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幕十分震撼人心:秦宫大殿前,面对着众多秦国士兵,已是太后的芈月,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讲:“曾经商君之法约定,只有军功才可受爵,无军功者不可受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可有些人就是不愿意遵商君之法,要恢复旧制,你们的忠诚,不献给能为你们提供公平、军功、荣耀的君王,却给了那些对你们作威作福,只能赏给你们残渣剩饭的旧族们,是吗?”芈月提到的商君,究竟是何许人也?秦宣太后,为何如此推崇“商君之法”?这我们还要从“商君之法”推行伊始说起。
秦宣太后芈月公元前年的一天,在秦国都城的南门外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只见一根粗木被高高竖起,木头旁还贴着一张告示,“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老百姓围在木头旁指指点点,全是看热闹的心态,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搬木头。过了一会儿,在木头旁又贴了一张告示:“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五十金。”重赏之下有勇夫,来了个壮汉把木头搬走了。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而当时秦国的掌舵人是秦孝公,发布告示的人叫做商鞅,之后他推行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历史上商鞅变法是一次成功的变法改革,它让秦国走出了当时的困境,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思想,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时的商鞅却因为变法丢掉了性命。公元前年秦孝公二十四年,商鞅被捕,并被施以车裂之刑。车裂,即五马分尸,是死刑中最残酷的一种。而致商鞅死的,是秦孝公的儿子嬴驷,也就是我们演讲的主人公——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嬴驷秦惠文王嬴驷,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其人高瞻远瞩,胸怀国家大义。他坚持变法和国家统一,可以说是一个有作为的王。历史上,秦惠文王十九岁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年改“公”称“王”,成为秦国第一王。在东周初期,王是周天子特有的称呼,但随着周桓王在繻葛之战中战败威严扫地,也随着诸侯们实力越来越强,周天子无法管理,对于称呼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诸侯们渐渐以王自居,都有觊觎天下之心。秦惠文王虽然不是第一个称王的诸侯,但他这个王是名副其实的王。在电视剧芈月传中,秦惠文王从不对女人谈政治话题,唯独对芈月敞开心扉。那么历史上,秦惠文王真的传授芈八子治国之道吗?剧中秦王说不得已杀商鞅的苦衷是什么呢?
在司马迁的《史记·商君传》中对商鞅的评价是“天资刻薄而少恩”。而司马迁还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叫赵良,他对商鞅说了这么一段话:“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瓘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亡。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意思就是商鞅为了推行法令有点不近人情,已经伤害了许多有势力的贵族,当年被商鞅处罚的公子虔已经八年不出。现在,你的权势越来越大,已经与秦孝公差不多了,可每次出门,后面要跟着十多辆车,车上全是全副武装的士兵,要是没有这样的保护措施,商鞅都不敢出门了。这里的公子虔是秦惠文王做太子时的老师,古时称太傅,商鞅变法后,很多触犯法令的人都受到了处罚,可有那么一次,当时的太子嬴驷也犯法了。不处罚,法令没法继续进行,若处罚,那可是太子。为此秦孝公有点为难,于是商鞅出了主意,以未教好太子为由,处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遭处罚,公孙贾受黥刑,而后公子虔再次犯法受劓刑。那么历史上嬴驷杀商君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商鞅根据前面《史记》中的记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信息,商鞅变法后,商鞅在秦国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到了秦惠文王执政的时候,商鞅所有的权力,可以与他分庭抗礼了。从秦惠文王后来的作为来看,他是一个有抱负的君主,对于这样一个君主来说,他需要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所以,商鞅有威胁到秦王地位的实力,就成为了秦惠文王眼中的一条“原罪”。