看来是觉得挺残忍的,所以后人有人也觉得好像不太可能,他说吕后当时候的势力已经很庞大了,周围的这些群臣也都是支持她的,她不必要对一个戚夫人,已经没有什么样的靠山,特别还去对她下这样的手段。实在也不清楚,或许她很生气,汉高祖太疼爱戚夫人了。

我们再看一下第二句的这个地方,“胡人腌契丹王尸骸”,叫做“帝羓”,这个“羓”字就是干肉、肉干,其实就是木乃伊。这故事是这样,当时候契丹王辽太宗耶律德光,他南侵途中病死了。这个时代是在唐朝后,唐后的五代十国的时间。在途中病死,史书记载到耶律德光生病了,然后中暑了,还说就不离女色。他的臣子告诫他要节制,他说你们不懂,中暑就需要这样。太奇怪。

结果就在后边我们《五代史》那边,我们看一下,他就在“次于栾城县”,次就是指驻扎在栾城县这个地方,要杀胡林的时候,结果就吐血而亡。吐血而亡,太后就传来懿旨说,生要见人,死要见尸。那时候正当非常炎热,尸体保存又不太容易,以前又没有冰箱、冷冻柜。怎么办?后来契丹人就把耶律德光,就剖开他的肚子,挖出内脏,用盐,以盐腌他,然后就运回去,盐巴可以防腐,所以叫做“帝羓”。就是这样,就有点类似木乃伊。这是“胡人腌契丹王尸骸,谓之帝羓”,讲到就是耶律德光的事情。

我们再往下看:“人之狠恶,同于梼杌”,这两个字念梼杌(ㄊㄠˊㄨˋ);“人之凶暴,类如穷奇”。

“梼杌”跟“穷奇”,这指到的就是两种凶兽的名称。我们先看一下梼杌,《神异经.西荒经》里边记载到,西方的凶兽的名称,梼杌形状像老虎。我们在《山海经》里边,也常常看到有这一些,就是很奇特的这种样貌。人面虎足,人面,然后老虎,虎足,还有猪牙,就是它的长相外貌。扰乱山中,就是在山中作怪。它的样貌形状如老虎,人的面,猪的牙,那个牙齿像猪牙那样子。“人之狠恶,同于梼杌”,这因为也是种恶兽,很凶猛的,所以他这边讲到“人之狠恶”,如果一个人很狠恶,就好像是什么?梼杌这种凶兽。

“人之凶暴”就像是,“类如”,这边同于类如,意思就是做一个比喻,就像谁?“穷奇”,穷奇也是一种传说中的恶兽。我们看一下,《山海经.西山经》里边记载到,说这种恶兽、这种野兽形状像牛,声音像獒狗,吃人。古代这种恶兽我们现在是没看到,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我有一次看到资料说老虎,有七、八百公斤,有这么大,七、八百公斤,难以想像,七、八百公斤,很可怕,所以那个被咬到,大概没命了。这边穷奇形状像牛,声音像獒狗,吃人。

《山海经.海内北经》里边,记载穷奇的外貌像老虎,有一双翅膀,还有一双翅膀。所以我们也有说如虎添翼,这更了不得,老虎已经很可怕了,然后又加上翅膀可以在空中飞翔,这个所向披靡,更厉害了。吃人,更会从人的头部开始进食。所以记载到这是很可怕的野兽。所以这边“梼杌”、“穷奇”都指到说人很狠恶、很凶暴,这样子的一个情形,就用这两种野兽做为比喻。

《左传.文公十八年》里边记载到有“四凶”:帝鸿氏之不才子叫做“混沌”,少皞氏不才子叫“穷奇”,颛顼氏之不才子叫做就是我们这边的“梼杌”,以上称为为三凶,再加上缙云氏的不才子叫做“饕餮”,饕餮我们知道是很爱吃、很贪吃的,这四种合称为四凶。从这古书的记载好像真有这些东西,但是我们现在是没有见过。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比较人文性质的:“王猛见桓温,扪虱而谈当世之务”;“宁戚”,那个字姓的时候念作宁(ㄋㄧㄥˋ),这个字另外就是通宁可的宁,读作姓的时候我们读第四声,宁ㄋㄧㄥˋ戚,“宁戚遇齐桓,扣角而取卿相之荣”。

