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顺之的信陵君救赵论

中科白癜疯医院是骗人的吗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7.html

自从年轻时读过主席“反对党八股”的文章,就一直觉得八股文是一种满含贬义的文体,是应该丢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的。可是,又想,明朝科举考试开始考八股文,加上后面的清朝,总共存在了多年。既然八股文是僵化的代名词,那明清两朝又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选拔官员呢?这种方法选拔出来的官员是聪明呢?还是傻呢?我心中总是存疑不定。

为了亲自体会一下到底什么是八股文,我买来一本《明清八股文鉴赏》看,在序言中,钱基博说:“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钱基博者,钱锺书之父,国学大师也。

又,孙中山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这些言论,似乎和我脑子里固有的印象并不吻合啊。

序言中还提到明朝唐顺之的一篇题为“晋人有冯妇者,冯妇攘臂下车”这一篇八股文。翻到正文,仔细看,但看来看去,并未感觉如何精妙,大概是我不懂所致。在赏析中,我看到作者说“唐顺之是明代中叶的八股文和散文大家,在《古文观止》中,选有他的议论文一篇。”

于是,翻开《古文观止》,找到唐顺之的那篇议论文,题目叫“信陵君救赵论”。《古文观止》卷四战国策选文“鲁仲连义不帝秦”一文,说的就是信陵君救赵的故事。之前解读这篇文章时,我顺带也仔细读了《东周列国志》中的相应章节,所以,对这个故事还是挺熟悉的。

因为故事情节比较熟悉,加之唐顺之的文章遣词造句没有那么难,所以读起来还是挺轻松的。只是感觉他在说理上,简直就是汪洋恣肆,层层推进,字字铿锵有力,有一种无法反驳的绝望感。

他先说“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然后一通论据支持,让人以为他是要为信陵君翻案呢。可是,接着他又写道“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下来又是一条条的论据。

当读者以为文章就快要结束的时候,作者又说出“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这是要把具体办事的人都拿来批一通了。

批完了,该结束了吧?

不,作者又说到魏王了,他说“虽然,魏王亦不得为无罪也。”乖乖,这是要把窃符救赵事件中的所有人都批一顿的节奏啊。

最后,总结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就是“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zhuìliú,实权旁落为大臣所挟持)也。”末一句,借《春秋》典故,发作者感叹“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这简直就是天底下最最完美的议论文!最让人欲罢不能的是,作者说理,那是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层层推进,当真要把人说得哑口无言,瞠目结舌。

所以,我突然有个想法,以后一定把“鲁仲连义不帝秦”和“信陵君救赵论”这两篇文章放到一起来读。

我又想起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中,在贾谊“治安策”一文的开头写的点评,他说,“幼闻人说,韩昌黎如海,苏东坡如潮,便寻二公文章反覆再读,深信海之与潮,果有如此也。既而忽见贾生列传,读其治安全策,乃始咋舌怪叹。夫此则真谓之海矣:千奇万怪,千态万状,无般不有,无般不起;则真谓之潮矣:来不知其如何忽来,去不知其如何忽去。总之韩、苏二公文章,纵极汪洋排荡时,还有墙壁可依,路径可觅。至于此文,更无墙壁可依,路径可觅。少年初见古文,便先教读一万遍,定能分外生出天授神笔。”

当初为了验证一下读完这个字(不含标点)的“治安策”全文需要多少时间,我特意通读了一遍,准确时间是43分钟。从开头的“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以长叹息者六”,一路观点、论据,再观点、再论据,真像大海的波浪,一浪推着一浪。你以为一个浪头结束了,殊不知另一个浪头又来了,既不知道这些浪头是如何就忽然来了,也不知道这些浪头是如何就忽然走了。一路读,一路颠簸,到得最后读完,人都傻了,文章的极致,大约就只能到此为止了吧。

唐顺之的“信陵君救赵论”和贾谊的“治安策”,实际上就是小巫和大巫的分别,但使用的手法很类似,倘若小朋友们能学个一星半点,何愁考场作文写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