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的权谋密码,纵横家如何通过

苏秦六国封相衣锦荣归图

最近,我们看到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虽然聚焦在两国之间,但不少国家也始终在刷“存在感”,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将事态更加复杂化。

每一个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都有自身极度看重的资源和利益,而这些东西一旦无法用交易或者谈判手段解决,有的国家就会铤而走险,通过战争的方式去争夺,甚至是掠夺。但事实上,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从来不仅仅是交战双方的博弈,更非武力可以解决一切。

这像极了中国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各国”历经旷日持久的分裂、割据、对抗,从大打出手到斗智斗勇,再到“纵横家”们应运而生,高谈阔论、“连横”“合纵”,仅凭三寸之舌常御百万雄兵,留给后人无数“教科书”般真实战例,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战国七雄地图(《战国策》)

1秦兴师临周

秦国出兵进逼东周,向周王索取九鼎。周王很担忧,与朝臣颜率商议。颜率说:“大王不要忧虑,臣请东去齐国借兵求救。”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出自《战国策》开首之篇。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群雄逐鹿,弱肉强食,纵横家们因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并善于运用智慧和口才,往往三言两语就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此文也在说,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竞争和冲突或是永恒。与其等待强敌改变主意,不如想办法争取到那些应该帮助你的人来帮助。毕竟,天下美誉和九鼎之宝的诱惑永远强于对弱者的同情心。

2五国约以伐齐

五国相约攻打齐国,这时候楚王倒先着急了。

六国合纵最后以失败告终,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各国都心怀鬼胎、各有利益、不能同心合力。五国合纵攻击齐国,楚相昭阳从中搞鬼,合纵因此很快解体。韩王因5城轻易改变盟约,可见利益的诱惑、武力的威慑对人行为的影响多么巨大。

3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主张连横,于是劝秦惠王:

后来,苏秦果然先后到燕、赵、韩、魏、齐、楚等六国宣传“合纵”主张,并说服六国终于在公元前年达成一致,联合攻秦。这次声势浩大的合纵行动虽然使得秦军十五年不敢迈出函谷关一步,可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还是失败了。而失败的原因,依然是因为各国利益不同,各自的目标从本质上相互矛盾,相互间关系会因为彼此利益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给了秦国许多挑拨离间的机会,最终导致六国联盟在强大的秦国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4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楚国攻打魏国,张仪对秦王说:

后来,魏国真的战胜了楚威王的军队。但得胜的魏军疲惫不堪,再无实力与秦国抗争,只好忍痛把西河之外的地方献给了秦国。张仪谋略可谓老道,妥妥应证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老话。魏国前门去虎,后门进狼,由于不够强大,以致让张仪钻了空子,让秦国拣了个便宜,哑巴亏吃了还说不得。当然,对于魏国而言,有利的一面是借此令其他诸侯国看到了秦国的野心,为后来联合抗秦埋下伏笔。

5义渠君之魏

义渠国的国君来到魏国,公孙衍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果然,不久后,齐、宋、韩、魏、赵五国联合攻打秦国。陈轸对秦王说:“义渠君是蛮夷之地最贤能的君主,大王不如赠送财物去安抚他,以免他支援五国。”秦王非常赞成,于是拿出锦绣一千匹,漂亮女子一百人,赠送给了义渠君。

义渠君召集臣子计议说:“这正应验了公孙衍所说。”于是出兵袭击秦国,秦兵在李帛这个地方遭到惨败。

《战国策》是部颇为神奇的典籍,从古至今都有争议。

作为一部国别体史书,它记载了一段战国至楚汉长达多年的中国历史。

书中涉及当时的国家纷争、军政决策、诸侯对决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谋臣、策士审时度势、运筹帷幄、诡奇虚诳的谋议、游说之辞,同时也展现了正统儒家之外的纵横家如何运用过人的智慧、严谨的思维、出众的口才、非凡的胆识,在“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的情况下施展纵横之术,创造了一段段真实历史的故事。

所谓“纵横之术”,就是现代人常说的博弈论。在《战国策》中,谋臣策士们摒弃了中国社会“以德治天下”的政治传统,坚持“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以胜负为导向,精准抓住并利用人性,通过劝说影响他人决策,以便实现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樊登推荐战国策经典直读本左边文言文右边白话文直观流畅一目了然高颜值精装插图版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74购买

在古时,《战国策》是纵横家的“教科书”;在如今,《战国策》帮我们了解战国那段风云激荡的前尘历史,继承有益知识,锻炼口才、提升谋略智慧。

全书描写人物形象极其生动逼真、留给后世大量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甚至游侠、刺客)、奇策异智、寓言、成语、故事,是本当之无愧的“乱世之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3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