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如何兴起并走向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三级专科 https://m.39.net/pf/bdfyy/bjzkbdfyy/

西汉刘向所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注意,这里是说‘编订’,而不是编著、编纂;也就是说,刘向不是战国策的作者,只是收集整理、重新编排之人),又被称为《国策》;全书一共分为三十三卷,共计十一国十策,即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策(其中周策分为东周、西周;宋卫两国则合编为一策)。

这十一个国家中,排在前面的十国我们都很熟悉,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王室和他名义上的下属各诸侯国;但最后这一个‘中山国’,有些不大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们,就不知道这个国家究竟是从何而来、立国期间经历如何、又是怎样衰亡消失的了。下面,就为大家详细地对中山国的历史加以叙述介绍,以为解惑。

在距今大约三千年前,在现在的陕北绥德一带,有一个属于白狄民族的游牧部落,曾在此追逐水草居住;后来,这个部落因为游牧而居的原因,又逐渐转移到现今的山西、河北交界处的太行山区一带活动。这片区域内有一条名叫‘鲜虞水’的河流(就是今天源出于山西五台山,然后向西南方向流淌,最后注入了滹沱河的清水河),而鲜虞水流域的四周,就是这个白狄部落东迁后的主要活动区域;因此,这个白狄部落就被与他比邻而居的华夏诸国叫做‘鲜虞’。

鲜虞部落从陕北迁移到太行山区的时间,大约是在西周早期;而它第一次出现在中华的史书当中,是西周晚期的周幽王八年(前年);当时,据《国语》记载——周王室卿士郑桓公曾向王室太史询问‘迁国成周’的事宜,而太史对郑桓公的回答中就说到——在成周雒邑(今天河南洛阳附近)四周,除了同姓诸侯十六家、异姓诸侯六家之外,还居住着“非天子宗亲、外戚”血缘关系的蛮夷和戎狄部落,这其中就包含了‘鲜虞’。

西周晚期的鲜虞部落,已经扩大为主要由鲜虞、肥、鼓、仇由等几个小规模的白狄部落所组成部落联盟;在这之后,‘骊山烽火之乱’发生,周幽王被杀,周平王东迁雒邑,西周灭亡、东周建立;而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对四夷的控制力和防范水平开始下降,属于‘四夷’之一的鲜虞部落联盟就逐渐开始了它扩张势力范围、乃至建立国家的行动。

周惠王十六年(前年),鲜虞部落联盟第一次对诸夏(也就是华夏诸国)试探性用兵,攻击了属于周王室诸侯的邢国;第二年,鲜虞又攻击了重要的诸夏诸侯国——卫国;在这一次与鲜虞的作战中,邢侯不敌出逃,卫侯则战败被杀,邢国、卫国几乎被鲜虞灭国。

最后,是第一代诸侯霸主齐桓公伸出援手,出兵挫败了进攻华夏文明国家的鲜虞人,又重建了邢国和卫国,这才缓解了这一次‘以夷并夏’的危机。

继齐国之后,位于鲜虞部落活动区域西南面的晋国逐渐开始强大起来,并开始了对外扩张的过程;因为鲜虞的位置正好处在晋国的东北方边境,所以晋国与鲜虞白狄(赤狄)部落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势力范围,进行了上百年的战争;而鲜虞部落联盟毕竟文化落后、生产力低下,打不过第二代诸侯霸主晋国,其活动范围被强大起来的晋国逐渐挤压、吞并,实力大减。

周景王十五年(前年),晋上军将中行吴出兵讨伐鲜虞部落联盟,先后攻打了联盟中的鼓国(河北晋县)、肥国(河北藁城),并一举灭肥(九年后,中行吴灭鼓)。第二年冬,中行吴再伐鲜虞,攻破了鲜虞部落最主要的定居地——中人城(河北唐县西北),鲜虞人只得退往太行山中暂避晋军兵锋。

而面对晋军咄咄逼人的攻势,鲜虞人也不甘示弱,在撤退中常常抓住时机进行反击;周敬王十三年(前年)秋,鲜虞人趁晋国疏于防备的机会,出兵晋国的平中,并大败驻守当地的晋军,甚至还俘虏了晋军中有名的勇士‘观虎’,总算报了晋军灭肥、鼓,占领中人城的国仇。

