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说明
①翕,河上公注本“噏”,王弼作“歙”。毕沅曰:“古无噏字。”歙,《说文》“缩鼻也”,一曰敛气也。《康熙字典》谓“古与翕同”。此从景龙、傅、范本、河上公本、《老子想尔注》本、顾欢本以及韩非《解老》所引皆作“翕”。
②固,景龙本作“故”。下一句“固”字同,各本四句均作“固”。固,《汉语词典》读为“姑且”之“姑”,并于“姑”字古通。《韩非·说林上》引《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战国策·魏策》引同。帛书作“古”,为“固”之伪。
③兴,各本皆作“兴”,个别版本作“举”。此两字古通。
④夺,各本作“夺”。范应元曰:“‘取’一作‘夺’,非古本也。”范应元本和韩非《喻老篇》引“夺”字作“取”。劳健说:“按‘翕’、‘弱’、‘张’、‘强’,‘废’、‘夺’、‘举’、‘与’,皆两句相间成韵,当做‘夺’无疑。”范说不足据,韩非亦偶误,或后人据《战国策》修改的。今从大部分版本作“夺”。
⑤与,《韩非》引《周书》作“予”。
⑥王弼本、御注本、《老子想尔注》本、河上公注本作“柔弱胜刚强”。作“柔弱胜刚强”。王羲之与彭耜及傅、范本作“柔之胜刚,弱之胜强。”景龙、永乐本作“柔胜刚,弱胜强。”今从大部分版本。
⑦脱,或作“侻”。渊,或作“泉”,非也。
⑧国,《韩非·喻老》引作“邦”,各本多作“邦”。国之,景龙作“国有”。下句景龙无“以”字。
以下为节选所谓微明,就是说,这个大道之理,他是隐奥的,不是摆在面前的,是通过对隐态运动的观察才能知晓的规律。正是因为他是隐态的运动模式,所以百姓日用而不知,他不能为一般人所洞见。但是,虽是如此,这个规律他又是随着时空的变迁,而不会变化的,他是宇宙的不易之理。我们如果能够参悟到这个规律所在,对我们有多大的作用呢?宋龙渊先师形容说:“所以君子修之,则吉。小人悖之,则凶。”他对我们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就是这么巨大。
。。。。。。
为什么我们同样来学习的,很多人在生活中不断得到了修行的好处,或者说是修道的效应,而还有一部分人对此没有任何感觉呢?这就是是否专一的问题。你学得太杂了,能量不能聚集,于是他无法释放。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了,祖师还说了,凡事不发散也不能聚和。我今天之所以没有一门深入,之所以每天学习各种法门,是不是坏事呢?其实没有什么好事、坏事之说。每天学习各种法门,就不是一门深入,而他的结果必然是,会让你一门深入。为什么呢?因为万事万物不发散也不能聚和。人家可以一门深入,你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你所见所闻的不够广泛,我给你一个信仰,那永远不是你的信仰,而是我的信仰。当你历经人间百事,看过了很多的法门,听闻了很多故事,也就是说当你见多识广的时候,你就立刻能够分辨出来,哪个才是你最终的选择。而这个时候,一旦选择,则不容易发生变故。
。。。。。。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雏鹰足够大时,母鹰便将雏鹰赶出洞外,使雏鹰懂得了飞翔,相反,若继续将雏鹰留在洞中,那么将来雏鹰便会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生态法则中死亡,动物尚且如此,那作为人更应该学会在逆境中成长,而不是在顺境中。这里大家就应该明白这个宇宙法则了,顺境之中,必然的结果就是逆境。所以,我们纵观天下,也纵观古今,哪里有什么事务是永远兴旺的呢?
。。。。。。
丨您可以丨1通过赞赏支持公益栏目《问道老子》▼点击本文最下方“喜欢作者”,支持圣道公益国学▼2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本栏目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