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爱莲说》
尊上有安小下敬躬:开宗明义,规则为先,方法论是捷径,是法门,是秘籍,是众望之所求。然教育之法,法无定法,无一劳永逸之法、无万能公式之法,只道是因材而教,因人而异,若求方法者,此山虽有路,可在别处寻,教授方法者,不以方法自缚,切莫自误误人。
----行文馆-李德鹏先祝为敬
柔日读史刚日读经
清代学者钱大昕曾自撰对联“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后被曾国藩引用,改为“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以劝诫子弟,再其后又被冯友兰引用,并改为“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自此以后,此句逐渐成为了蒙馆教学与书阁读书的心法之一。
此句的解释,众说纷纭,各有所得,在教育的视角来看以南公怀师瑾的解释为最佳,“刚柔”源自于《易经》,指的是一种“气”象,不是呆板固定的某个日子,“刚日”指心气刚强、躁动、气盛的时候,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对谁都想颐指气使,满腹牢骚,这时候就可以让自己读一下经书,以陶冶性情,譬如《诗经》、《金刚经》、《三字经》、《孝经》、《黄帝内经》等。“柔日”指心绪低沉,没有斗志,意志消沉,打不起精神,万般无奈的时候,那就翻阅历史,以激发自己恢宏的志气,譬如《战国策》、《史记》、《三国志》、《后汉书》等。
“经”与“史”,两种文风,两种气质,人在读书的过程也是汲取“气”的过程,继而气质在身心中自我调整,或水火相济,或春风化雨,或雪中送炭,或釜底抽薪,气质变化发乎心性,以此自我洗练,而能身心相合,自省自悟。古典教育以“气质变化”为根本,教育者要先能够观察“气象”,一人、一物、一字、一文皆有气象,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是气质的养成变化。
北宋喻气名篇《爱莲说》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元公集》
周敦颐(年-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和称“北宋五子”。《爱莲说》是周敦颐四十六岁时所作,那一年是嘉祐八年()的五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人墨客聚会游玩,即兴而作,众人看后都叹为观止,随流传于世,享誉古今。
《爱莲说》收录于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教材解说为《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莲自喻,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定位于: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为什么说《爱莲说》是喻气的千古名篇?
语文的教学目标着重强调这是“托物言志”的笔法,其实不妨思考一下,何谓“志”?以莲花自喻,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非作者的“志向”,而是周敦颐本人的“气象”,黄庭坚对周敦颐的历史评价十分贴切,其言曰:"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由此观之,周敦颐的个人品格甚高,此人一生高风亮节,胸怀洒脱,如光风霁月,气度脱俗,文成《爱莲说》,是作者以莲花自喻,将气质成象,以言内心修养之心得,字如其人,文如其心。
每读《爱莲说》,眼前好似都有一面碧波清潭,莲花盛开,荷叶青翠,露珠晶莹,心中不自然升起一种清凉、洒脱之感,神清气爽,让人自省,又让人坚定自信。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也是周敦颐跨越千年为后人展现内心修养的气象,让每一个能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滋养身心,有所受益,古云“读圣贤书,神交古人”,诚不欺我!
文以载道以气洗练内心
再次申明,我在此写的文章都是以“教育视角”,不是学术视角,不是文学视角,不是爽文视角,皆是本人身心体验后所感所言,一心只为教育所用。
周敦颐身上有很多故事,北宋五子的伟大之处是将儒释道融合,周敦颐可称为五子之首,他的《太极图说》和《通书》影响深远,而且《爱莲说》有另一层深意,“莲花”一直是佛家的代名词,北宋初年,佛家早已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学盛行,处处禅机,周敦颐敢以莲花自喻,通篇一百四十四字,只见莲花不见佛,只觉气清,不觉香火,何等玄妙!
《爱莲说》可每日诵读,能洗练内心,这也是“以文感气”的教育心法,孟子善养“浩然之气”,读孟子的文章,可以感应到雄浑之象,大气磅礴之势。是通过读文章,感受文字的气息,甚至能感知到作者的心境,以气息带动情志,与文章同频,与千年前的作者心象同频,也就跨越时空站在了作者的角度,知道当年他写这篇文章时,他的内心看到了什么,他感受到了什么,他想通过文字传递给后人什么。反过来便是,看到孩子(学生)的气质,知道哪里有所缺,哪里不足,便能推荐适合他(她)“气质”所需的文章学习,以内在滋养,身心相应。
《爱莲说》另一个优势在于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这也是它得以流传甚广的原因之一,相对比而言,同样是“北宋五子”的大儒张载,他的《东铭》与《西铭》篇同样是喻气大作,可是义理稍显晦涩难懂。
下文预告:
《气质所鉴》是一个系列文章,着重说明“气”在古典教育中的学习与运用之法,是为《五行教授法》的补充,知“气”而明“五行”之理。《爱莲说》作为开篇,是向大儒周敦颐致敬,下文我们一起见见大儒文天祥。
李德鹏
建文化产业平台传中华文明智慧,中言科技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