这边讲到就是王猛跟宁戚的一个故事。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王猛见桓温,扪虱而谈当世之务”,这个扪虱,扪就是指抓虱子、摸虱子,一边摸虱子,然后一边跟桓温谈国家大事,这样的意思。

好,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段注解:王猛是十六国时代前秦的大臣,后为苻坚的丞相。桓温是东晋大将军,明帝的女婿。《晋书.王猛传》讲到:“猛隐于华阴山”,隐居在华阴山,“怀佐世之志”,就是指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出来为世道所用,“希龙颜之主”,希望受到龙颜(皇帝)的青睐,希望有一天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敛翼待时”,敛就是收的意思,先收着翅膀,这个翼就是翅膀,双翼,然后等待时机来临,那当然时机一来临就要展翅高飞。所以古代有时候这些成语都很妙,敛翼待时,很简短的四个字,把一个人在等待时机,然后为世所用的那种情形,有蓄势待发的那种感觉。所以你看“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就是等待时机来,风云就是时机,乘风而起。

碰到时机来,“桓温入关,猛被褐”,被褐就是披着粗布衣,“而诣之”,去拜访他,“一面谈当世之事”,然后扪虱而谈,“旁若无人”。所以你会看到很有自信,逮到了机会,然后那一副很有自信的样子,很从容不迫。所以后来我们就会常常讲到扪虱而谈,就一面拈着身上的虱子,古代不常洗澡大概,虱子很多,扪着虱子然后一面谈着,形容人态度从容不迫。后来我们就以扪虱而谈,讲到这个人处世态度从容不迫。

第二个,“宁戚遇齐桓,扣角而取卿相之荣”。宁戚就等待齐桓公,然后扣着角,最后取得卿相之荣,当上了丞相。

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段《吕氏春秋》里边记载到,春秋时代卫国人宁戚,因为无法向齐桓公求取禄位,于是他就做商旅,商旅就是指经商到处卖东西,商旅。然后就驾车到齐国去,傍晚的时候就在城外休息,遇到齐桓公刚好在郊外迎宾客。这时候宁戚就逮到机会了,他就在车下喂牛的时候,然后就故意,他就知道那个是齐桓公,就故意悲戚的望着齐桓公,然后击牛角唱歌,击着牛角,敲着,然后在那边唱歌。

齐桓公听了之后,抚着仆从的手,在旁边服侍他的这个,抚着他的手,然后说这个人唱的里边所谈到的这些内容,看来这个人应该是一个奇人,所以惊叹他是位奇人,于是就命人载回而重用他为相。后以“宁戚扣角”,比喻自我推荐而获任用这样的情形。其实这个是自己故意安排的,自己故意安排,然后就在那边等,等到齐桓公,逮到了就赶快,他就一边唱,唱的人觉得没有人用他,然后又讲到他的一个理想,齐桓公一听这个人满奇特的,于是就被看见了,才有被用的可能。

我们再看一下越王式怒蛙:“越王式怒蛙,以昆虫之敢死;丙吉问牛喘,恐阴阳之失时。”

这里讲到的是“越王式怒蛙”,这个“式”当动词,就是敬礼的意思,跟怒蛙敬礼。为什么他跟怒蛙敬礼?他觉得“以昆虫之敢死”。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段,这个典故在《韩非子.内储说上》,这里边写到:“越王勾践见怒蛙而式之”,越王勾践看到了怒蛙,很生气的青蛙,气得鼓鼓的这样子,然后竟然而式之,对它礼敬、致敬。“御者曰”,帮他驾车的那个人说:“何为式”,君王你为什么跟一只怒蛙敬礼是做什么?越王勾践就跟他说:“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他说青蛙你看这么样的气势如虹,能不对它礼敬吗?

