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贵平
记得头一回开车到重庆盘龙立交时,面对这座国内最诡异、最盘根错节的大天桥,以为掉进个黑糊糊的蜘蛛网;百度导航说切换到高德,高德导航说切换到百度....我不晓得是如何胜利大逃亡的。
写作南方丝绸之路,就是我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盘龙立交。
构思这个题材是在两年前,那时刚写完《历史光影里的茶马古道》,我就琢磨再搞一本古道文化的书,反正手头有那么多采访素材和图片。年初,四川省作家协会和成都文学院征集重点扶持作品,竞争激烈,据说比“非诚勿扰”里24个小伙抢一个美女还难。大概我申报的题材还算光鲜,同时入选省市扶持项目。此时,已是年5月下旬。
平时我写东西不算慢,但要赶在年底前出一本20多万字且脸上挂得住的书,那得豁出半条性命,跟武松打死老虎后累得不会走路差不多,何况手头还有一本散文集要出版,以及单位的繁忙工作。
动笔前,又面临两个老掉牙的问题:写什么?怎么写?
一
丝绸之路是盛世的华章,在以前动乱分裂的时代没有丝绸之路,在匮乏贫弱的时代也没有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需要有沟通、贸易的强烈愿望和宽广的胸襟,也需要有大国主导的安全保障和系统维护,需要各国积极参与,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互通有无的“奇货”,才构成文明飞渡、交流融合的辉煌。
对丝绸之路文化的挖掘是个巨大而系统的工程。当“一带一路”被纳入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当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国内外关于丝绸之路及所属“一带路”的书籍出版得如火如荼。这同样是盛世华章。但我注意到,无论是专业图书、学术期刊,还是文献大数据及相关衍生品,更多是从国家层面、全球视觉对南丝之路所作高屋建瓴的滔滔宏论,极具政策指导意义,但其阅读快感有待商榷。有的著述因缺乏“在场”踏勘和采集,缺乏对这条伟大远征古道的感性认识和对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