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一百三十六宦官崛起

免费腾讯视频平台vip账号 http://www.prcgoogle.com/zonghe/guonei/2021/0913/6010.html

从汉和帝刘肈开始,东汉的历史就变成了一曲由外戚、宦官、天子组成的“三重奏”,知识分子士大夫倒也偶尔出来露个脸做个背景音乐,但始终也进入不到主旋律中。

汉章帝刘炟帮助外戚开启了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而他的儿子汉和帝刘肈则帮助宦官走上了干政的道路。

刘肈信任宦官,还给予他们极高的权力——这么一看,他必然是个昏君咯?

事实并非如此。之所以要用宦官,刘肈也是迫不得已的。

窦氏专权

刘肈即位的时候很年轻,只有十岁,是个身心都远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让一个孩子上朝决策天下大事,怎么看都是不靠谱的,而汉章帝刘炟又并未像汉武帝那样给幼子留下顾命大臣,这种情况下,刘肈的养母窦太后不得不从后宫走到前朝,临朝称制。

半大孩子干不好天子的工作,一个久居深宫的女子难道就能干好吗?怕也好不到哪儿去。窦太后压根不懂怎么治理天下,唯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护住自己和儿子手中的权力地位。思来想去,她发现,凭自己孤儿寡母的力量肯定不行,必须找几个帮手。

很自然地,窦太后就想到了自己的兄弟们——什么也比不上血缘让人放心。于是,原本在刘炟一朝颇受压制、不得任用的窦宪兄弟就被提拔起来了,进入朝廷中枢,掌管机密大事。

同时,为了避免大臣们对提拔外戚提出剧烈的反对意见,窦氏还将太尉邓彪升职为太傅,并赐爵,主管尚书机要,总辖百官。这一手很厉害。这一招,和当年王莽尊孔光的手法是一样的。邓彪是天下士族的表率,享有很高的声望,将他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谁也不敢有意见。然而,邓彪这个人呢,为官是以明哲保身为原则的,注重修身自好,却不会为了国家大义去据理力争。窦宪敏锐地发现了邓彪的官场特质,把他抬到高位,凡事都通过他去向朝廷提出,自己则躲在幕后,操控这个“傀儡”,悠哉悠哉地把控着朝廷大权。

但是,刘炟在世时压制窦宪那是有原因的——因为窦宪这个人太骄纵,张扬跋扈、不知收敛。刘炟在的时候,窦宪都公然敢强买强卖公主的庄园,这刘炟一死,窦宪耍威风岂不是要上天?事实证明,窦宪掌权之后,果然无法无天,报私仇、泄私愤。他将永平年间窦氏遭受贬斥的老帐翻出来,把当时审理自己父亲窦勋的谒者韩纡——此人已经过世了——的儿子找了出来,割下他的头颅,祭祀父亲。

公器私用至此,窦宪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天子都是我外甥,老子天下第一,难道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可惜,窦宪这如意算盘打错了。

国丧期间,都乡侯刘畅来到洛阳祭吊。刘畅是个很会活动、心里也颇有想法的人,通过中间人的牵线,他搭上了窦太后这根线,受到太后的频繁召见。刘畅为什么要巴结太后?自然想在新天子的朝廷上占据一席之地嘛!这引起了窦宪的警觉。

窦宪是直人,哪能容忍刘畅在自己眼皮底下巴结太后上位?他稍作计划后,便安排了刺客在禁卫军的护卫下将刘畅暗杀了。事情发生后,朝野震惊。一个宗室成员,跑到京城来凭吊先帝,在禁卫军的看护之下,被人给暗杀了,这种事情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大汉还有没有王法了?

窦宪却一点也不紧张,人家早就做好了准备。他打算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侦查方向引到刘畅的弟弟刘刚身上——刘刚属于青州刺史管辖,只要把案件踢出京城,就再难以查到窦宪的头上。

这个计划是惊人的粗陋,粗陋到朝中大臣统统看不下去了。事情明明就发生在京城,为什么要去遥远的青州侦查审讯?几番坚持后,朝中大臣将这案件的管辖权留在了中央朝廷,由三公会审,最终将案件查得水落石出。

窦太后得知窦宪竟然做出如此荒唐卑劣的事情,大怒,立刻下令将他紧闭在内宫——名为囚禁,实为保护他的人身安全。俗话说“杀人偿命”,何况杀的是皇室宗亲?为了保全性命,窦宪主动提出愿意带军出征匈奴,建下战功来赎死罪。

后来的事情大家已经知道了。窦宪虽然为臣不尊,但确实还算个将才。他两次率军出塞数千里,大破匈奴,勒石燕然山,还俘获了匈奴阏氏,为汉室立下大功。军功不仅给了他一面免死金牌,还成为了他在朝中进一步晋升的政治资本。得胜归来,窦太后下诏封他为大将军,地位在三公之上,并两次要给他封侯,但都被他坚决辞去了——看来刘畅事件后,他也多少学会了“谨慎”。而窦氏的其他成员,包括窦笃、窦景等人也因此得到了晋封,窦氏风光一时无俩,堪比西汉王氏。朝中阿附者趋之若鹜。

剿平窦氏

永元三年冬,天子下诏让窦宪来到长安会面。为了巴结窦固,有官员甚至提出,窦宪到达时,官员们应当向其跪地叩首、口称“万岁”。这一僭越之举虽最终受到驳斥,但足以说明窦氏一族在当时权势熏天。

窦氏的悖逆,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前朝那些位居高官的大臣,这些人是熟读历史的知识分子,讲道义,有气节,多次上书谏言朝廷对外戚的过分行为进行惩戒。但这些上书递上去了以后往往都没有下文。这也难怪,朝廷的最高权力实际上都掌握在窦氏一门的手里,让他们自己削自己的权,恐怕是门儿都没有的事。反而不少上书的大臣纷纷遭到了打击报复,贬的贬,死的死——被窦固及其党羽看得死死的。

宫中,天子刘肈虽然年幼,但也明白外戚专权,他虽是天子,实际上只是个摆设,心中很是苦闷。他不得实权,更被窦固隔离起来,无法亲近前朝那些忠诚汉室的大臣,是个关在黄金鸟笼中的金丝雀,身边连个说几句贴心话的人都没有。

不对,人还是有的,宫中有一种人到处都是——宦官。但是宦官能助朕一臂之力吗?刘肈悉心观察,发现中常侍钩盾令郑众是个理想的选择。首先,他不是窦固的党羽,同时,为人谨慎并有心机,能商量大事。更为重要的是,宦官人轻权微,所以并不受窦氏一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