“士人闻之曰”,这句话一传开,这些很多士人听到这样的一件事情,闻之,听到越王勾践对怒蛙礼敬,认为气如此,所以对它非常的恭敬,跟它致敬。他就想,这些士人闻到这样的一件事情就说:“蛙有气,王犹式之”,青蛙有气,越王勾践尚且如此对它这样的恭敬,“况士人之有勇者乎?”何况是士人,如果是很勇猛的话,那一定会受到越王勾践所致敬、所尊重。这边就是记载到,越王他在讨伐吴国的时候的一段经过,出门看到这鼓起发怒的青蛙,为鼓励士卒不要怕死,他就手扶着车前的横木,然后向发怒的青蛙致敬。这个式字,轼有写成车字旁的,就是车前的横木,那握着车前的横木向这只怒蛙致敬,鼓励士卒。

第二个,“丙吉问牛喘,恐阴阳之失时也”。在《汉书》有记载到《丙吉传》,故事是这样子,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段原文:“吉又尝出”,就是指丙吉有一次出巡,出巡的时候,“逢清道群斗者”,结果遇到路上的人有打斗的,打群架的,“死伤横道”,死的、受伤的横道,就横在道旁,“吉过之不问”,丙吉就经过,然后也不问到底是怎么样子。“掾史”,旁边的官员就觉得很奇怪,宰相看到一群人打架,死伤的躺在道旁,怎么不闻不问?觉得很奇怪。

再往前走,“吉前行”,丙吉再往前走,就是车队再往前,“逢人逐牛”,碰到有人逐牛,就是追赶着牛,“牛喘吐舌”,这个牛喘得很严重,这个舌头吐出来,就散热。“吉止驻”,这时候丙吉却止驻,就叫他们车驾停止,“使骑吏问”,就是让骑马过去问一下到底为什么,问说“逐牛行”,就是带着这个牛群,这个逐牛应该指到就是说有人赶牛,“行几里矣”,过了几里了?走多远的路了?“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他就觉得很奇怪,前面应该要问,现在看到这个牛在那边喘息的你却又去问,前面的死伤那么多不问,后边这个牛喘息你又去问?这个牛喘息干嘛去问?结果有人就讥讽丙吉,说怎么会是这样子?

人的智慧就在这,丙吉就说:“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第一件,百姓相斗杀,长安令还有京兆尹,就是管长安跟京兆,京兆尹就是京都的这些县官,这是他们的职责,应该由他们去追问为什么这边会打斗,要由他们去追捕的。“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就是这样,“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接下来,“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这段讲到就是说才方春少阳用事,就是指春天刚开始,阳光应该没有那么大,不可能是这么大热天,那为什么牛走喘成这样子的情形,如果是走了很远,那可能是从很遥远的地方过来,可能那个地方热;那如果走很短的话,是不是就是在前面的季节上是有所变化的,这样的一个情形。所以他就讲到,可能是因为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时气失节就是指四季不调,没有风调雨顺。

后边这句请大家注意一下,“三公典调合阴阳,职所当忧”,三公要管的事情是调合阴阳,这个在我们的周朝,《礼记》里边就有记载到,三公所要管的事情就是要跟皇帝一起,君王要一起去注意到阴阳这样的事情,要能够谐和。所以还必须要把一年要做的一些事情,什么时间要播种,什么时间是什么样子,这个都要弄好然后公布。所以他们是注重在,就是说三公典调合阴阳,必须是注意到这种时节的这样的问题,这是职所当忧,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前面这个路上打斗的事情,那个是京兆尹的,那个是他的职责,他要去做的事情。后来他旁边的这些小官,听了之后“乃服,以吉知大体”。所以你就知道一个官员,什么东西是他所该问,什么东西是他不该问的,这个真的也是一种智慧,有的可能大小都问,然后把自己忙死了。

所以这边他就很清楚,一看到牛,我们大概一般就会,牛有人赶着它,当然这走着走着就喘了。你看他会注意到现在是方春少阳时节,不应该牛喘成这样的德行,那如果是这个距离上的,他从距离上来讲、来判别,那是不是在比较远的地方过来,那个地方已经开始很热了,还是怎么样子?所以他必须要把这样的事情来问清楚,这个才是他应当要管的事情。所以这边“丙吉问牛喘,恐阴阳之失时”,就是指这样子,阴阳不谐调那就是风不调雨不顺。

古代的宰相,如果月亮出现月全食或月偏食,都要下台的。他觉得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所以才会造成天象这样的情形。阴阳不谐调,宰相也会下台,他觉得自己因为没有德行,没有把老百姓给治理好,所以自己就要下台。所以他们是很注重这个的。

我们再往下看:“以十人而制千虎,比言事之难胜;走韩卢而搏蹇兔,喻言敌之易摧。”

