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节目开始我们来介绍下汉字简繁对应中的一些有趣的字,特使是书法中写繁体字容易出错的一些文字。
其实简化汉字由来已久,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楷书的已见于南北朝的碑刻,所以亦有魏碑为楷书之祖的说法。到隋唐时期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之为“俗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今天我们知道的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它的笔画最为简单,但总量过少,因此到了商周时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许多字来,秦的小篆比六国文字繁复,而之后的隶变更是比今天的简化字更为彻底,也开创了汉字与偏旁形体不一的先河。
现今见到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文(公元前年左右),距今三千多年。此前陶文符号只认出了个别符号,还读不出一句话来,因而还不能证明已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或者文字。
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篆书变为隶书,再到楷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字体稳定下来,一直用到今天。
今天开始我们会介绍一些书法书写中容易出错的文字。特别是在篆书创作中的一些易错字。
简体“发”对应繁体“發”和“髪”。“發”和“髪”简化为“发”字属于简化字中的归并字,指用一个简体字代替两个或以上繁体字。但是又不仅仅是凭空造个字来代替,而是用到了草书中的写法,以及“俗字”的普及性,方能使用。但是不管是如何,简体字在简化的过程中虽然方便了实用用途,但是从文字学的角度,会弱化了古文字学的知识,使得很多时候今人不懂古字亦是由此而来,所以,如今的语文教育,特别是识字教育,应该增加一些古文字的知识普及。
“发”对应的“發”,一声。
《说文解字》:發,發也。从弓癹声。方伐切。
《说文》:“发,射发也。”这里其实“发”字的本义是“出发”,如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再如《战国策·齐策一》:“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由“出发”义又可以引申为“发射”,如《史记·孙膑传》:“暮见火举而俱发。”就是说:夜间见到点燃了火把后,便一齐射箭。从“发射”又可以引申为“发射的数量”,成为量词了,如《汉书·匈奴传》:“弓一张,矢四发。”“矢四发”也正是箭四枝的意思,如今天还说十发子弹、五发炮弹。
“發”,会意字。其形是两个“止”(即足形),两“止”即两足向前并列。这是甲骨文和金文里表示物体向上或向前迅速运动的符号。甲骨文,像以“手”拿着一根“镖竿”之类的武器向前迅速地投掷出去。表示“放出”、“掷出”的意思。商末周初的金文,讹变很大。“發”表“放出”的意思没变,只是在甲骨文中,“發”所用以放射的武器是原始的棍棒镖竿,而金文的“發”所用的武器变成“弓”和“矢。”“發”字发展到秦小篆时期,字头依然是两足向前运动的符号,但是其中的“矢”已经讹变为“殳”(shū,音书)。此后的“发”字以小篆形体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为隶书和楷书的形制。晋唐时期,草书兴起,不少书法家把“發”写成现今使用的简体“发”字,这便是将草书楷化后的简体字。
“发”对应的“髪”,四声。
《说文解字》:髪,根也。从髟犮声。頖,发或从首。鑛,古文。方伐切。
“髪”,形声字。金文的“髪”字从首犮声,本义为头发。秦代篆文字改从髟。《说文结字》:“髪,头上毛也。从髟、犮声。”隶变后楷书写作“髪”。简化为“发”,我们也只能解释为,下半部与同音的“发”很像。可能是简化时感觉有些不足,所以以多音来区别,一声为“發”,四声为“髪”。简化过程中,取决的因素有很多,更包括官俗之别,民众的认同等很多因素。特别是实用使用角度的便利,这就难免会牺牲一些古文字的意涵,有些甚至是非本意的造成本意的错漏。例如我们之前很爱举的一个例子,早期的简化中月字旁包含两部分,一、月部,二、肉月部,早期的篆书月部和肉月部的写法是区别明显的。
书法中的“發”与“髪”。我们也通过书法中“發”与“髪”的写法,来看看简化为一个字有没有道理。
“發”字的古代书法写法:
“髪”字的古代书法写法:
最初造字时完全不同的两个字,经过岁月的变迁,融成一个简体字,体现了汉字发展的一种奇妙的趣味。学习书法的朋友再写作品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写出“白發三千丈”就不是汉字的奇趣了,而是文字学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