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有精神吗?在我看来,有的。不过这精神并不体现在霸主们身上,而在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小人物身上。
先来看看那些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第一个出场的是一位刺客,豫让。
公元前年,智伯死了,他死在晋国内乱中。这场内乱是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开端。起先,是智伯联合赵、魏、韩三家灭了范氏和中行氏。然后,智伯欲联合魏、韩灭赵氏,结果掘晋水淹晋阳城的行为使得魏桓子、韩康子起了兔死狐悲之感,赵襄子借机联合魏桓子、韩康子反杀智伯,灭了智氏。
赵襄子杀了智伯后,尤不解恨,将智伯的头盖骨做成了酒具(一说为夜壶)。豫让是智伯的家臣,赵襄子这样的做法对豫让来说就是奇耻大辱。于是,豫让决心替智伯复仇。
第一次复仇,豫让假扮成服劳役的犯人,到宫里去粉刷墙壁。抹墙的工具里藏着利刃。可惜,天不灭赵,赵襄子一眼就看出了豫让的不对劲。豫让供认不讳,承认他就是要为智伯报仇。卫士们要杀了豫让,赵襄子却下令放了他,并说:这是义士啊!没想到智伯的家臣竟然来替他报仇。
豫让并不死心。因为已经露过面,很难以本来面目靠近赵襄子。豫让就拔掉了眉毛和胡子,又在身上涂满油漆,弄出中毒后的累累瘢痕。为了验证整容效果,他扮成乞丐去要饭。走到家门口,连他妻子都认不出,只是说:这个人的声音怎么像我的丈夫呢?于是,豫让又吞火炭把嗓子弄沙哑。
面目全非的豫让埋伏在赵襄子的必经之路上,准备放手一搏。赵襄子的车辇按照原定路线过来了,但没想到,拉车的马突然惊了。豫让费尽心机的刺杀再次失败,这一次赵襄子没有理由再放过他了。
赵襄子看着面前人不人鬼不鬼的豫让,暗自叹息。他说:豫让啊豫让!你要报仇,寡人可以理解。但寡人不明白,你先前不也为范氏和中行氏服务过吗?智伯灭了范氏和中行氏,你为什么不替他们报仇,却跑去服务智伯呢?同样是主公,你为什么只忠于智伯,不忠于范氏和中行氏?同样是仇家,你为什么只憎恨寡人,不憎恨智伯,还拼死拼活为他报仇?
豫让傲然作答: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臣为范氏和中行氏服务时,他们把臣当作普通人,臣当然像普通人那样报答。智伯将臣看作国士,看作天下最杰出的人,臣就要像最杰出人那样报答他。
赵襄子听罢,泪流满面长叹一声:好吧,豫先生。你为智伯尽忠,声名已经成就,寡人也会给你最后的荣耀。说完,命令卫士将豫让围起来,准备让这位令人崇敬的刺客体面地死去。
自知必死的豫让,昂然上前一步,说:君上!臣听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节之义。今日臣死罪难逃,理应伏诛。但,臣斗胆请求君上成全,让臣行刺君上的衣服,也算了臣一桩心愿。
赵襄子没想到豫让会提这样的要求,但是他能理解。赵襄子脱下外衣,说:拔出你的剑来。请!
豫让拔出剑,连续三次跳起来,挥剑斩击赵襄子的衣服。一边刺一边哭:老天爷啊老天爷,我终于可以报答智伯了!
三剑之后,豫让从容自刎。这下轮到赵的仁人志士们失声痛哭了,因为他们一致认为,君子就该像豫让那样死得高贵。(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
留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豫让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位自杀的刺客。下面有请另一位刺客,鉏麑(读作除泥)。
鉏麑是晋灵公给赵盾安排的刺客。灵公是晋国的国君,赵盾是晋国的正卿。国君派人刺杀正卿,实乃荒谬。不过晋灵公确实是历史上有名的荒唐君主,他昼思夜想的事情除了吃熊掌,就是搜刮民脂民膏来装修自己的宫室;乐此不疲的游戏,则是站在高台上拿弹弓射人,看行人躲避弹丸寻开心。
公元前年,某日,仅仅因为熊掌没有煮烂,他就把厨子杀了,装在簸箕里往外扔,结果被赵盾撞见。身为佐政大夫,赵盾当然不能不闻不问;而灵公做出的反应,竟是派刺客把赵盾做掉。
鉏麑是什么出身,史书没有留下记载。只知道鉏麑潜进赵府,正是黎明时分,赵家大门洞开。由于上朝时间还早,赵盾正衣冠楚楚地端坐在室内养神,完全不知道刺客已经来了。
鉏麑肃然起敬。据说,深受感动的鉏麑当时喟然叹息:孤身一人也不忘恭敬的赵大人,是可以为民做主的啊!
这样的人,也是可以谋杀的吗?鉏麑左右为难。命令必须服从,忠良不可杀害。杀害国之栋梁,是不义;违背君主之命,是不忠。要么不忠,要么不义,鉏麑该怎么办?
他选择了自己去死。进退两难的鉏麑一头撞死在槐树上。
这样的故事怎能不让人动容,这样的仁人义士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此正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何谓仁?何谓义?没有定义。答案或许就在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里。我想仁者至少是善良的,而义者也必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尽管这底线已经被春秋的霸主、准霸主们一降再降,但总有那么一抹人性之美不愿屈服于他们的淫威。让我们读史时除了鲁迅所言“吃人”二字,还能一窥古人精神之高贵、脊梁之傲骨。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既能照出丑陋者,也能照出高贵者。丑陋者终将被扫进垃圾堆,而高贵者则被奉入民族的精神殿堂享受血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