我们先看一下这个第一个,“以十人而制千虎”,以十个人要去制伏一千只的老虎,看来是有点难,“比言事之难胜”。我看到一条狗都很可怕。所以这边讲到以十人而制千虎,指到就是说这个事情很难取胜。

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段文字,这是宋代常安民写信给中书侍郎吕公着,里边就写到说“猛虎负隅”,隅,是指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叫隅。隅是一角,一个角落,就是比较角落处,所以是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叫隅。负就是依靠的意思。猛虎还依靠着这个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莫之敢撄”,谁敢去?谁敢去斗它?不敢。“而卒为人所胜者,人众虎寡也”,这个卒就是最后,最后被人所致胜是因为人多虎寡,老虎少,虎寡。“故以十人而制一虎”,十个人来要抓住制伏一只老虎,“则人胜”,人就会获胜;如果“以一人制十虎”,以一个人要制伏十只老虎,“则虎胜”。“奈何以十人而制千虎乎?”那更何况十个人要去制伏一千只老虎,那一定是很难的。所以后来以十人制千虎,十人制千虎就是指事情很难胜。

下面这边“走韩卢而搏蹇兔”,喻敌人很容易打败的意思,很容易打败敌人,走韩卢而搏蹇兔。如果有这一本的,在第七行有“家狸、乌圆,乃猫之誉;韩卢、楚犷,皆犬之名”。韩卢、楚犷这是名狗。所以这个韩卢专有名词,像周穆王的八骏马各有它的名称。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到说,战胜敌人是轻而易举的。韩卢是战国时代韩国的名犬,色黑,所以叫卢。卢是黑色的意思。在《书经.文侯之命》里边有“卢弓一,卢矢百”。汉朝孔安国传,注解里边就讲到,卢是什么?“黑也”。“蹇兔”就是跛足的兔子。我记得上次跟大家分享说不用跛足,跳得很好的兔子也难逃狗的追杀,被它追了,肾上腺就飙高,然后心脏过快就死掉了,就这样,所以根本不用跛足也敌不过狗。

我们再看一下下边这里,《战国策.秦策三》里边讲到范雎说服秦昭王:“以秦卒之勇”,以秦朝的这些士卒这么勇猛,“车骑之多”,车马这么多,“以当诸侯”,抵挡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好像就是奔驰的韩卢,这名狗,而去追逐那个跛脚的兔子,“霸王之业可致”,说太简单了。秦朝北方民族当时候的一个武器就是马,所以能够马养得好的,我们有看到那个司马,司马他就是掌管军队,古代的军队就是马匹,所以司马善养马,这个国势就会强。当时候北方秦国他们就算是善养马匹的民族。

我们再往下看:“兄弟如鹡鸰之相亲,夫妇如鸾凤之配偶。”

这边讲到兄弟就好像是“鹡鸰”。鹡鸰这种鸟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一的地方,鹡鸰是鸟纲雀形目鸣禽类,体长约五到六寸,头黑,前额白,背黑腹白,翼尾均长。因其鸣则天降雪,且性喜食雪,喜欢吃雪,所以也称为“雪姑”。筑巢在水滨石隙间,以昆虫为食,也称为“叹脊令”,这个字念ㄐㄧˇㄌㄧㄥˋ,脊令这个词在《诗经》里边就有,还有“连钱”。《诗经.小雅.常棣》,常棣这边写到就是指兄弟,“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这种鸟是说,它飞的时候会互相共鸣、共摆尾,如果当它失去了居处,然后栖止在高原的时候,它就会鸣叫来寻找它的同类。所以后来我们就常常把脊令,它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特性,所以就把它比喻作兄弟之间相亲,会互相寻求同类,然后互相协助帮忙,互相共鸣,这样子的一个情形。在《诗经.小雅》就有写到这样的情形。所以后来我们就指到,兄弟相亲,患难相顾,鹡鸰。