至于商鞅的第二道催命符,还是和我们刚才提到的一个人有关,公子虔,一个有实力的贵族,他是商鞅变法受害者的代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剥夺了贵族们的权力,把权力集中在国君的手中,公子虔身为旧贵族的领袖,首当其冲被剥夺了许多特权,再加上之前,他代嬴驷受过的经历,两件事加到一起,公子虔对商鞅是恨之入骨。而后,秦孝公死了,自己为之受过的学生当上了秦国之主,公子虔开始反扑,他联合了几个人跟秦惠文王告状,说商鞅要谋反。公子虔是秦国贵族里的领袖,他是为了贵族受过刑的人,所以在秦国贵族里还有影响力。刚刚即位的秦惠文王,在杀商鞅与得罪贵族之间要做一个选择题,他没有过多的犹豫,选择牺牲商鞅以求获得国内贵族的支持。从中可以得知,杀掉商鞅是秦惠文王的需要,作为一国之君,他要大权独揽;作为一国之君,他要用商鞅来缓解王权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那一年,嬴驷刚刚即位,他治国的本事已逐渐显现了出来,然而,秦惠文王的魄力远不止这些。在《史记·苏秦列传》和《战国策·秦策》中有过这样的记载,苏秦凭借一张嘴说动六国联合攻秦,身挂六国相印而名动天下,可他刚刚出道时首选找的就是秦惠文王,在《战国策》的记载为“苏秦始为连横,说秦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艰,东有崤、函之固。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天下之雄国也,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土地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苏秦劝秦惠文王,秦国四面山水环绕,地势险要,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这就是天府之国,而且秦国人口众多,士兵训练有素,完全可以吞并天下,成帝王之业。可秦惠文王并没有被苏秦忽悠倒,他告诉苏秦“寡人闻之,买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意思是,羽毛没长好的鸟不可以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不能奖惩刑罚,道德不高尚的君主不配统治自己的百姓,国家路线方针不顺应天意的国王也管不好自己的臣民,我感谢你跑了这么远的路来指教我,不过统一天下这样的事还是以后再说好了。最后,口才那么好的苏秦磨破了嘴皮,秦惠文王愣是没有听他的。
秦惠文王并不是一个不思进取的国君,难道他不想一统天下,成就千秋帝业吗?显然不是的,但是那个时候,秦惠文王对苏秦所讲的,却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当时的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后,国力确实强大了,土地广阔了,老百姓生活好了,军队战斗力也强了,相对于其他六国来说,秦国是占据优势的,可也仅仅是优势,如果单拎出一个国家来发动战争,秦国应该是有绝对的优势,可要一统天下,秦国的对手可多了去了,所以任凭苏秦怎么以帝王霸业来诱惑,秦惠文王都不为所动。虽然秦惠文王最终没有听苏秦的“连横”之说,可也不代表秦惠文王没有动“连横”的心思,眼前的秦国虽然不具备那个条件,可一旦时机成熟,他还是会向天下展示自己的手段。作为一国之君,秦惠文王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不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知道自己该什么时候去要,这就是他的远见。
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业的君王都离不开人才,秦惠文王也不例外。说起人才,秦惠文王手底下的能人有很多,这个我们稍后再说。说回当年秦惠文王没有采用苏秦的策略,苏秦只好收拾行李找了下家,结果是一发不可收拾,苏秦不但一举拿下六国相印,扬名天下,六国还能联合发兵攻打秦国,这着实让秦惠文王恼火了一番。这个时候,张仪上场了。根据《史记·张仪列传》和《战国策·秦策》记载,张仪先是往返于秦魏两国做官,一直劝导魏惠王依附秦国,魏惠王不听劝,张仪又给秦国出谋划策,大败魏国,魏国只好割地求和,这还不是最妙的,后来张仪又去了自己曾受屈辱的楚国,用尽坑蒙拐骗说服糊涂的楚怀王和齐国断交。楚怀王:“楚国被骗了,骗得好惨。”通过这次表现,可以看出,张仪是一个有本事,有口才,有能力的雄辩家。插播一句,“天下熙攘,皆为利往,庙堂蝇营,皆为名来,张仪,为名利而来。”但他做事,有时会没有原则,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但他能为自己的君主取得到最大的利益,秦惠文王看中的就是张仪这最后一点。对于一个以一统天下为己任的君王来说,终极目标高于一切。秦惠文王手底下的人才还有很多,除了张仪外,还有魏章,公孙衍等人,这些人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都想在君王面前一展毕生所学来占据头牌的位置,互相争斗是难免的,那么秦惠文王又是怎样让这些人才为己所用以及共存的呢?
