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孝公时任秦国宰相,因功劳显赫而被封赐十五邑商地,故称商鞅。
商鞅扮演者商鞅年轻时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其父卫叔痤时任魏国宰相,卫叔痤病重时向魏王举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担治理国家之大任。但是魏王一向不喜欢依法治国,自然对卫叔痤的荐举不高兴。卫叔痤见魏王不悦,为表其对魏王的效忠,接着说道: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把其杀掉,不要让其投奔别国,让别国重用其才能。卫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于是商鞅便逃到了秦国。
商鞅去魏投秦商鞅来到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秦孝公。商鞅三次游说秦孝公进行治理国家的改革,秦孝公听从其建议,任其为宰相。
在《战国策·秦一·卫鞅亡魏入秦》中,是这样描述商鞅变法的: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商鞅赐封商地其意思为:商鞅从魏国逃到秦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任其为丞相,秦孝公将商地赏赐给商鞅,故有“商君”之称。商鞅治理秦国,推行依法治国,公平无私。惩罚不忌权贵;奖赏不偏私情,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处治。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变法实施一年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拿非本人之财,秦国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道不拾遗,这则成语意思是财物遗失在路上,无人会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