这边写这样子都很难,这一张图片应该就容易看了,这鹡鸰鸟它就是这样子的一个情形。动物有动物各自的一个习性。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夫妇如鸾凤之配偶”。鸾凤和鸣,我们常常讲到鸾凤和鸣,鸾鸟和凤凰,比喻作夫妇。我们来看一下史书里边有记载到的,传说中一种神鸟,赤神之精,凤凰之佐,鸡身赤毛,色备五采,鸣中五音,出女床山,就是在这个地方。《山海经》里面记载到,《西山经》说:“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说文解字.鸟部》里边讲到:“鸾,赤神灵之精也。赤色,五采,鸡形,鸣中五音,颂声作则至。”《洽闻记》里边记载到,蔡衡讲:“多赤色者凤,多青色者鸾”。所以长得不知道什么样子,也搞不太清楚。不过我们倒是常常会在结婚的时候,那个脸盆不是绘有鸾凤,有没有?脸盆里边,红色脸盆,然后就画一对鸾凤。

又鸾铃,又指到的是什么?铃,鸾铃,铃声。《诗.小雅》里边讲“和鸾雝雝”,雝雝就是和谐的意思。《毛传》里边就注载“在轼曰和”,在轼,轼就是车旁去掉,就是指横木,站在车子的前面那个横木,然后抓着可以往前看。所以苏轼的轼它的意思,所以他字子瞻就是这样子,握着那个车的横木可以往前看。“在镳曰鸾”,镳就是马口中所含的那个铁环,他说在镳的叫做鸾。

《左传.桓公二年》讲到:“钖鸾和铃,昭其声也”,这个很像是一种声音。所以这个鸾凤和鸣,前面讲的是鸟类,然后这边像是挂在上边的,车驾上面的这一些饰物。杜预他的注解讲到:“钖在马额,鸾在镳,和在衡,铃在旗,动皆有声”,就是挂着,然后在动的时候皆有声。另外一个《埤雅》里边讲到:“鸾鸟,雌曰和,雄曰鸾。礼云:在舆则闻鸾和之声,盖取诸此。古时鸾舆顺动,此鸟飞集车上,雄鸣于前,雌应于后。”所以你又看到有讲到一说,是车驾的时候鸟会集在车上边,雄鸟在前面叫,然后雌鸟就在后边应和着,这个有鸾凤和鸣的意味,就是鸾凤和鸣。

我们再看一下凤的这个部分,《说文》里边讲到是神鸟。不管怎么样,这两样东西都是我们所谓的神鸟,跟麒麟都很像。都是在什么时间会出现?就是君王,这个君王是有德行的,天下是太平的,它才会出现。如果这个地方是暴虐的,它就不会出现,因为它会感伤它的同类被追杀,所以它就不会出现。这些神兽大概都是属于这样的性质,我们看到中国古书里边,有记载到的大概就是这样子。

所记载的凤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形,我们大略念一下好了。《说文》:“神鸟也”。《尔雅.释鸟》里边讲“鶠凤,其雌凰”。《郭注》里边:“瑞应鸟,高六尺许”,瑞应之鸟。《山海经》里边讲到:“丹穴山,鸟状如鹤,五采而文,名曰凤。”《孔演图》里边讲:“凤为火精,生丹穴,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身备五色,鸣中五音,有道则见,飞则群鸟从之。”就讲到这种鸟不随便乱吃,非梧桐不栖,不是梧桐树是不会停的,非竹实不会去吃它,不是醴泉、甘泉它也不会去喝;身备五色,跟那个鸾也一样,都是五彩的,颜色都是很漂亮的,颜色都很美;有道才会见,有道则见,无道就不见,就是这样。这些都是属于神兽、神鸟、神禽、仁兽的。

后边这是《广雅》所讲:“凤凰,鸡头燕颔,蛇颈鸿身,鱼尾骿翼。五色: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义,腹文信,膺文仁。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昏鸣曰固常,晨鸣曰发明”,就是叫的时间不一样,“昼鸣曰保长”,白天,“举鸣曰上翔”,举鸣上翔,集鸣叫做归昌。这边我们看到古代里边对凤凰它的叫声的解说也很多,大家做参考一下。

我们再往下看一下“有势莫能为,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我们常常讲鞭长莫及,大概就是这个意思,鞭长莫及。“制小不用大,曰割鸡之小,焉用牛刀。”

讲到“有势莫能为”,有势但是没办法做,没有办法就施展不开来,就是怎么样子?叫做“鞭之长,不及马腹”,意思就是说马鞭虽然很长,却打不到马肚子上。比喻说马鞭虽然有力,但是力量打不到马腹,就是达不到的意思。有势莫能为,鞭有势但是莫能为,打不到马腹。这句话是从《左传.宣公十五年》里边记载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就是虽鞭很长,但是不及马腹,打不到马腹,没有弄那么长。

