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随着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向下层阶级扩散,在贵族和平民之间,逐渐诞生了一个特殊的士人阶层。
士人阶层没有贵族的特权和财富,也不像平民那样从事生产劳作,他们的主要投身于学术和文化,指导君王如何治理国家,投身疆场开疆扩土,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明星。
子夏
当时的孔门十哲之一子夏,提倡学而优则仕,倡导与时俱进的治国理念,是当时士人的灵魂宗师,晋国的魏氏家族领袖魏斯,非常喜欢子夏的思想,将子夏请到魏地,尊子夏为师。
并且在魏地的西河地区,为子夏建立了学堂,天下的士人蜂拥而来,由此西河学派诞生,而这也开启了一个属于士人阶层的新时代。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成为了独立的王国,魏文侯魏斯成为了魏国第一代君王,魏斯任用子夏的弟子李悝来治理国家,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直接剥夺了贵族世袭的特权和俸禄,将贵族的土地分给平民。
魏国变法图强
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可以获取爵位,无论国籍和身份,以才华和贡献获取名利,自周天子以来六百年,僵化的等级社会,是第一次被打破,数量最为庞大的平民阶层和士人阶层,有了上升通道,这样一股一直被压抑的能量,一旦喷涌而出,将为魏国带来怎样的变化可想而知。
吴起训练魏武卒
魏斯胸怀宽广,又深得士人认可,因此天下的大才都聚集到魏国,任用乐羊攻下了中山国,任用翟角大败齐国,任用吴起攻下秦国大片河西之地,而魏国的魏武卒也是吴起一手打造的,可以说是当时核武器级别的存在。
变法图强的魏国,效果显而易见,按照这样发展下去,将来能统一华夏的一定是魏国,而非秦国,但是历史的车轮却偏偏朝着相反的方向而去,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好奇,到底问题出在哪呢?
魏击与田子方
自从魏国变法之后,士人在魏国的地位就变得微妙了起来,有一次,魏斯的儿子魏击在街上走的时候,士人田子方见了他居然不行礼,魏击认为士人过于傲慢,并不将他们这些贵族放在眼里,在自己内心也埋下了对士人不信任的种子。
魏斯晚年的时候,想立一个丞相来为自己分担一些工作,结果立了自己的弟弟为丞相,看来,在魏斯的内心深处,并不完全相信士人,担心士人权利过大,将魏氏家族排挤出魏国,就像魏国也是从晋国里面分裂出来的一样,魏斯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个决定也注定了魏国将来的命运。
田文为相
魏斯死后,魏击继位,是为魏武王,魏武王刚刚继位,为了稳固政权,立了贵族田文为丞相,而没有立当时功劳最大的吴起为丞相。
吴起愤愤不平,田文样样不如自己,为什么当丞相的不是自己,便去找了田文问问清楚,但是田文给他的回答让他很是惊讶,吴起是士人出身,依靠战功树立起了自己的威望,功高震主让刚刚继位的魏武王没有安全感,担心掌控不了吴起。
宴请吴起
贵族的势力抓住这死灰复燃的机会,不断地打压和削弱士人,当时士人的代表就是吴起,为了彻底扳倒吴起,夺回自己失去的权势,魏武王第二任丞相公叔痤故意设计陷害吴起,使用了一条歹毒的计策,有一次公叔痤宴请吴起到自己家里来做客,公叔痤的老婆正好是魏国公主,公叔痤故意让公主羞辱自己,自己则表现的唯唯诺诺,不敢得罪公主,这一幕就是演给吴起看的。
吴起拒绝赐婚
接着公叔痤又跑到魏武王面前说:“吴起现在功劳太大,君王又不让他当丞相,只怕是已经生有二心,大王不如试探一下他,说要把大王的姐姐许配给他,如果他答应,说明没有二心,如果他不答应,说明他已经有了二心”。
这不,魏武王马上叫来吴起,说了许配之事,白起想起了那日在公叔痤家里的一幕,果断的拒绝了魏武王,魏武王大怒,自此吴起彻底失去了魏武王的信任,吴起明白自己在魏国是待不下去了,连夜收拾了行李去了楚国,魏国就这样失去了一个经天纬地的大才。
公叔痤临死之前推荐商鞅
吴起走后,接着又轮到了商鞅,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很早就来到了魏国,在魏国担任中庶子,公叔痤发现商鞅是一位大才,担心过早地推荐商鞅,可能会取代他的职位。因此在临死之前才向魏国第三代国君魏惠王推荐商鞅,博得荐贤之名,对自身利益也没有什么影响,还特别叮嘱魏惠王不用他就杀了他。
魏惠王见商鞅
魏惠王以为公叔痤年老病重,脑子有点不清醒了,没有听从公叔痤的话,既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商鞅,商鞅心灰意冷,正好这个时候的秦国正在招贤,商鞅便去了秦国,魏国就这样神奇的再次与顶尖人才失之交臂。
从这以后更是开启了为别国输送顶级人才的不归之路,除了吴起和商鞅,这之后孙膑去了齐国、公孙衍、张仪、范雎去了秦国,这些都是战国时期最顶尖的人才,每一个都可以搅动整个天下风云的人物,魏国这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自己辛辛苦苦开创的大好局面,白白便宜了别人,为自己挖下一个又一个大坑,直到走向那亡国的最后结局
经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魏国从人才输入国变成了人才输出国,应该是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一、变法的不彻底,魏斯后期居然任用没有功劳的弟弟当丞相,这其实已经违反了自己订立的变法要求,又走上任人唯亲的老路上,给以后的魏王开了一个很坏的头。
二、贵族势力的反扑,变法的目的是让下层阶级获取上升通道,这天然就是和贵族的利益是有冲突的,只要变法不废除,贵族的反扑一天都不会停止,从魏武王开始,贵族们利用魏武王不信任士人的心理,彻底地把顶尖人才的上升通道给堵死了,到魏国来发展的人才只能任用普通官职,不能对魏国治理方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君王是否愿意继续执行变法,这里君王的态度就很关键了,君王支持变法,变法就能继续下去,贵族反扑也没用,不支持,一天之内,变法就可能瓦解,秦国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你看,每代秦王都遇到了贵族的强力反扑,要废掉变法,每代秦王也都顶住了压力,坚持不废除变法,重用士人,这才有了:奋六世之余烈,而一统华夏。
四、人才岗位的饱和,一个国家承载的人才岗位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个个都能被重用,孙膑和庞涓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魏王本来是重用庞涓的,后来孙膑来了之后,孙膑才能更强,就开始重用孙膑,冷落了庞涓,这才有了后来的庞涓用计陷害孙膑,逼的孙膑逃去了齐国,从这可以看出,同门师兄弟,为了得到重用下如此狠手,在魏国顶尖岗位竞争是很激烈的。
所有的这一切都最终导致了那个本不应该发生的结局,魏国可惜了!
参考资料来源:
《战国策》
《史记》
《战国纵横家书》
《吕氏春秋》
《风云战国之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