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什么时候出现的第一个造酒人是谁一口气搞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http://www.bdfzkyy.com/
假如我们去翻阅古史典籍就会发现,古人对酒的态度是暧昧的,一方面说多喝酒会误国,一方面却又写了无数关于酒的美谈。比如东晋太元年间,嗜酒的孝武皇帝司马曜某天看到了慧星,他心里烦这个慧星,于是就举杯对着慧星说:慧星啊慧星,我劝你喝一杯酒吧,这世上哪里有万岁天子呢?   这是“杯酒劝长星”的典故,记载在南朝宋时,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撰的《世说新语·雅量》中,原文是这样的:   太元末,长星见,孝武心甚恶之。夜,华林园中饮酒,举杯属星云: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   如果我们仔细看的话,仿佛还能看出司马曜对生命的一丝哲理,但另一个重点是,他因为酒色而导致身体不好,但对慧星说话时仍然举着杯,这说明他对酒有着极深的迷恋。当然了,他后面被人用被子捂死,死于年轻力壮的年龄,咱们这里并不是考证历史人物,只说古人对酒的痴迷和态度。而那些文人更是对酒有着特殊的感情,仿佛喝酒是件极为雅致的事。比如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大诗人李白,他对酒的痴迷是我们从小学时就学过的,李白斗酒诗百篇也让后世的文人们心向往之。   李白写酒的诗有很多,仿佛是酒给了他无数的灵感,比如在押东韵的五言律诗《赠崔秋浦三首·其二》中这样写:   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怀君未忍去,惆怅意无穷。   这里他用了陶令的典故,也就是陶渊明。他还羡慕陶渊明的乡下小田园生活呢,自己活得醉生梦死。那么我们就会奇怪,这个酒究竟是怎么来的?谁是第一个造酒人?有什么礼仪?古人对这个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一、关于造酒   我们都知道,造酒有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食物剩余,不管是果子还是粮食,有了人吃不完的食物,人们才会去想到用这些吃不完的东西去酿造饮料。所以,酒不可能出现在远古时期的刀耕火种时代,只能是人类有聚集部落后,生产力提高,食物富裕后才能产生,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早在半坡文化遗址中,人们就发现了盛酒的陶罐。距今已经有近七千年的历史。   那么,我国古代第一个造酒的人是谁呢?这个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是有记载的,但人物并不能统一,但大部分记载的都是一个叫“仪狄”的人,最早的出处在汉代刘向抄录的《战国策·魏二·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里面是这样说的: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   说魏惠王魏婴在范台宴请各国诸侯。酒兴正浓的时候,魏惠王向鲁共公敬酒。鲁共公站起身,离开自己的坐席,正色道:从前,舜的女儿仪狄擅长酿酒,酒味醇美。仪狄把酒献给了禹,禹喝了之后也觉得味道醇美。这里说得明白,是大禹的时候,一个叫仪狄的女人造出了酒,而《世本》中则延续了这一说法:   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   我们看到,这里说的也是仪狄始作酒。但他这里多了一个少康作秫酒。古人称高粱为秫,但在少康的时代,有没有高粱则还存疑,而且《世本》究竟是谁写的,什么年代写的都存疑,所以后世人多不引用里面所写。   魏晋时期,史学家谯周编撰的《古史考》中同样说了仪狄作酒,全并没有记载少康作酒,里面是这样说的:   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   但后世人似乎对少康作酒更认同,关于少康作酒,最有名的记载当属曹操的乐府诗《短歌行》,里面有这样一句: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这个杜康也是少康,可是曹操写的这个杜康是不是少康又存疑,有学者认为是汉朝的一个叫杜康的人。但不管怎么说,太多古籍文献中都认为是仪狄作酒。而笔者更愿意相信,这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先有了无数代人在存放果子和粮食时发现了酒曲,然后出现了酒,后来经过了他们的改造。至于为什么是他们,主要是他们有的是王,有的是王身边的大官,所以得以有笔墨记载下来,而那些普通的造酒人,则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不为后世人所知。二、古代饮酒礼仪   我国古代关于酒的记载非常早,《诗经·国风·郑风·叔于田》中这样写: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说我叔出门去打猎,巷里无人在饮酒。真的没人在饮酒…… 既然出现得这么早,那相应的礼仪也会产生,特别是酒这种常用在祭祀的饮料。