张仪当年,秦国的强大有目共睹,六国都能感受到秦国的新生力量,这也是苏秦未能集结六国兵力攻秦的原因。其实秦国强大以后也一直在和别的国家打来打去,只不过他打的比较没有秩序,这个时候,秦惠文王就要听听手下一帮谋士的高论了,有一则故事你们可能听说过,是张仪与司马错的一次争论,具体细节我就不多说了。秦惠文王对手下人才的策略是:你们有本事,我都用;你们互相争斗,我就看着,不管你们之前做的怎么样,在做下一件事情之前你们都是平等的,谁说的对,我就听谁的。可以说秦惠文王,是在坐山观虎斗,也可以说他是高屋建瓴,始终坐在宝座上,从更高、更清晰的角度去选择他需要的东西,这就是他的用人之道、驭人之道。那么,历史上的秦宣太后芈八子后来之所以能在权力的顶端娴熟游走,是否正是来自秦惠文王培养呢?这我们就得先看看秦惠文王给芈八子和大秦留下的榜样行为了。秦惠文王有着一统天下的眼光,他想统一六国文字,统一度量衡,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
虽说当年苏秦游说秦惠文王以一统天下为己任的时候,秦惠文王很谦虚的表示自己不具备这个实力,可在他的心中,却一直有着一个一统天下的梦。可能有人要问了,说秦惠文王能做到这些有多少是靠他自己的?他有一个敢于变法的父亲嬴渠梁,接手的是一个经过变法强大起来的国家,手下还有那么多的能人相助,像这样一个集优势资源于一身的人,是不是随便谁都能成功呢?我们就来看一下秦惠文王自身的素质究竟是不是过硬?
这次我们就用一个常见的办法——比较法,我们先来对比一下楚怀王。历史上的楚怀王也曾经辉煌过,在他继位后不久,就找了个借口发兵攻打魏国,把魏国八座城池纳入怀中,楚国一下就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国家,物产最丰富,人口最多,军事实力最强,而后楚怀王重用魏人公孙衍,在公孙衍的奔走之下,楚燕韩赵魏还有义渠这几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特别是到了公元前年,楚怀王被推举为抗秦合纵长,是一时威风,有新一代霸主的风范。可惜的是他没有把全部心思用在天下上,在宫里宠幸郑袖,在朝堂上渐渐疏远直言进谏的屈原,而楚怀王最大的败笔是他经常被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骗,不但与齐国断交,而且经丹阳蓝田两战的失败而割地求和,从那以后,楚国渐渐败落。
楚怀王另外一个与秦惠文王做比对的君王——魏惠王,秦惠文王手底下的人才有不少出于魏国,如张仪,公孙衍,魏章等。魏惠王是根红苗正,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魏文侯是他的爷爷,他的父亲魏武侯也把魏国搞的风风火火。魏惠王继位时期正是魏国最强大的时期,可面对老相国公叔痤临终前推荐卫鞅任魏国国相之事魏王却一笑而过了,以至于卫鞅去了秦国变法立功还带兵把魏国打得很惨,那时候魏惠王虽然后悔但为时已晚。再看看秦惠文王是怎么用人的,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有一个叫陈轸的谋士在秦国效力,因为陈轸也是靠口才吃饭的人,张仪担心他会抢自己的饭碗,他告诉秦惠文王,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去投奔楚国。秦惠文王很生气,但他还是把陈轸招来询问缘由,陈轸也确实厉害,将计就计,承认说“我就是打算去投靠楚国”。这下秦惠文王就搞不明白了,忙问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陈轸回答说“当年伍子胥忠于吴国,所以天下的君王都希望得到这样的臣子,曾参对母亲十分孝顺,所以天下人都希望有这样的儿子。大王您想想,如果我不忠于秦国,那楚国怎么会想要得到我呢?这就是我对大秦的态度,如果大王你还要怀疑我,那我只好去楚国了。”秦惠文王一听就乐了,连忙向陈轸赔礼道歉,继续重用陈轸。对比一下魏惠王和秦惠文王的做法,对于卫鞅魏惠王就没放在心里,甚至连了解一下卫鞅是谁的想法都没有,反观秦惠文王,对于人才流失的事情是非常的紧张,他一定要亲自过问一下,这样心里才会踏实。同样是名门之后,同样是一国之君,这一对比,秦惠文王在政治素养与政治远见上高于同时代其他诸侯王的优势一下子就显现了出来。
