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散文有多牛,看看庄子和战国策

战国时代,散文这朵艳丽的新花,出现了盛开的局面。不管是从叙事、记言,或是从说理、抒情等方面看,都已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程度。战国的散文,简单来说,可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类。所谓“诸子散文”,就是当时各种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著述。所谓“历史散文",是指当时根据官府典册的简单史实和佚文故事,经过作者加工编纂的一种既反映一定历史的发展变化过程,又揭示有关人物性格特征的历史著作。这两种散文的特点,因人而异,各家的著述,自有其不同的特色。有的文章质朴,有的文章艳丽,有的说理精密,有的记述清显。但是,他们又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普遍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作比喻,以代替抽象的议论和说理,从而把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要求等,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同时还善于运用景物的描写,来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这两大特点,使战国时代的散文显得生动活泼,具有浓烈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尤其是那些诸子著作,虽然都是些理论性很强的作品,但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乏味。战国时代的散文著作由于有这样的特点,也就更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哪怕是古代书写传抄困难,甚至经过秦代野蛮的火焚,流传到今天的仍然相当丰富。今天,我们只拿《庄子》和《战国策》为代表,来窥一二。前者可作为诸子散文的代表,后者可作为历史散文的代表。《庄子》这部书特别善于引用具有讽喻性的寓言或历史小故事和古人的言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进行抽象的议论。实际上,这种文学形式也源于民间。古代人民为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富有说服力,往往运用生动的比喻来表达思想感情,起初只是三言两语,后来发展到有人物有情节的短小故事。这种故事具有比喻和象征的特点,是人们所特别喜爱的形式。我们在战国诸子的言论中随时可以见到,比如至今为人们所熟悉的《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等,都是寓意深刻、艺术构思奇特的佳品。特别是庄子,可谓是古代的一位寓言大师,是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诗意的部分。在庄子的笔下,有生命与无生命的,抽象的与具体的,都能使之成为有思想、有精神可以活跃在读者眼前的生动形象。无怪乎历代的诗人、文学家都深受其影响,学习他的风格和技巧。历史散文,我国在很早以前便有了。《尚书》可算是最早的一部历史散文集,但文字简括古拙。其后有《春秋》、《国语》,也很简略。从文学上讲,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史学散文著作,流传至今的还是《左传》和《战国策》。《左传》的成书年代,目前尚有争论,我们这里只以《战国策》为代表谈谈。《战国策》中所收录的文章,都长于铺陈,语言也十分生动,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是当时策士们的精心杰作,也是战国历史散文的代表作。战国策士们善于辞令,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很深。《战国策》中不少文章十分出色地描绘了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表现了他们那种巧弄机锋和狡黠辩术。策士们又很善于分析形势,观察和把握不同对象的心理状态与思想情绪。他们善于灵机应变,见机而行,针对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寓言、故事,充分运用比兴手法,陈述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往往一席话,能把愁眉不展的听者,说得眉开眼笑;能把趾高气扬地听者,说得垂头丧气;能把盛怒不息的听者,说得心平气和;能把拒谏不纳的主人,说得言听计从。《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就是很好的例子。当齐国要长安君作人质,方肯出兵援赵抗秦时,赵国大臣们只从国家利益出发力谏太后,没有考虑太后溺爱长安君,注重长安君的利益,以及母亲舍不得子女离开身边远去的心情。结果大臣们劝谏失败,形成僵局,太后盛怒不止。触龙看透了太后的心思,入见太后从生活起居寒暄入手,打破了僵持局面,使“太后之色少解”。触龙又略进一步,从自己爱儿子,由远及近,引导太后,使气氛更进一步缓和;太后又由怒气“少解”变为“笑谈”。到此,触龙再从太后对燕后与长安君的爱怜,说到父母不应当只从离别之情和眼前利益着想,而应替子女的长久利益考虑,使他们经受锻炼和培养,如此才是真正爱怜儿子。这样,触龙一席话既迎合了太后痛爱长安君的心情,也符合国家利益。最后使太后同意以长安君为质。文章末尾还注意照应了前面。全文多字,构成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完美散文,使你读后,深感它不仅把这一历史事件交代得明明白白,而且把触龙这位老臣的善于言辞的声音动作都描绘出来了。《战国策》一书中,还有许多叙事和描写人物形象的文章,使人读后犹如身临其境。像《燕策》中的荆轲刺秦王一场,写得极为扣人心弦,当“图穷而匕首见”时,一场紧张惊险的搏斗场面展开了。各种人物的心情、神态、举动都描写得极为生动,使我们好像亲眼看到这场斗争一样。以《战国策》为代表的历史散文,标志着这种文体的文学作品已相当成熟。由于它有这样的巨大成就,所以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就深受其影响,他在《史记》写作过程中,吸收了《战国策》中的许多长处。总的来说,战国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的新境界,启迪了我国多年来的文风,影响是深刻的。为什么战国散文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大变革,使当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思想极为活跃的时代。当时,除了极端主义的法家认为“文乱法”,反对文学的自由发展外,一般的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士人,提倡文学。特别是当时影响很大的儒家学派,和深受儒家影响的士大夫们对文学的发展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他们认为“人之于文学,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大略》)。文学可以陶冶人们的心灵。在他们的影响下,各国的统治者也认识到文学之士活动的重要。所以不少统治者不遗余力地提倡文学,如齐威王(前一前)、齐宣王(前一前)之时设稷下之学;燕昭王(前—前)之时筑台于碣石宫;赵武灵王(前一前)之时有丛台和野台;楚国,前有章华后有兰台。就是法家占主导地位的秦国,在吕不韦时,也非常注重文学。吕不韦大聚宾客,使其各叙所闻成《吕氏春秋》,这部书不仅成为秦国文学作品的总汇,也是战国文学作品的总汇。各国统治者使天下文学之士得以集中,因而有机会相互交流思想,观摩砥砺,取长补短,使思想更加活跃,促使私人著书立说风行。由于这些原因,使得战国时代的散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