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优惠活动 http://nb.ifeng.com/a/20180507/6557031_0.shtml“三皇五帝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这个基于对史料学研究而得出的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的三皇五帝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而是基于不同地域单个流传的古代圣王传说。而中国古代传说也从来不是空穴来风的,追根溯源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惟其如此,历来史家均以神话传说作为正史的开端,由传说到半信史,由半信史到信史。半信史并非是半信半疑的历史,而是缺乏佐证的历史。也就是说我们知道由此一说,既不能证明其可信,又不能证明其不可信。而信史一般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较为殷实的文献资料记载,二是有遗址文物等证明文献记载不伪。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信史之前,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史记》是从“五帝时代”开始讲述的,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黄帝之孙)、帝喾(黄帝之曾孙)、帝尧(喾之二子)、帝舜(黄帝九世孙)。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帝喾崩后即位的是帝挚,帝挚是喾的大儿子,帝挚崩之后他弟弟帝尧立。也就是说“五帝”其实是六个人,因为帝挚没啥功绩(或没啥材料记载他功绩)被直接被后人无视了。帝舜“禅让”给大禹,禹者,黄帝之玄孙(四世孙)而帝颛顼之孙也。至于为何是九世孙,禅让给四世孙?东汉已经有人提出《史记》记载有问题了,说禹应该是颛顼六世孙,也就是皇帝的八世孙,这种说法相对合理一些,舜“禅让”给了自己族叔。帝禹是第一个建立“国家”的人,并且确立了国号为“夏”之前五帝并无国号之说。我们追根溯源去看看“三皇五帝”之说的来源,在《孟子》之前,并无“三皇五帝”的说法,其书中提到“三王五霸”分别是:夏启、商汤、周武王、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晋文公。在史记中,五帝是作为《本纪》而记载的,而三皇之说是在《秦始皇本纪》中通过群臣之口告诉秦王:“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者已经是灭完六国商议“皇帝”号的时候了。最早讨论“五帝事”的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著的《论语·泰伯》中出现:唐虞、尧、舜等圣王之说,基本上走的是歌功颂德表彰功业的基调,并非史学著述的路子。人言墨子先学儒学,而后自创墨家学派。对于先王之德的歌颂《墨子》开始提出“三代”这个概念“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尧舜禹与夏代并论,后有商、周。还是保持者跟《论语》一样的调调,自己提倡“兼爱”,就说这六王行的是兼爱,自己提倡“明鬼”就说这六王“敬上帝、鬼神”。我们从比较遥远的文献材料可知,三代之说是比较普遍的,也就是说夏商周相比五帝要可信一些,五帝说要比三皇说更可信些。同时发现一个规律,越是晚出的史料,所“追慕”的历史越早。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讨论讨论五帝三代,西汉的时候就出现了更早的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的说法。在《战国策》和《商君书》中同时提到一条史料:“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并不怒”。这些材料普遍有一个特点就是,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都是分开论述的,“三皇五帝”首次出现于《庄子·天运篇》中说:“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解“三皇之知”就曾经指出:“此三皇当作三王,否则不可通。”缪凤林就认为“《庄子》书言三皇者,疑皆三王误文。”故此庄子所论符合战国时期的普遍认知,还在讨论范围还是“五帝、三代”之事。截至到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虽然“三皇五帝”一次使用的已经比较多了,但是具体事例依旧不出“五帝、三王”这个范畴,通篇不见提及三皇中“燧人、伏羲、女娲”任何一人,我们可以论断:春秋战国知五帝、三代之事,而不知更遥远的“三皇”之事。我们有理由相信:西汉早中期的人也是不知道“三皇五帝”之说的,比如大名鼎鼎的董仲舒,他在《三代改制质文》提出:“九皇五帝说”,原文是:“是故周人之王,尚推神农为九皇,而改号轩辕谓之黄帝,因存帝颛顼、帝喾、帝尧之帝号,绌虞而号舜曰帝舜,录五帝以小国。”其中“五帝”之说于《史记》无二。贾谊的《新书》只有《数宁》二次言及五帝,《过秦论》一次论及三王;陆贾的《新语》、韩婴的《韩诗外传》皆无三皇五帝说。东汉末年的王符也说,三皇五帝之说不见于五经。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也跟《庄子》一样,采用了”三皇五帝“之一次,但是所列举之例子不出五帝、三代之帝王。而且仅出现一次,而这段话言三皇五帝之后,接着讲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得失。《淮南子》的三皇五帝说不仅只是孤证,而且在上下文中明显抵牾。及至”三皇五帝“之说开始流传,我们发现有一个互相对应的事实,就是儒家地位的不断上升。在西汉中期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且不管“三皇五帝”是否符合“五帝三代”之事实,便开始了歌功颂德表彰表彰功业的传唱。《甘泉赋》有“同符三皇,录功五帝”,《羽猎赋》有“加劳三皇,勖勤五帝”,《孝经·钩命决》:“三皇歩,五帝骤,三王驰,五霸骛。”这一时期这是开始了“三皇、五帝”联用,并未深入探讨“三皇”究竟是何人,且者属于文学作品,缺乏历史学家的严谨性。东汉的班固《白虎通》中《号》有“三皇五帝三王五伯”的条目,《潜夫论·五德志》也有“三皇五帝”一词。而正式被正史采用的是《三国志·魏志》,这是正史中第一次出现“三皇五帝”。及至《孔子家语》现世,开始大谈三皇五帝之功业,表彰三皇五帝之道德。最早出现“三皇五帝”之说的著作是《庄子》但是明显这一说辞孤证难立,与《淮南子》一样,不需要参考其他材料,单从同本书内证这个角度来说,就可以揭示其不合理之处。或为后人篡改也未可知。春秋战国乃至西汉中期,人们普遍的认知为:五帝之说,及其后的夏商周三代说,而无“三皇五帝”说。最早出现出现在一些表彰功德的文学作品中,而后被儒家推崇至路人皆知。诸子百家有家,具体是哪些家?法家“势”派:慎到的“忠臣害国论”插图源于互联网,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