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攴”部的两个汉字:“[luan]、寇”。现代汉语中,“”是生僻字,GB字库已不收录,“寇”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收录在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寇”,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我们只能描述字形)。读luà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luan],烦也。从攴,从[亂无乚]。[亂无乚]亦声。”会意字。本义是乱。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与‘亂’音义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经传皆以亂为之。”《集韵·换韵》:“,通作亂。”在经典中,,都写作“亂”
关于这个字的会意详情,到“亂”字时我们再详细说。
本义之外,“”还指“惰”《玉篇·攴部》:“,惰也。”
“”的小篆写法如图:
(的小篆写法)
2、寇。读kòu。《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寇,暴也从攴,完。”会意字。本义是暴乱;劫掠。
既然是会意字,那我们就看一下它的字形演变:
(寇的字形演变)
“寇”字在西周金文中已经出现,其字形为上面一个“宀”,表示房屋;大殿或者某个范围;下面左侧是一个站立的人形(人头。我们第一课讲“元”时知道“元”的本义其实就是人头);右面是“攴”,就是一只手持棍棒敲击。合起来会意就是进到室内或殿内或国内持棒打人,就是暴乱;劫掠之义。
许慎解说的本义是没有问题的,把“寇”归为会意字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会意方法,他分析成“从攴,从完”。对此,容庚先生在《金文编》中已明确指出:“从人从攴在宀下,会意。”寇是会意字,会意为有人在室内(国内)被人侵入暴打,即所谓的暴乱;劫掠。
(国人暴动图)
《书·费誓》:“无敢寇攘。”不许抢夺掠取。《辽使·耶律学古传》:“时南境未静,民思休息,学古禁寇掠以安之。”
“寇”在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
(1)侵略;进犯。《汉书·晁错传》:“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这时匈奴正强大,多次进犯边疆,皇上发兵抵御。
(时时进犯汉境的匈奴军队)
(2)盗贼。《玉篇·宀部》:“寇,贼寇也。”《易·睽》:“匪窛,婚媾。”朱熹注:“知其非窛而实亲也。”不是盗贼,而是求婚的人。
(3)仇敌。《字汇·宀部》:“寇,仇也。”《战国策·燕策一》:“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以赵之为蔽敌于南也。”燕国不遭受敌人进攻而沦于战争的原因,是因为有赵国在南面作屏障。
(4)兵器。《淮南子·主术》:“兵莫憯于志而莫邪为下;寇莫大于阴阳而抱鼓为小。”高诱注:“寇,亦兵也。”
(5)物盛多。《方言》卷一:“(齐宋之间)凡物盛多谓之寇。”郭璞注:“今江东有小凫,其多无数,俗谓之寇凫。”
(寇凫)
(6)砍伐。《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山上的树木自己招致砍伐,油脂自己招致燃烧。
(被砍伐的树木)
此外,“寇”还是姓氏。《通志·氏族略四》有载,比如,北宋有名臣寇准。
“寇”的小篆写法如图:
(寇的小篆写法)
(之,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