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操作猛如虎,钱包只剩两块五”,又一年的“双十一”在“剁手党”的消费狂欢中落下帷幕,满减折扣、限时优惠、领券优惠满屏轰炸,你贡献了多少?其实你知道吗,现在商家使用的销售套路,咱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在玩儿!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古代商家为了提高销量都是怎么干的。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知道靠专家鉴定来给自己的商品加价了。《战国策燕策二》记载:当时有一名马商在市场上卖马,结果好多天都卖不出去,于是乎他就找了个专家。他找的这个专家就是伯乐,伯乐看完这匹马之后,马不仅卖出去了,还卖了高出10倍的价钱。
汉朝时的商家就已经知道用“网红”效应来吸引顾客的眼球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在四川开了一家酒馆,一开始司马相如卖酒,生意那是非常惨淡,当时,卓文君在十里八乡非常有名,她的“网红”效应让酒馆人气爆棚,那火热程度堪比今天的直播带货。业绩不好的司马相如,那就只能去后厨洗盘子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典故就由此而来。
最早的“明星同款”出现在东晋时期。谢安打赢淝水之战后一夜走红,当时谢安有位同乡想让自己的蒲扇卖个好价钱,于是他给谢安送了一把蒲扇,谢安不管天冷天热都拿着。大家一看谢安使用这种蒲扇纷纷模仿,一时间蒲扇成了爆款好物,销量和价格都翻了好几倍,风靡一时。
最早的商业软文出现在唐朝,诗仙李白特别爱喝酒,并为唐朝酒的销量做了不少的贡献。“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这两句诗就是他为兰陵美酒写的软文。但是要说软文写得最好的,那还得是咱们宋朝的苏东坡。苏东坡一首《猪肉颂》愣是让当时没人吃的猪肉,价格和销量都提了上去,一个人拉动了宋朝整个猪肉行业。
清朝的时候就有人通过限量来提高销量了。当时有一个叫林尚沃的朝鲜商人,他带着斤朝鲜人参来到北京,这在当时可是独一份。因为卖得比往年贵,所以当地药商联合起来集体不买他的货,准备压压价再买。但是没想到,林尚沃竟然直接点火烧人参,当地药商闻讯赶到时,人参已经被烧了一半了,这个做法直接把人参的价格提高了一倍还多,当场就卖光了。
来源:山西云媒体
近期热门阅读
敬读忻州:这里的故事讲给你听
仰读忻州:那山,这山
悦读忻州:诗里诗外情正浓
品读忻州:怎一个“宜”字了得
再读忻州年轮不朽这里有戏
读懂忻州:梦想正在起飞
忻州古城:好一幅家山归梦图
特大喜讯!忻州市、静乐县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郑连生: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让文明成为忻州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