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课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成就上,他同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
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在文学上,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美誉。他反对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文之风,主张复古,即在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再创新发展,务去陈言,提倡散体。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课文赏读]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马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跟现代杂文相近。
这篇文章“托物寓意”,谈的是人才问题。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对在位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无知。
第三段: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抒发对当世无人识马的慨叹。
[重要解释]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才美不外见。()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安求其能千里也。()
(8)策之不以其道。()()
(9)执策而临之。()
(10)其真无马邪?()
[重要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知识盘点]
1.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2.古今异义
(1)然后有千里马
(2)是马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问答题:
(1)“千里马只有靠伯乐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否正确?为什么?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么做?
(2)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中考预诊]
1.解释句中加线词语的含义。(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
(4)执策而临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名为《马说》,实际上要表达作者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B.本文结构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D.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寄寓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起用的心理。
4.《马说》与“链接材料”中的“千里马”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链接材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温馨提示:如果你喜欢图文并需要答案,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