再看到第二个是“制小不用大”,就是制伏小的不用到大的,这叫做割鸡焉用牛刀。这个典故是来自于孔子跟他的学生的一段玩笑话。我们来看一下《论语.阳货》篇里边记载的:子游出任武城的行政长官,他用礼乐来教化百姓。孔子有一天就到武城去,就听到一片弦歌之声,就一片弦歌之声,礼乐教化,于是他就跟他开玩笑说,杀鸡焉用牛刀?他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小事情不必用到这么大力气,这个小小的武城也需要你这样子的麻烦,这样的意思。

这时候子游有这么样的一说,我们来看一下原文这里:“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孔子,之,是当动词前往,前往武城,结果听到弦歌之声。然后夫子就莞尔而笑,孔老夫子就莞尔而笑,莞尔就是轻轻一笑,“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就回答他说:“昔者”,他就回答,听到老师跟他这么一讲,他就说,以前,“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他说偃,偃就是指他自己子游,他说以前我听过老师曾经这么说,君子如果学道的话就能够爱人,小人如果学道的话我们就容易教导他,易使也。言下之意就是说,让这些武城的老百姓学学礼乐,这样子就能够易使,这样的意思。孔子听到之后就赶快说:“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他说二三子,就跟他那些学生说,偃所说的话是对的,我前面所讲的那个是开玩笑的。

所以后来这边割鸡焉用牛刀,我们现在就割鸡焉用牛刀,就是说做小事不用这么样的劳师动众,“制小不用大”,不必花那么大的力气,杀鸡不用到牛刀,用小把一点的就可以了。古代常常这种譬喻也是很妙,常常会把生活上的一些东西来做比喻,让我们在读一些文章的时候妙趣横生,然后也比较容易去理解到他要讲的意思,把抽象化为具体。

我们再往下看这个:“鸟食母者曰枭,兽食父者曰獍。”

这边讲到这个鸟食母亲的,会吃母亲的这种是什么?枭。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枭,俗名叫猫头鹰,一种凶猛的鸟,旧传枭寄巢生子,大则食其母,长大了之后就会把它母亲给吃了,后来就比喻为恶人,鸟食母者为枭。今年暑假倒是第一次看到真实的猫头鹰,长相是还满特别的,跟一般的鸟类不太一样。

我们再看一下“兽食父者曰獍”,在禽兽里边,禽鸟,禽会食母者是枭,那兽食父者是獍。獍是恶兽的名称,也叫做“破镜”,传说中是一种像虎豹的兽,这种野兽生下来就吃父亲。所以后来我们就用这种动物,比喻作不孝和忘恩负义,就是指到不孝之人或忘恩负义之人,生下来结果就把父亲给吃了。当然也有孝鸟,我们很清楚那个乌鸦,慈乌反哺,慈乌。白居易有“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慈乌那个鸟长大之后它就会反喂它的母亲。

我们再看到下一则:“苛政猛于虎,壮士气如虹。”

“苛政猛于虎”,我们来看一下,这是跟《礼记.檀弓下》记载到,孔子经过泰山的旁边,有看到一个妇人在哭泣,于是他就让子路去问,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这妇人就回答他说,她的公公、丈夫还有儿子,先后都被老虎给害死了。孔子就问她,为什么还不离开这个地方?既然这边有恶虎在这里,那怎么不离开?结果这妇人就说:“无苛政。”所以这段话最重要的这三个字就是无苛政,没有苛政。这个地方虽然有猛虎,但是没有苛政。言下之意,“苛政猛于虎”。一个地方如果苛政,那很可怕,刮老百姓的皮。

我们古代,尤其像大清帝国那么大的一个统治地区,皇帝的命令下去就像,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好了,澎湖地区当时候在清朝也是归清朝管,所以官员也是要到那边做官,那真的是简直天高皇帝远,你在这个地方做什么样的事情,天皇老子在北京哪管得到?后来我看到很多的古体诗会讲到那个胥吏,其实不是皇帝的错。所以为什么我们会看到乾隆皇帝到处去巡访,微服出巡就是这样,去看一下、探访一下。真的没有办法管,那么大的土地,真的没有办法去管到每一个县长,县令、县长他们对老百姓的情形。所以我们中国人常常把县长、县令叫做老爷子,那真的是老爷子。所以他们常常在地方里边去课重税,皇帝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不晓得。那你有苦要跟谁诉说?以一个澎湖来讲,还好,我读到几个到澎湖当官的都还满不错的,从史书里边记载的,大部分感觉上还满不错的。要再跟老百姓课税,那怎么缴得出来?所以这边讲到,问那妇人说,怎么这个地方这么危险,常常有老虎为患,那怎么还不搬走?因为这边没有苛政。