周敬王十四年(前年),反击晋国成功的鲜虞人效仿中原诸夏国家的制度,趁势在所控制的势力范围内最险峻、最有价值的中人城(此时已经从晋国手中收复)正式建立国家;因为中人城内有高大的山丘耸立,所以鲜虞人以此自取国号为“中山国”;这就是中山国国名的由来。

中山国的国境范围,包括了山西、河北两省的滹沱河流域,今天的灵寿、平山、晋州等地都是中山国的疆域。而中山国的开国国君自然也是鲜虞人,他的姓有子姓一说,也有姬姓一说,其公室氏名则为“有易氏”;不过,首代中山国君的姓名及生平事迹,史书中没有任何的记载。

中山国建国之后,晋国视其为生死大敌,在周敬王十五、十六年(前年、年),晋军两次出兵讨伐中山国,最终获得全胜,降服了这个由鲜虞人建立的国家;之后的中山国,逐渐成为了晋国的附庸。

周敬王二十三年(前年),实际控制晋国大权的执政六卿(中行、范、智、赵、魏、韩)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内讧,几乎要被晋国灭国的中山国才从重压之下获得了喘息的机会;随后,中山国又介入到了晋国六卿之间的纷争中去。周敬王二十六年(前年),中山国与齐、鲁、卫三国联合起来出兵伐晋,并取得了晋国的棘蒲(今河北赵县)。

周敬王二十九年(前年),在六卿内斗中落败的晋国中行氏家主中行寅、范氏家主范吉射为躲避其他几家卿士家族的追杀,于是辗转逃奔到中山国境内,请求中山国予以庇护。而中山国君为了削弱晋国的实力,扩大晋国的内乱,便接纳了中行寅、范吉射及其家眷和残余势力,把他们安置到原晋国属地的柏人(河北隆尧)去居住。

周敬王三十一年(前年)春,晋国赵氏宗主赵鞅联合了国内的智氏、魏氏、韩氏三家,亲自“帅师讨伐鲜虞”,攻克了中行氏与范氏残余势力所居的柏人;在此躲避藏身的中行寅、范吉射只得出逃齐国,晋国中行氏、范氏从此告别了历史舞台。

彻底清除中行氏、范氏残余势力后,赵鞅为了报复中山国收留中行氏与范氏、意图干涉晋国内政的举动,于是回军再攻击中山国,给予中山国以沉重的军事打击;在此之后二十多年内,史书上对中山国的记载是一片空白,由此可见赵鞅这次对中山国的下手之狠。

周元王元年(前年),赵鞅去世,临终前他给赵氏宗子赵毋恤留下了遗嘱——一定要尽早出兵消灭北方包括中山国在内的诸戎狄族部落,为赵氏后续的发展扫清障碍。

周元王六年(前年),赵毋恤出兵灭与中山国同出一脉的白狄无终国。可赵氏在灭无终国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物力军力,对北方边境的控制力不断下降;因此,本来处在苟延残喘状态下的中山国又恢复了元气,在此期间出手占据了原来被赵氏吞并的其他同族部落的领地,继续与赵氏进行军事对抗。

周贞定王十年至十二年(前年至年),晋国最强大的卿士家族——智氏的家主智瑶出兵讨伐中山国,攻取中山国的‘穷鱼之丘’(今河北易县),占领了左人、中人(河北唐县)等两座中山国重镇;经过智氏的这次最致命打击后,中山国的国家形式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其国土都被智氏所控制。

周贞定王十六年(前年),自恃实力超群的智瑶想要以武力消灭不听其命令的赵氏,完成对晋国的实际控制,但反而被赵氏联合了尚存的魏氏、韩氏绝地反杀,智瑶身死,智氏宣告灭亡,智氏封地被赵魏韩三家瓜分,中山国故地则大多归属于赵氏。

