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6小题,任选1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1小题计分,40分。考生可按照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26为中文与社会,27为数学与科学,28为英语,29为音乐,30为体育,31为美术)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未涂或多涂均无分。
(备注:音、体、美专业的考生请从29、30、31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10惊弓之鸟
更羸(léi)是古时候魏(wèi)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xián),只听得嘣(bēng)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bēi)惨(cǎn)。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yù)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该文的文本特点。(10分)
(2)如指导小学中年段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2分)
(3)更羸看到大雁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这个判断是怎样一步一步做出来的?针对该问题设计教学活动。(18分)
26.[参考答案]
(1)文本特点
《惊弓之鸟》是出自《战国策
楚策四》中的一则成语故事,这则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很适合小学生阅读。故事讲述了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没有搭箭,只拉弓,便使一只离群的大雁掉下来。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的特点。全文用字准确巧妙,在谋篇布局上独具匠心,采取倒装因果的写法,先写结果再写原因,不仅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认读“魏”“弦”“悲”“惨”等12个生字。
②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悲惨、愈合”等词语,正确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
③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②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认识。
②激发爱读成语故事的兴趣。
②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认识。
②激发爱读成语故事的兴趣。
(3)情境教学,步步为营
第一步:文本突破。
自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哪个地方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同学之间可以讨论。
明确:最后一段。
出示练习,小组合作,用文章原文完成填空。
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学生表演并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
表演:“箭伤未愈”“孤单失群”。
明确:飞得慢——箭伤未愈,叫得惨——孤单失群。
讨论: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因果——先果后因。
第三步:分角色朗读。
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更羸说的因果句: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它飞得慢——女:是因为....
男:它叫得悲惨——女:是因为....
第四步:想一想,更羸看到大雁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并思考更羸是怎么做出来这个判断的?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明确:
更羸在看到大雁后,做出了“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的判断。更羸做出这个判断时共说了四句话,第一句话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了“它飞得慢”,听到了“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话是他根据看到和听到的信息进行的分析,从“飞得慢”知道了“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了“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第三句话和第四句话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后得出的结论。
师:更羸之所以能够猜想正确,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并且能果断做出判断。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