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亲亲的吻我!
“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战国策·魏策》
讲这个典故之前,我也在思考:为什么高手在面对困境时,永远都能高效处理问题?而有的人却越处理越乱?
面对困境,有的人能很快找到事物的根本并快速解决,而有的人却找不到事情的突破口,反而病急乱投医!
会处理事情的聪明人却总能面对问题找到方法,不会处理事情的低效率工作者,看到什么是什么,少了思考,一头雾水,最终使问题处理得当,结果就是形势发展和最初的愿望相违背,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
成语故事会
战国,顾名思义,战争频繁,国与国之间战伐不断!战争逐渐让周朝分封的许多小国都先后被一些实力庞大的封国给吞并了,最后只剩下楚、齐、赵、韩、魏、燕、秦七个实力相对丰厚的国家,史称“战国七雄”,最终奠定了周王朝式微,七国混战的战国局面!各国相继改革,不断攻伐!随着时间推移,西夷秦国通过国家改革、秦孝公变法、卫鞅新政等,到了战国后期实力一跃成为七国最强,它不断地派兵向邻国进攻,不断蚕食周边国家领土,实行合纵政策,扩大自己的疆土,以武力让各国臣服。靠近秦国的韩、魏、赵屡屡受挫。
从公元前年开始,魏国连续三年都遭到了秦国的攻打,且败多胜少,最后不但损兵折将,而且丢失了很多城池,老百姓也跟着遭殃。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釐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讨伐联军,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并且俘虏了魏国统兵大将芒卵,秦国将士气势正盛,大有长驱横扫魏国国都大梁的意思,形势对魏国很不利。
眼看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
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议,把魏国的南阳割给秦国以换取暂时和平,请求罢兵议和,安釐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谋士,是一贯主张“连横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想要得到大将印玺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王却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玺,让想得到印玺的人管理土地。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的欲望。
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釐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
到公元前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一个人处理问题不得当,结果形势发展和最初的愿望相违背,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薪,柴草。
成语出处
“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
“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战国策·魏策》
“夫水浊者鱼[口捡去手],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文子精诚》
成语释义
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常用来比喻人惹了祸事,自讨苦吃。含贬义。
成语思考
面对着强秦的步步紧逼,胆小懦弱的魏安釐王看不清其虎狼的本质,一味地只知道妥协退让,割地求和,换取短暂的安宁,这无疑是抱着柴草去救火,结果只会让强秦的贪婪欲火越烧越旺,最终只落得个国破家亡的惨剧。
这残酷的教训告诉我们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不但不能消除灾祸,反而只会使灾祸继续扩大。
它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认真分析研究,找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灾祸的消除。
例如:
当我们遇到了需要帮助的人,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帮助他,而不是抱薪救火。
遇到困难应冷静思考,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抱薪救火,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