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没有重用董仲舒这位王佐之才呢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ti)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feng)驾之马,跅(tuo)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武帝求茂才异等诏》董仲舒像一、举贤良对策建元六年(公元前年),汉武帝多次要各地推举贤良和文学的人才到朝廷参加对策。贤良、文学参加对策的前后约有一百多人。董仲舒作为贤良也被推举参加对策。元光元年(公元前年),丁未年的某一天,四十五岁的董仲舒慢慢走进未央宫,就像二百二十五年前卫鞅走进栎阳的宫城一样,一步步的走进历史,秦孝公三次召见卫鞅,一次比一次感兴趣,那是因为卫鞅正在诉说着未来百年的政治蓝图,提出了以法治国的强烈主张,很显然秦孝公被最终说服了,于是秦国释放前所未有的爆发力,秦国以极其强悍的政治、军事力量席卷东方。汉武帝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册问,第一次策问,主要是问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问天人感应的问题。汉武帝求解的不是具体的一时权变之策,而是一个既能总结以往兴亡治乱的历史经验教训,又能解决国家现实问题,从而保证汉朝强盛的长久治安之道。董仲舒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开始根据公羊春秋学阐释了大一统、天人感应、以德治国的思想,并给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主张,并立太学、五经博士。这是一场政治、思想、文化上的千年大计。册问过后,董仲舒满心期待的汉武帝的回应也随着诏令的下达而得到了,可是却非想象中的朝廷中枢职位,任职江都易王刘非国相。秦孝公在被卫鞅说服之后,就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全面主持变法事宜。而汉武帝对董仲舒的三次册问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授予中央职位,进入中枢主持这场思想文化上的变革呢?二、董仲舒未得重用的原因(一)功臣、贵戚掌权的朝廷容不下一个声名显赫的大儒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人物大多大多是功臣、贵戚,比如丞相通常会选择列候担任,尤其是外戚的列候,比如外戚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先后任丞相;董仲舒生活的家庭是地方上的大族,但相对中央朝廷上这些权贵而言,政治地位还是相对较低的。以政治地位低的董仲舒与这些亲贵共同担任中央朝廷官职,恐怕会招来更多的歧视和打击,汉武帝此时刚刚掌权,权威不足以压制众多的反对意见,也不能强制让他在朝中任职;再加上汉武帝并没有这样强的意愿,此事便更不可行了。(二)秉持“黄老之学”的人仍旧占据大多数窦太皇太后虽然已经逝世,但是大汉朝廷中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坚持“无为而治”的思想,传统一时难以更改,必须先建立太学,教育更多的儒学人才才能在统治思想方面进行变革;董仲舒所持公羊春秋的学问是儒学的一部分,当下不适宜任用儒家人才担当重任,若是强行为之,赵绾、王臧就是前例。汉武帝曾经想要通过赵绾、王臧革新汉朝的旧制,但是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他们所草拟的天子出巡、封禅和改换历法服色制度的计划尚未完成,就被传讯审查。据称是赵绾等人做了非法谋利之类的事情,于是赵绾、王臧于狱中自杀身亡。汉武帝自然不希望任用董仲舒步赵、王二人的后尘。(三)公羊学大师的气质成为大儒第一需要的品质即是专注。董仲舒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年少时常常一读起书来就废寝忘食,他的父亲在董仲舒的书房边上修建一个花园,而董仲舒只是一门心思的读书,就连中秋赏月的时候,董仲舒还在和老师一起研究学问。大学问家自带耿直的性格,不适宜参与政治。建元六年,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发生了大火,董仲舒认为这是宣扬天人感应的好机会,于是带病坚持起草了一份奏章,以两次火灾说明上天已经对汉武帝发怒。可是奏章草稿被主父偃偷走,交给了汉武帝。武帝看后大怒,于是罢免他江都王相一职,于是董仲舒回到家乡教授《公羊春秋》。董氏理论中限制君权的思想与汉武帝集权的矛盾。他的天人感应理论,祥瑞说与灾异说,屈君而伸天理论对于限制和约束至高无上的君权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汉武帝必定会将限制丞相的权力作为政治上的主要方向,这可以从他频繁更换丞相,后期建立以大将军为首的中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相抗争得到佐证。三、求贤诏源自战国以来求贤良传统春秋战国四百余年的历史,各国变法自强无一不是由当时精英人物主持,于是人才能力的大小、数量的多寡就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强弱,因此有为之君必然会招揽英雄豪杰、有识之士为己所用,以求在竞争激烈的战国时代获得一席之地,秦孝公、燕昭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分别获得了商鞅和乐毅,而这两个绝世之才的确把秦国和燕国送上了强国的位置,有了典型的范例,汉武帝当然会循着先贤走过的路继续求贤,这就是求贤诏。(一)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卫鞅入秦主持变法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孝公《求贤令》强烈渴望改变秦国贫弱的现状使秦国强盛起来的秦孝公,亲自执笔写成求贤令,传布四方。于是卫鞅应求贤令自魏国西进前往秦国。到达秦国后通过宠臣景监三见秦孝公,而第三次见面卫鞅向秦孝公开诚布公,为他的宏图大志描绘秦国的宏伟蓝图。这次见面持续了多日,决定了秦国此后一百多年的命运,于是浩浩荡荡的商鞅变法开始了,秦国就此崛起,为大秦一统天下奠立了厚实基础。(二)燕昭王礼尊郭隗,终于复仇齐国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战国策》郭隗以古人千金买骨为例,劝告昭王广纳社会贤才,于是昭王尊郭隗为师。此举天下震动,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乐毅作为魏昭王的使者来到燕国,担任燕昭王的亚卿,五国联军攻打齐国时担任统帅;邹衍从齐国来,燕昭王奉为邹衍老师并特意为他修建了一座碣石宫;剧辛从赵国前往燕国,辅佐燕昭王变法图强。终于在公元前年,乐毅统率燕国联合赵、楚、韩、魏共五国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完成了弱小的燕国对强大的齐国的复仇。四、董仲舒简历西汉文帝元年(前年),生于广川(今河北景县西南广川镇)家境殷实的地主家庭。汉景帝中元年(前年),三十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任《公羊春秋》博士。武帝元光元年(前年),四十五岁,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武帝元朔四年(前年),五十四岁,任胶西王刘端国相。武帝太初元年(前年),董仲舒于家中病卒,葬于西汉京师长安西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6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