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太过短暂,仅仅二世而亡。
留给我们无数的遗憾。但是他的前身秦国存在的时间却很漫长,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多数的时间节点上,都有他参与的痕迹。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朝的描述可谓是一点儿都不客气,后世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用暴秦来称呼秦朝,史记的助攻堪称给力。其实要细扒的话,司马迁这一脉祖上就曾为秦国立下不少功绩。他的八世祖司马错,是战国第一名将白起的好搭档,两人曾经组团欺负魏国。后来司马错的孙子司马瑾更是担任白起的副将。参与了长平之战,长平一战坑杀赵国四十万有生力量,也成为了战国时期的转折点之一。白起被刺死之后,作为其心腹的司马瑾也一同被刺死。
司马错不光能打,还是纵横学的高手,曾经在殿堂之上辩赢了大秦第一名嘴张仪,由于史记并没有给司马错专门列传,所以关于这位牛人的信息不是很全面,其生卒年份不详,在公元前三百一十六年,巴蜀发生战乱,秦王打算趁机兴兵伐蜀。蜀国虽然远离中原崇山峻岭,但是是“天府之国”。粮食大大的多,这是一块肥肉。韩国在这个档口居然侵犯秦,面对这种局势,秦惠文王有些举棋不定,是先去抽那个不长眼的韩国,还是趁乱拿下蜀国呢?左右为难之际,就决定了不再费脑子想了,手底下养了这么多人,不出点儿主意,工资都白发了。
于是乎战国策秦策当中就记述了这场关于伐蜀与伐韩的争论。张仪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张仪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联合魏国一同讨伐韩国,周天子那一亩三分地儿就在韩国境内,讨伐韩国的时候捎带手。就可以把周天子收拾一段,然后逼他交出代表权力的九鼎以及天下的地图。此时秦国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此霸业可成了。而蜀国这种边陲小国,戎狄之辈,各大国根本瞧不上眼儿。如果打蜀国而放过韩国的话,就等于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张仪说完,下面群臣立刻附和起来。对对对,张大人说的对,秦王听罢也是微微点头,可是呢没有立即表态。而是望向了持反对意见的司马错。司马错的意见跟张仪刚好相反,他认为,要使国家富裕,必须开疆拓土。国家富足了,就可以建立强大的军队,而想建立帝王之业,除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之外,还必须广施德行。只有这三者都具备了,才能成就王霸之业。这跟当年管仲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可见英雄所见略同。
现在的秦国地方小百姓穷,蜀国虽然是西部偏僻的国家,然而他们的国君正在作死的道路上浪个不停。以秦国的国力攻打他,就像狼入羊群一般,等把蜀国拿下之后,秦国的疆土就扩大了,蜀国的钱财,还有他的粮食,足以充实秦国的国库以及行军打仗的票票。攻打这种边缘国家,中原诸侯不会有威胁感。如果说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肯定会招致骂名。楚和魏的态度现在还不明朗,如果周朝把九鼎交给楚国,韩国把三川之地给了魏国,然后组团过来和我们掐。哎,那就坏菜了。相比之下,进攻蜀国,我认为才是万全之策。
秦惠王听完,不觉暗挑大指棒棒的,谁说将军们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你看人家司马将军这话说的太敞亮了。张仪,那就是个大忽悠,看似说的是头头是道,于是他就不再犹豫,当即拍板儿就按司马错说的办法,伐蜀也由他一并实行。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司马错在朝堂上说的挺热闹,把张仪都给说服了,可是真让他带兵打仗会怎么样呢?史记当中没有他之前的作战记录,但是从他这次灭蜀国的行动中不难看出,这人不光具备战略眼光,战术指挥能力也同样不错。
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说,秦惠文王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哎,几个字都讲完了,说明这是当年完成的工作。巴蜀地区的交通不好走,李白在唐朝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更何况比那时还在早个九百多年的路呢。
能够短时间拿下蜀国,司马将军的军事能力可见一斑。后来蜀国又爆发过几次反叛,又都是他来平定下来的。到了秦昭襄王六年,就是公元前三百零一年,蜀地郡守作乱,反叛秦国。司马错奉命讨伐叛军。诛杀公子辉以及郎中令等二十七人,蜀地从此彻底的成为了秦国的领土。到秦昭王时,李冰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从此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为秦军源源不断的输送粮食寄养。成为大秦统一天下的重要主力。
