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在众多人走向仕途的时候,猗顿却选择了下海经商。猗顿只是一位贫寒书生,连生计都是问题,为何能够用短短十年的时间,成为与“商圣”范蠡齐名的大富豪?猗顿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公元前年,猗顿生于鲁国,祖辈以耕地为业,饥寒交迫,生活非常艰难,不过猗顿不甘于此。他在听说范蠡弃官从商致富的事迹后,意识到这可能是自己的重要机会,毅然决定前往宋国定陶向范蠡请教,范蠡的事迹在上集视频中已经讲述,这里不再赘述。范蠡也没有吝啬,他告诉猗顿想要快速致富,积累原始资本,应该大量养殖雌畜。猗顿听了这话仔细思考分析,确实大量养殖雌畜可以快速的扩大养殖规模,前期也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就欣然遵从了范蠡的建议。
但是事业起步就遇到了大问题,养殖场的选址该定在哪呢?家乡鲁国被六国环绕,国力也不再强盛,北方有强大的齐国虎视眈眈,而且地形多为丘陵,难以发展壮大,西域大草原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等。究竟何处才是最适合的地方呢?最后猗顿通过不断的寻找,最终找到了西河这个地方。西河猗氏南部(陕西与山西之间的这一段黄河称为西河),位于今山西临猗县,这里位于黄河东岸,恰好有一处小平原,地形低洼土壤潮湿。因为战争原因,大量农民外迁,耕地长满了水草,非常适宜畜牧业的发展。猗顿所处时代诸侯分裂,通讯交通不便,能够在家乡千里之外,找到一块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地,可见猗顿的心智之坚。而据记载明清时期,在临猗县还可以看到猗顿宅和猗顿墓,可见猗顿对这片发祥之地的感情,已经超过了自己出生的鲁国。
在西河地区,猗顿根据实情制定了,先小规模再逐渐扩大的经营策略,进入了事业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猗顿不求大富,主要目标是积累商业经验,想办法赚到第一桶金,从而跻身富民的行列,获得官府认可拓展业务。猗顿在辛勤养殖同时,一边优化养殖技术,一边探索未来发展道路。但是没有事业发展是一帆风顺的,西河地区地势低,被黄河和中条山包围,交通非常不便,总不可能让牛羊自己翻山越岭,或者游过黄河吧?但是曾经的居民肯定要出去,这里必然会存在对外沟通的道路,顺着这个思路,猗顿在放牧的同时找到了一条,先民打通的虞坂古道,而且了解到,虞坂古道曾经是河东池盐运输的道路。猗顿这时候突然灵光一闪,经营盐业是否是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呢?
盐是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资,在古代更是战略资源,虽然当时齐国推行食盐官营,但是猗顿所处位置,原属于晋国后分裂属于魏国,仍然实行让富民经营的政策,官府从中抽取十分之三的税,这就为猗顿经营盐业创造了条件。而河东盐池,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盐池,可以追溯到皇帝时期,不过战国时期由于战乱暂时荒废了,猗顿的到来恰好占据这片商业空白。而且河东盐池的品质非常高,不同于海盐需要高深的技术,河东池盐甚至不需要采用煮盐的方法,只需要日晒就可以出盐。据《新唐书》记载,到唐朝大历年间,河东盐池每年的盈利,达到全国财政总收入的八分之一,可见此地的池盐之丰富。
经过几年的放牧,猗顿积累了足够资金,从而获得官府开发池盐的授权,以及雇佣大量的劳动力,对池盐进行开发与运输。这让猗顿进入了事业发展的第二阶段,他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牛羊运输策略。在贩卖牛羊时,顺便用牲畜运输池盐,然后一起卖掉,节约了大量运输成本,赚取了高额利润,从而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乾隆《临晋县志》卷六记载,猗顿为了加快运输池盐的速度和规模,甚至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虽然没有原始资料证明这一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想象,猗顿生产和销售规模之庞大,财富如同滚雪球一般增长,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富商。
但是猗顿并不满足于此,开辟了事业的第三阶段,涉足珠宝行业。东晋葛洪所撰《抱朴子·擢才》写道,“一些珍贵宝玉,如结绿、玄黎等,离开范蠡和猗顿,便不能进行交易”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是猗顿在珠宝市场中的分量不容忽视。根据《战国策》,宋有、梁有悬黎(同玄黎)。范蠡就在宋国,而梁国位于今陕西地区(当时梁国已经灭亡),而猗顿在山西地区与陕西隔黄河相望,这种天然的便利,猗顿会放弃吗?范蠡和猗顿两大富商齐心协力,一同垄断这两大珠宝,可行性非常高,而垄断就意味着暴利。在这种畜牧养殖为基础,贩盐、珠宝垄断为延伸,多模式的运营下,猗顿能够用十年是时间,成为“与王者埒富”(埒是相等的意思)的一代富商,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猗顿的致富过程,离不开范蠡的支持帮助,也少不了自己的辛勤智慧,但根本上是搭乘了时代的顺风车,猗顿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土地私有买卖合法化,旧式的分封领主制正在逐渐瓦解,地主制正在崛起,社会生产力大力提高,从而滋生了商业的发展。而猗顿的崛起,也带动了一波商业发展的浪潮,对山西南部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河东盐池的开发等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期的分享到此结束,另外你觉得猗顿的商业之路,除了启蒙老师范蠡的指导,还有什么不可或缺的原因呢,欢迎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