在我国古代,任何事和物都在礼仪的规范之中,礼仪充斥着人们的任何一个方面,衣食住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囊括在礼仪中,违反了礼仪可了不得,是会受到严重的惩罚的,古代时,什么场合喝什么酒,什么人喝什么酒,用什么喝,喝多少,这些都在规范之内。   早在周朝时,就设立的专门的官职去掌握这些礼仪。《周礼·天官冢宰·酒正/掌次》中记载:   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皆有酌数。唯齐酒不贰,皆有器量。共宾客之礼酒,共后之致饮于宾客之礼医酏糟,皆使其士奉之。凡王之燕饮酒,共其计,酒正奉之。凡飨士、庶子,飨耆老、孤子,皆共其酒,无酌数。   我们能看出来,这里说什么场合,用什么器皿,什么人给王送酒,喝多少都有规定。而老人、孩子这些则不入礼仪规范。   《周礼》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礼仪的全面著作,里面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近两千多年。当然了,我们现在看来这有些迂腐和可笑,但这是古人对自己的规范,对于古礼,我们可以不去遵守,但不能不知道。比如我们现在喝酒常常认为先干为敬是礼貌,但这其实并不对,在古代时,你先干并不是敬人,特别是跟老人在一起吃饭时,你先干是不尊老。西汉礼学家戴圣在《礼记·曲礼上》中记载:   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意思是说你陪伴长者饮酒,看见长者将给自己斟酒就要赶快起立,走到放酒樽的地方拜受。长者尚未举杯饮尽,少者不敢饮。   所以我们看跟现在完全是相反的,现在动不动我先干了,你随意,这要在古代是会被鄙视的,这于礼仪不符。当然了,我们是现代社会,古代的一些礼仪现在已经不再适合,可知道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坏处,另外我们为什么叫“礼仪之邦”?这些都是古人传下来的,我们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说了酒的起源和礼仪后,咱们该说一下态度了。三、古人对酒的态度   其实在唐代以前,人们有个相同的共识,那就是贪杯是会误国的,对此相应而生了一系列的禁酒令,事实上,禁酒令几乎贯穿了整个古代王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收录酒字时是这样解释的: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古者仪狄做酒,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   许慎在这里明显是参考了前面的记载,而且他这里说了一件奇怪的事儿,就是“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意思说禹喝了她献上来的酒后感觉很美味,然后就疏远了她。这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明白禹这样做是干啥,其实这就是古人对酒的态度。上面的《战国策·魏二·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中,前面说了禹喝了酒,但后面禹还说了话,是这样说的:   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意思是说他因此就疏远了仪狄,戒绝了美酒,并且说后代一定有因为美酒而使国家灭亡的。后世果然有因为贪酒而亡国的。《尚书·周书·酒诰》中记载: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又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教辞,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时同于杀。      这段比较晦涩难懂,意思是说只要有人聚众饮酒,你不要放纵他们,要全部逮捕起来送到周京,我将杀掉他们。殷商的辅臣百官酣乐在酒中,不用杀他们,暂且先教育他们。有这样明显的劝戒,若还有人不遵从我的教令,我不会怜惜,不会赦免,处治这类人,同群聚饮酒者一样要杀。可见那时候的严格程度,到了西汉前期,司马迁在《史记·文帝本纪》中记载:   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   这里不让喝酒主要是西汉初立,怕生乱子,同时西汉初期太穷了,酒属于奢侈品。到了汉景帝中元三年、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都曾下禁酒令,曹操也曾下禁酒令。   再向后,禁酒不再那么多,大多都是因为闹饥荒而短暂的禁一下。我们觉得李白那个豪饮劲,加上唐朝富裕,一定会发生禁酒,但其实唐朝时禁过三次,分别是乾元二年、建中元年和建中三年,无一例外的全是因为饥荒,而且也都是短禁。宋朝完全没有禁过酒,随便喝。到了元朝时,禁酒令特别厉害,一直到了清朝中期,禁酒令才彻底消失。到了现代,人们从以前的毫饮变成了现在的克制,人们也不会在酒席上死劝活劝。酒从远古出现,到商周时期就已经全面流行并且制定了相关的礼仪,而不管造酒的第一人是谁,也不管具体出现在什么时候,我国古代造酒史都是独立发展进化的,并且得到了完整的传承。这是一个文明古国特有的不断层文化史。我们在这里说的虽然是酒,但又何尝不是我国古代王朝的变迁和进步史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