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奠基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莫基时代,这一时期出现的《诗经》与《楚辞》,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学创作手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传统,对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共篇。从它所包含的内容来看,显然不是成于一人一时,而是经过无数人长期采编、整理而集成的。相传《诗经》最后由孔子审订编辑而成。《诗经》共有《风》、《雅》、《颂》三部分。《风》采自各诸侯国不同地区的民谣,《雅》是宫廷乐歌,《颂》则分别为周王室及春秋前期鲁国、宋国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中的多首诗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五六百年间古代社会广阔的生活画卷。《诗经》之后,中国古代诗歌在沉寂了年左右的时间后终于出现了另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楚辞》。如果说《诗经》是以写实的手法反映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的话,那么《楚辞》则是以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楚辞》的主要作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后继者则有宋玉、贾谊等人。屈原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大约有20余篇,其中以《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最为有名。屈原作品中的许多名言佳句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乃至如何做人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屈原虽身处战国列强纷争、战祸不息的年代,但仍志行高洁,在其诗作中执著地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屈原在其作品中所运用的浪漫主义的借喻、象征和神奇的想象力更是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典范。在从《诗经》到《楚辞》的年间,由于百家争鸣,诸子散文随着私人著述风气日盛而异彩迭放。诸子散文虽追求的是说理、叙事的实用功效,但其中的艺术性如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叠句排比的巧妙铺陈,使先秦诸子散文中出现了许多实用文与美文揉合一体的经典之作。先秦散文早期以《论语》、《墨子》为代表,主要采用语录体形式,其主要特点是说理简洁,语言洗练,行文自然明快。后期诸子散文以《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为代表,这些著作已不再采用语录体,而是在长篇巨制中从容展现作者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其中,《孟子》中的文章气势充沛,富有鼓动力和说服力;《庄子》中的文章则恣肆瑰丽,充满着神奇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调,在先秦散文中独具个性风采;《荀子》中的文章则以议论见长,通过旁征博引辨明事理;韩非子的文章不仅峻峭犀利而且善于运用诸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这样的寓言故事进行说理。这一切都标志着先秦散文创作已走向成熟。除此之外,先秦的历史散文也达到了较高的成就。如果说早期的《尚书》、《春秋》可视为历史散文的滥筋的话,那么,随着古人对历史认识的加深和写作技巧的提高,以《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为代表,历史散文创作在先秦已初步成型。《春秋》正是基于先秦时期在诗歌与散文方面的开创性的成就,我们说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它作为整个古代文学史的奠基时期为尔后的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