另外《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魏惠王时代,由于两代君主励精图治打出了名堂,很多有本事的人一开始还是会选择去魏国,比如大名鼎鼎的庞涓。庞涓和师兄孙膑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学成之后,庞涓先下山去了魏国,那个时候魏惠王对人才还是有兴趣的,经过一番考核,让庞涓做了将军,庞涓也是不负众望,带兵给魏国打了几次胜仗,后来孙膑下山投奔师弟,也在魏惠王门下工作,孙膑在魏国待的时间不短,魏惠王却愣是没有看出他的本事,庞涓心里知道孙膑本事强过自己,于是就设计陷害孙膑,说他是齐国的奸细,魏惠王一听就信以为真,痛下杀手,挖掉了孙膑的髌骨。我们再看看秦惠文王是怎么处理类似问题的,秦国大将魏章,本是魏国将军,后来投降了秦国为秦国效力。秦惠文王经过一番了解之后,知道这是一个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就对魏章委以重任,在秦国日后对外作战中屡立奇功。
魏惠王对此我们不难看出,楚怀王与魏惠王,一个对人才兴趣一般,一个虽然喜欢招贤纳士,却没有识人的慧眼,可秦惠文王对于招贤纳士却是主动出击,不管是国内国外的,甚至是敌对国家过来的,我都会主动的考察你,当我知道你可以为我所用,我就重用之。总的来说,秦惠文王家底不错,他经历的是一个经过商鞅变法后日趋强大的秦国,但强大也是相对于之前的自己,而秦国在他手中更上一层楼,实赖于他和他的臣子们的不懈努力。在秦惠文王辞世前,顺着秦国版图往东看,他们打败了上一任的霸主魏国,复得了河西之地,还在河东之地建立了根据地,而往南看,秦国不但吞并了巴蜀之地,还把当时最强大的对手楚国打得落花流水,得到了楚国的汉中之地,让楚国再也没有抬起头来。
至于秦国和它西北方的义渠之间的纠葛,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曾记载说:“义渠王归附了秦国,但秦昭襄王嬴稷继位后,前来朝贺的义渠王桀骜不驯,对秦昭襄王非常不屑,大有反叛之意,在这种情况下,外有六国,内政不稳,如果北方的义渠给自己颜色看,那秦国可真是不好应付了。”在秦惠文王、秦宣太后统治下的秦国从疆土角度来看,把关中,汉中,巴蜀连在一起,对其他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之势;从外交策略上,针对六国合纵抗秦的形势,他采取了张仪的连横之策,对六国逐一分化瓦解,让六国不能抱成一团,为秦所患;从外交上看占据了主动权。这些都为日后秦国平定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秦惠文王是位铁血帝王,深谙人性,深沉内敛,有抱负,又善于识人用人。可以说,秦惠文王经过一生的努力,让秦国对六国的优势变成了胜势,对秦国的发展功不可没。
秦惠文王去世后,到了秦宣太后掌权时期,秦国仍然保留了商鞅变法的成果,于是秦国国内掀起了一股“争立军功”的浪潮,秦国的疆域进一步扩大,同时,对于秦惠文王生前希望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的愿望,宣太后也付诸实施。虽然历史上没有关于秦惠文王生前曾经传授芈八子治国之道的记述,但根据芈八子日后执掌大秦权力时取得的成绩来看,她的政治眼光绝非一朝一夕就能造就的。正是由于秦惠文王、秦宣太后等人为秦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基业代代相传,最后在他们的后人嬴政的带领下从战国诸侯割据的乱世中脱颖而出,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