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涛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1515/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两个汉字:“誹、謗”。现代汉语分别简化为“诽、谤”。两个字都是现代汉语的次常用字,收入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两个字的详情如下:1、誹(诽)。读fěi。《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诽,谤也。从言,非声。”形声字。本义是毁谤。《广雅·释诂二》:“诽,毁也。”又《释诂三》:“诽,恶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部》:“诽,‘诽’之言‘非’也,言非其实。”由此看,声部非声中有义。诽是个形声兼会意字。注意,在古代,这个“诽”并不是贬义词,而是私下里表达不满,表达不同意见。《淮南子·缪称》:“圣人不求誉,不辟诽,正身直行,众邪自息。”品德极高的人不求别人的赞美,也不避别人的毁谤,站得正,走得直,所有歪风邪气自会消失。《史记·乐毅列传》:“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遭到侮辱以至毁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又指从旁指责过失。《吕氏春秋·自知》:“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尧有供想进谏的人敲击的鼓,舜有供书写批评意见的木柱,汤有主管纠正过失的官吏,武王有供告诫君主的人所甩的摇鼓。舜的诽谤之木,相当于他的“意见箱”。据说,这里的“诽谤之木”,后来发展为现代的华表。(北京大学校内的华表)诽的小篆写法如图:(诽的小篆写法)2、謗(谤)。读bà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谤,毁也。从言,旁声。”形声字。本义是毁谤。显然,它跟“诽”是同义字。但也有细微的区别,文末会详细解说。《广雅·释诂三》:“谤,恶也。”《玉篇·言部》:“谤,诽也。”注意,在古代,这个“谤”并不是贬义词。《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所获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我所得的已经很多了,哪里敢接受这样的高位而很快地招来官员们的毁谤?《韩非子·显学》:“禹利天下,子产存郑人,皆以受谤,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大禹使天下人获得利益,子产使郑国得以保全,但都受到人们的诽谤,可见民众的认识显然是靠不住的。(大禹治水)谤在本义之外,还有两个用法:(1)指责别人的过失、罪恶。《玉篇·言部》:“谤,对他人道其恶也。”《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2)诅咒;怨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进胙者莫不谤令尹。”杜预注:“谤,诅也。”进胙肉的人无不怨恨令尹。谤的小篆写法如图:(谤的小篆写法)让我们总结一下,古时候的“诽”、“谤”与现代的“诽谤”有什么区别呢?诽谤这个词源于上古,即上述“诽谤之木”之诽谤,原为褒义,到了现代汉语,诽谤有了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的意思,成了贬义词。(诽谤)单字方面:“诽”字只是对某种行事持有不同意见,是背后指责其失误,没有恶意中伤的含义。“谤”字只是对某种行事持有不同意见,并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也就是说,“诽”、“谤”二字的本义都是背后对人指责,只是激烈程度不同。“诽”程度轻一些,指背地议论,嘀咕,甚至是腹诽;而“谤”相对激烈一些,是公开的指责。再联系之前的几个字,“讥”指微言讥刺;“诬”指夸大其词,无中生有;“讪”指用语尖刻,使人难堪。(之,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