所以孔子于是就对他的徒弟讲:“小子识之”,那个字念作识(ㄓˋ),记住,他就教他的学生说你们记住,“苛政猛于虎也”,苛政比老虎更勇猛。你看人生活在这边有老虎为害,她宁可被老虎咬死,因为如果到一个有苛政的地方,那比老虎更可怕。所以后来我们有苛政猛于虎就是出自于此,就讲到那些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是还要凶暴、还要可怕的。

我们再看到第二个是“壮士气如虹”,壮士的气势如天上的长虹、彩虹,可以穿日而过。这边讲到的是耶律楚材,诗中赞叹成吉思汗西征。成吉思汗也很了不得,我觉得他也是很勇猛,很能打天下。在中国的历史就是元朝,疆域是相当广阔的,都到西亚那个地方去了。他讲到就是赞叹他的西征,云:“天兵饮马西河上,欲使西戎献驯象。旌旗蔽空尘涨天”,旌旗蔽空,这个就看到军队的雄壮威武了,军队之多,你看旌旗蔽空尘涨天,“壮士如虹气千丈。秦王汉武称兵穷,拍手一笑儿戏同”。后面那句真的写得妙,秦王汉武称兵穷,拍手一笑儿戏同,称赞他这样子的一个情形。所以成吉思汗,成吉思在蒙古语里边就是指大海的意思,就颂扬他像海洋一样的伟大。

我们再往下看一下“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谓仙人而兼富贵;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是险语之逼人闻”。

前面这个看了就很羡慕,“腰缠十万贯”,然后“骑鹤上扬州,谓仙人而兼富贵”。我们来看一下这边这一段注释。《殷芸小说.吴蜀人》写到,几个人他们就一起谈论志向,一个就说要做扬州刺史,他说要做扬州刺史;一个说要腰缠万贯,就是腰缠万贯;一个就说他要骑鹤升仙。其中一个人就说,他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把前面三个人的愿望全部都怎样子?把它包括在里边了。所以后来就有一个骑鹤上扬州,比喻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后来也常常形容怎么样子?贪婪的妄想。我觉得后面这个人也很妙,很机智,我觉得很逗趣,把前面三个,一个说要当扬州刺史,一个要腰缠万贯,一个说要骑鹤升仙,他就把它说腰缠十万贯,然后骑鹤上扬州,就把它并在一块了。

我们在读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有记载到,真的有一个县令不是就可以腾空,然后就飞去拜见皇帝。皇帝也觉得很纳闷,怎么这么厉害?每次来的时候,奇怪,也没有看到马车,怎么人就出现了?后来就叫人偷偷去观察,原来会神仙术,所以真的就可以腾云驾雾。

我们再往下看这一则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个很危险,从字面上我们一看,盲人,眼睛没看到又骑,盲人还骑着瞎马,这真是双重。还更可怕的是什么?夜半,半夜乌漆嘛黑临深池,盲人骑瞎马,然后在半夜的时间,乌漆嘛黑的时候还临着深池,这个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危险。

这个典故是来自于哪里?我们看一下这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篇里边就记载到,当时候晋朝桓玄、殷仲堪还有顾恺之,他们就一起来比赛,比赛说讲“危语”,危语就是很危险的险语,危语。我们看一下这一段:“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次复作危语”。所以他们现在讲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殷就是殷仲堪,他就说“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恺之,“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座”,结果殷仲堪的旁边有一参军坐在那边,然后他就说什么?就插嘴就讲什么?“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当时候殷仲堪听了就讲怎么样子?“这话逼人太甚”。为什么殷仲堪会这么讲?因为殷仲堪他一只眼睛瞎了,所以他说此言太甚,就是指这样子。古代人讲话实在也很有趣。

今天时间到了,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学习到这儿。谢谢大家,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