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战国策有最好的答案

如果孩子不听话,我们在生气之前,可不可以先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说话方式适当吗?做思想工作没有入脑入心?相信你应该还记得语文课文学过《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多年后,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这则故事,看看能否从这则故事中得到育儿的启发。

故事是这样的:战国时期,有一次秦军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国用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出兵。此时,赵国由赵太后亲自执政,长安君是赵太后的爱子,赵太后怎么可能舍得。可是这帮老臣一再进谏,赵太后最后放下狠话,如果有人敢再提让长安君做人质,她必定亲自唾他的面。

此时,想要说服赵太后同意长安君做人质,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触龙要进谏太后的时候,太后怒气冲冲等着他。可是,触龙却不急不慢地走进宫里。先自我道歉,说“老臣病足,不能疾走”。道歉完,并不着急表明来意,而是关心起太后的身体。上了年纪的人,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身体的健康状况。触龙先问了太后的身体及饮食,太后的怒气慢慢消解。这时,触龙仍然不着急进谏,而是为自己的小儿子讨了个职位。这下又牵动太后的心。太后正为自己的爱子犯难,看到男人也有爱子之心,不自觉露出笑容。女人执政往往有个特点,就是亲情大于国法。如果触龙献言时,从国家大义出发,太后恐怕是很难被说服的。但是,触龙理解太后的爱子之心,道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再解释如何为长安君做长远打算。最后,太后当然同意让长安君出质齐国。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会发现,其实太后刚开始坚决反对儿子做人质,但触龙能够抓住太后的心思,采用合适的沟通方式,最终让太后接受他的想法。家长们在劝孩子的时候,往往采用命令式语句,让孩子产生天然抵触,效果可想而知。

语言自古就是谋士立身之本,苏秦六国封相就是借用语言的魅力,被誉为神书的《鬼谷子》也把劝谏至于无上地位。身为家长的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则故事中得到启发?

触龙在说服赵太后的时候,不是一开始就讲家国大道理,而是换位思考,从赵太后的角度出发,利用她疼爱儿子的心里,最终达到说服的目的,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堪称说服人的最高境界。你同意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