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看秦孝公如何将一手烂牌打出王

白癜风诚信坐标企业 http://nb.ifeng.com/a/20180331/6472849_0.shtml

记得10多年前第一次去西安兵马俑,我就被其宏大的场面和每个人物惟妙惟肖的表情所震撼!那时候就在想:古老的秦国,到底是一个怎样强大的国家,才有如此能工巧匠,才能创造如此堪称世界奇迹的文化遗产?

最近刚好有幸读到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不禁让我对秦国的强大之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秦国的强大也并非一蹴而就。春秋时期,秦穆公曾是春秋五霸之一,那时的秦国曾打下一片霸业。但是穆公霸业未能继续,后来秦国曾几度濒临灭国之危。事实上,秦国真正走上图强的道路,是从秦孝公治国开始的。

而秦孝公领导秦国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所展示出的大争之世下的强势生存本领,还是非常值得身处当下这个到处内卷的时代的我们,去好好分析和学习的。

20出头接手秦国的烂摊子

公元前年的战国,秦国为了谋生存与魏国在河西少梁进行了一场恶战,史称少梁之战。这场战争虽然秦国取胜,俘虏了魏军统帅丞相公叔痤,但是秦军统帅秦献公赢师隰剧毒冷箭射伤,性命岌岌可危。

国不可一日无君。秦献公在性命垂危之际,册立次子赢渠梁为太子,立即接任秦国国君,史称秦孝公。赢渠梁当时只有20出头,虽然当上了国君,可要面对的秦国,却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濒临亡国的烂摊子。

先看内忧。连年的征战百姓早就民不聊生,刚刚经历的少梁惨战,死伤惨重,让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日子更加雪上加霜;另外,以上大夫甘龙为首的老世族企图抓住更多权力,未必能真正拥护新君。再看外患,此时以魏国为首的魏、楚、齐、燕、韩、赵六国,正在谋划着如何集体出兵,一举瓜分秦国,将秦国彻底从疆域版图上抹掉。

面对公父留给自己的一个积贫积弱的秦国,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赢渠梁面临着关系到秦国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秦国要想不灭国,要想继续存活下来,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认知突破:穷则思变

穷则思变,这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认知和行事方式。

刚刚即位的秦孝公虽然年龄只有20出头,可是遇事头脑清醒,行事稳重。他清醒地意识到,当下的秦国再经不起任何战争,如果秦国还像以前那样崇尚战争,只要一时气不过就找人打一架,那么秦国必将面临着国无壮丁可战,人们的生活会更加贫苦,这只会加速亡国。眼下秦国要做的第一要务就是停止战争,修养民生,学习别人治国的好方法,摆脱贫穷落后,否则人都打没了,饭也吃不上,等在前面的就只有亡国这一条路了。

基于这样的考虑,秦孝公对魏国做出了常人眼中的“大逆”决策:放人、割地、求和。释放并护送公叔痤回魏国,公叔痤的身份不是俘虏,而是魏王特使;并主动割让好容易夺回来的河西丰腴之地给魏国,以求两国休战。秦孝公看得非常清楚: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大的魏国在占到丰厚便宜的情况下,暂时放过秦国一马,这样秦国才有机会休养恢复,否则魏国很可能一转身就会把秦国给灭了。

一位如此年轻的国君,能不计杀父之仇,公私分明,能将大局看得如此清楚,这等的胸怀、见识和气度,让老丞相公叔痤暗竖大拇指。

一个国君的认识层次,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可以说,秦国真正走上图强的道路,是从秦孝公治国开始的,正是这位年轻的国君,用自己的远见卓识,带领着勤劳勇敢、历经苦难、又好战不怕死的老秦人,一步步走向了强大的文明帝国。

对于一个人来讲也是如此。一个人的认知半径决定着他能走多远。我们时常也会觉得自己在事业、家庭、友情等方面陷入了困境,迷茫,但是又不知道人生接下来该朝着哪个方向去努力。其实人世间的绝大部分烦恼,都源自认知的限制;而读书是普通人提升认识最便捷的方法之一。正如杨绛先生曾说过的“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所以,我们从秦孝公身上学到的第一点是要思变,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这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学习改变命运:招贤纳士

学习是改变、提升自我的必经之路。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学习提升的最好方式就是要有治国的人才。

秦孝公深刻地认识到,秦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必须要学习更好的治国方式,而不能再走过去外争内斗,生灵涂炭的老路了。

可是眼下秦国缺乏能治国的人才,怎么办?招聘。立刻行动,于是,就有了如下这卷感天动地的秦孝公《求贤令》: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

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

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简单说,就是先祖秦穆公曾创下霸业,但被后面几代无能的国君给败光了,国耻让我痛心,我要招天下能出奇招让秦国强大的人一起治国,高官厚禄,分享秦国土地。