司马错的军功还不止这些。秦昭襄王十六年,司马错担任左更,轵地(今河南济原南);攻打韩国,夺取韩国的邓地(今河南邓州,一说今湖北襄阳)。在昭襄王十八年,他又跟白起一同攻打魏国的垣城和河雍二城,秦军拆断桥梁夺取二城。之后,秦军抵达轵地,夺取魏国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在秦昭襄王二十一年攻打魏国的河内,魏国献出安邑,给秦国以求和。紧接着秦襄王二十七年从蜀地出兵,又夺取了楚国的黔中郡,今湖南的西部、贵州东北部迫使楚国割让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上庸就是今天湖北西北部,你看看这些战绩,放在秦军的猛将集团里面,怎么的也得挤进第一集团,司马错的名声并不如同时代的白起那么响亮。但作为秦军猛将之中一个文武双全的存在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只是不太清楚为什么他的后代太史公不肯把自个儿这位先祖单独立传,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有后世说司马迁为什么在他的史记当中猛黑秦朝,也跟他的老祖宗在秦朝遭遇了政治迫害有关。
战国末期的一位牛人,他跟司马错一样,也是不为人所知,咱们中国古代有兵家四圣之说。四圣的人选说法很多了,比较流行的大约是九种。从百家之祖姜子牙到金钟大帅,岳飞都榜上有名。第一种说法被古今大多数学者认同,即兵圣孙武、亚圣吴起,计圣孙膑,尉圣尉缭。那前三位自然是大名鼎鼎,唯独这最后一位不光名声不那么大,而且身份到目前还存在争议。尉缭是谁?有的史书把他定义为魏惠王时期的隐士。
根据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史皇本纪中记载说,秦王嬴政当时非常认同尉缭的理念,将其委任以国卫之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当国防部长,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二百三十七年,尉缭来到了秦国。此时嬴政已经诛杀了嫪毐,并将吕不韦撵出了黔阳,把权力牢牢的攥到了自个儿手中。此时,国内形势稳定,这位千古一帝正准备全力以赴。开展对东方六国的最后一击。不过当时的情况是,以秦国之力可以消灭六国中的任何一个。但是六国要是联合起来组建多国部队,那就不好说了。
所以摆在面前的棘手问题是如何能使六国不再合纵,让秦军能够迅速将六国各个击破,避免过多的纠缠,进而消耗国力,使得统一大业受阻。当时秦国的问题是能打仗的,将军一抓一大把。可是那擅长军事理论的战略家却是非常的缺乏。
靠谁在战略上把握全局,能制定出整体的进攻计划呢?这是嬴政非常关心的问题。嬴政功于心计,讲求政治谋略,但没有打过仗。说白了他是个宫斗专家,但对于战略构架并不在行。而尉缭的到来,可以说让嬴政看到了希望。尉缭一到秦国就向他献上一计,说以秦国的强大,那些诸侯都是小弟。但是诸侯一旦联合起来就不妙了啊。如果舍得花钱去贿赂各国权臣,让他们霍乱朝政,这样不过损失点金子,而诸侯则可以尽数消灭。
纵观人类历史,通过糖衣炮弹让对手的内部出现混乱之后,趁虚而入的例子,那真是不胜枚举。事实证明他的这一手法也确实非常有效。当然了,这只尉缭的一个见面礼,谈不上多么高明,却让嬴政是茅塞顿开。有领导的赏识,尉缭就可以慢慢的把自己的学问都倒出来了。首先,他对于当时战争的看法独树一帜。他解释到这个战争也分正义与非正义,反对杀人越货的非正义战争。支持诛暴乱,尽不义的正义战争。所以开战一定要名正言顺,哪怕理由是偏的也好。关于进行战争的战略战术,为了强调指出有:道胜,威胜,利胜三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取胜策略。他还指出了战争中将帅指挥的重要性,将帅与士卒之间,要如大脑和四肢一样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整体,方能无往而不胜。更为难得的是,他对军事和政治的关系还做了一个表述。所谓兵者以武为直,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理,能神死,指出良好的政治是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前提,而军事又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并提出了以经济为基础的战争观,民富国强,本固兵坚,方能守必固攻必克。跟现在咱们军事学家和政治学家提出的有什么不一样啊,要知道他可是活在几千年前。
总之,秦国以武力征服天下,像商鞅、司马错,这些杰出的能文能武的战略人才,将秦国带入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让大秦的武力得以最大化的发挥,终于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