三家灭智后不久,晋国魏氏家主魏驹(魏桓子)去世,其孙魏斯继承了魏氏家主之位。

魏斯继承魏氏后,因为当初赵氏在灭智事后的‘分赃’中,所获得的利益远大于魏、韩两家,因此魏斯便向赵氏家主赵毋恤提出要求——平分原属智氏、但被赵氏私吞的中山国土地,让魏氏也能从灭智之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为了团结魏氏,赵毋恤没有和年轻的魏斯硬顶,而是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周考王九年(前年),赵氏在尚存的中山国公族后裔中挑选了一名合适者,立其为(傀儡)中山国君,名义上让中山国得以复立,都城仍定在中人城;然后,赵毋恤请魏斯将其女‘倾’嫁给中山君做为正妻,赵、魏两家共同控制中山国。

这位被赵、魏两家共同控制的傀儡中山国君,就是中山国在史书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君主——中山文公(谥号属于身后追谥)。

周威烈王十二年(前年),中山文公去世,其长子‘窟’(魏斯之女‘倾’所生)得以继位,即中山武公。

在这之前的周威烈王元年(前年),赵氏家主赵勿恤去世,谥号为赵襄子;而赵襄子死后,赵氏就发生了内乱,赵襄子侄孙赵浣(赵献侯)与赵襄子之子赵嘉(赵桓子)争夺赵氏的宗主之位,互不相让、大打出手,赵氏因此经历了长时间的内讧,其对内外的统治基础也大大地动摇;被赵、魏两家控制多年的中山国,看到了有利的复国机遇。

趁着赵氏内乱,而魏氏与中山国又不接壤的好时机,中山武公在继位的这一年,也就是周威烈王十二年(前年),抓住时机带领中山国的鲜虞国人们成功摆脱了赵、魏两家的控制,离开了太行山区,东迁到平原地带,并将都城由中人城迁到顾城(河北定州市),重建独立的中山国。

中山武公复国以后,仿效中原华夏诸国的礼仪制度,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制度,对重建的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另外,中山武公还与东边的齐国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以加强可以抗衡赵、魏干涉势力的外部助力。

周威烈王十八年(前年)左右,在位六年的中山武公于国都顾城去世,谥号为‘武公’;中山武公是史书记载中,第一位有具有“公”谥号的中山国君主(中山文公属于被后代追谥)。

中山武公去世后,其子‘恒’继位,即中山桓公。即位之初的中山桓公年幼自不理政事,又喜欢与宠臣们狂饮嬉闹,所以中山国人们对其所作所为十分不满,一度安定繁荣的中山国开始出现动荡不宁的迹象。

在中山国出现乱像之际,晋国魏氏家主魏斯生出了吞并中山国之意;周威烈王十八年(前年),魏斯派魏氏名将吴起率军出征中山;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战国初期第一名将吴起居然铩羽而归,没能拿下中山国;魏斯这才知道中山国的利害,便改派另一位魏氏名将乐羊代替吴起率军,再伐中山国。

乐羊指挥魏氏军队在中山国内苦战了三年,直到周威烈王二十年(前年),才终于攻破中山国都顾城,总算灭了中山国。但在城破之际,中山桓公率领着不愿投降魏氏的鲜虞国人退往太行山中,继续坚持抵抗魏氏在当地的占领行动。

为了平息中山国人的反抗,魏斯以魏太子击为中山君,把中山重镇灵寿(河北平山)封给了乐羊,魏氏名臣李悝出任中山国相,辅佐太子击治理中山国。在魏氏强有力的治理下,中山国的局势一度稳定下来。

国家被魏氏占领后,中山桓公在逆境中觉醒起来,他在太行山中率领着不多的鲜虞余部,进行了不屈不挠、顽强抗击魏氏的复国斗争。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年),魏氏家主魏斯与赵氏家主赵籍、韩氏家主韩虔一起,被周天子正式册命为诸侯,分别建立了魏国、赵国、韩国;魏斯即魏文侯,赵籍即赵烈侯、韩虔即韩景侯。中华历史以此为标志,进入了战国时代。

魏国建立之后,魏太子击就不适合继续留在中山国了,需要回国参与朝政;因此,魏文侯命太子击回国,另以幼子‘挚’前往中山,继任为中山君。

周安王六年(前年),魏国的开创者魏文侯去世,魏太子击继位,即魏武侯。此后,魏武侯东征西讨,将魏国的霸业继续推向顶峰;但魏国当时树敌太多,需要应对的地方也多,对偏居北方一隅的中山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