正是这卷大气磅礴、至诚至恳的一卷雄文,吸引了众多人才入秦,包括后来为秦国变法图强立打下坚实基础的卫鞅。

与其说是秦国开出的好条件吸引了卫鞅,倒不如说是秦孝公的胸襟和志向令卫鞅钦佩不已。

卫鞅看过求贤令后便拍案赞叹秦公“有胸襟!恢复穆公霸业,其志小矣!强秦之策,当一统天下。”

卫鞅虽与秦孝公并未谋面,仅通过这短短一卷求贤文,就已然认定遇到了明君,已经决意赴秦,将自己毕生的治国才华施展在秦国。

秦孝公与卫鞅接连几日的治国方略长谈,便认定了卫鞅就是他要找的治国奇才,决意任用卫鞅,并充分信任。两人之间也形成了刎颈之交的情义,一个为青山,一个为松柏,相辅相成,终生不负,共同成就了后来的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推行。

秦孝公求才、学习、图强的具体做法,使得商鞅变法在秦国迅速推行,废井田开阡陌、军人论功受赏、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颠覆性的变革,让秦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都焕然一新。到秦孝公治国的后期,秦国已经开始走上了强大的道理,民间经济活跃,军队作战力增强,建立了咸阳新都城,各国已开始对秦国刮目相看。

我们从秦孝公身上学到的第三点是,有了学习求变的想法后,就要立刻付诸行动。想学什么,在哪方面精进,就去学,跟书学,跟人学。想法很好,不去做,然并卵。

践行到底:绝不徇情枉法

想法有了,也开始行动了,这只是实现改变图强的第一步,要真正取得收效,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坚持践行。

秦孝公和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对上层的老世族权贵而言,这意味着要剥夺他们的一些特权,这自然会引起他们不满和反抗;对下层的老百姓而言,变法会彻底颠覆他们头脑中多年已然固定的认知,会改变他们熟悉的生活方式,要让百姓接受遵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推行变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面临着来自各方的重重挑战,但是商鞅能毫不动摇地、坚决地在秦国实施变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有秦孝公在背后给予的%的支持。换句话说,是秦孝公立志要将变法图强坚决进行到底的决心,才让商鞅敢于大刀阔斧。

于是,为了让百姓相信国家变法图强的决心,商鞅通过”徙木立信“的行为,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国家的信誉,也看到了变法的威信。

然而推行变法最大的阻力并不在百姓,而在于老世族。变法触动了老世族的既得利益,他们自然绞尽脑汁阻挠变法,千方百计让变法中途流产。新法推行不久,老世族便故意煽动大量族人械斗,死伤无数,有多人触犯新法当斩;老世族随即集体为参与械斗的多罪人求情,想用”法不责众“的舆论压力让变法流产。

面对这个推行新法的巨大阻力,秦孝公一时陷入两难。一次杀这么多犯人,旷古未闻,会不会引发社会动乱?但是如果此时退缩了,变法就会半途而废,秦国又将回到过去的老路,在穷困中一步步走向灭亡。两害相权取其轻,前者是动乱的风险,后者是亡国的灾难,相比之下,只有冒前一个风险来避免后一个灾难。

面对困难和阻力,秦孝公果断地支持商鞅依法执法。这次依法刑杀了多罪犯,对那些想要亵渎新法的人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也在百姓中树立了新法的威严。

此事之后,老世族又暗中算计使太子犯法,激起民愤,变法能否继续,秦国的存亡,都受到威胁。面对皇亲国戚犯法,商鞅也是霹雳手段,依法处罚了太子和太子傅赢虔。而秦孝公对商鞅坚决执法护法、树立秦国变法威信的举措,理解,支持,并负责做好善后工作。

这正是秦孝公的过人之处,既然决定变法图强,就要严格执行,任何的徇私枉法都会让之前的努力白费。

正如刘向在《战国策·秦策五》中所言:行百里者半九十。实际上,比”万事开头难“更难的,是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依然不被吓倒、难倒,将事情坚持做下去。

我们从秦孝公身上学到的第三点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就朝着这个方向坚持努力。就好比挖一口井,一旦认定这个地方有水,就坚持挖下去,总有一天会挖出水源。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秦孝公在位的24年中,将秦国从积贫积弱、濒临灭国的边缘拉了回来,不仅恢复了秦穆公时期的霸业,还打败了曾经最强大的魏国,一举崛起为西部强国。他思变图强的认知格局,和变法图强的抉择和坚定的执行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秦孝公,将秦国这一手烂牌打出了王炸。

认知不设限,困境中谋求改变、向优秀的人学习、有了能提升自己的好方法就死磕到底,这正是秦孝公身上非常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的优秀品质。

而这三点优秀的品质,也孕育出了一种在大争之世中,强势生存的精神,它展示了古老先民们在粗粝简朴的生活方式中,本色奋发的生命状态。而这,也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永不褪色的文明底色,不畏艰辛,孜孜进取,奋发图强。我们每个人,都该继续践行这种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