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中东西周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后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战国时期的周王室

进入战国时期以后,东周王朝更加衰弱,其实际上的意义和作用,只保存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春秋、战国之际,社会政治面貌变化很大,特别是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更是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在各个诸侯国都发生程度不同的动荡分化的时候,周王朝也不能保持固有的局面,终于在战国前期发生了东、西周分立的重要变化。

三家分晋事在周贞定王十六年(前年)。周贞定王死于前年,此后,周王室内部激烈争夺王位。前年,周贞定王的长子名去疾者继位,是为周哀王。

周哀王立仅三个月,就被其弟名叔袭者攻杀。其弟叔袭继立,是为周思王。周思王立仅五个月,又被其少弟名嵬者攻杀。名嵬者继位是为周考王。这些篡位攻杀之事,皆在同年,翌年始为周考王元年(前年)。

仰仗强大的诸侯国的鼻息,是东周时期周王朝的普遍现象,可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周王朝所依靠的对象却有所区别。在周显王时期,周王朝与日趋强盛的秦国加强了关系。

《史记·周本纪》载:

烈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显王五年,贺秦献公,献公称伯。九年,致文武胙于秦孝公。二十五年,秦会诸侯于周。二十六年,周致伯于秦孝公。三十三年,贺秦惠王。三十五年,致文武胙于秦惠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其后诸侯皆称王。四十八年,显王崩。

秦惠王时期以能得到周的赐胙为荣宠,周王朝的影响于此仍隐然可见。周显王二年(前年),赵夺取周的祭祀之地。东周君十分忧虑,术士郑朝请周君予之三十金以贿赂赵的太卜。赵成侯有病,赵太卜即以“周之祭地为崇”作为病因。赵遂马上将周的祭地归还。此事表明当时连周的祭地在人们的印象中也有某种神力。

二、东、西周分治

周考王时期东、西周分立始露端倪。《史记·周本纪》载,“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所谓“河南”,是指成周的“王城”,即《汉书·地理志》所说:“河南,故郏鄢地,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营以为都,是为王城,至平王居之。”周初营建东都雒邑,称为成周。

周王室的宗庙宫寝所在地称为王城,所迁殷遗民居地称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汉书·地理志》谓,“洛阳,周公迁殷民,是为成周。《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晋合诸侯于狄泉,以其地大成周之城,居敬王”,其所述史事是正确的。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居于王城。前年,周景王去世后,发生王子朝之乱。在这场庶孽之乱中,继立的周敬王在开始的阶段并不占优势。周敬王为了避开王子朝党羽力量炽盛的王城地区,便徙居到洛阳居住。

前年,周敬王派人请求晋率诸侯为其筑城,所筑之城本在洛阳地区,因为周敬王在此居住,所以这以后即以“成周”相称。从周敬王以后,东周王室居住于成周,即以前的洛阳地区,其城大于以前的王城。战国时期被周考王所封的居于王城的桓公,据《帝王世纪》说他名揭,又称西周桓公,或谓这是因为它在成周以西的缘故,所以《公羊传》昭公三十二年才有“王城者何?西周也”有这样的说法。

居于王城的西周桓公从周考王时期开始也有了自己的世系,桓公——威公——惠公,皆父子相承。周显王时,西周惠公以“奉王”为名,封其少子名班者于巩(今河南巩县西南),称为东周惠公。居于巩的一支便号称东周。至此,除了居于成周的周王朝以外,另有西周与东周。

成周地处东周君辖区,周王朝反主为客,已有寓居之势。西周为居于河南(今河南洛阳)的西周桓公及其后裔,东周是由西周惠公所分出的支裔东周惠公及其子孙。这已经是战国中期的事情。

种种迹象表明,东、西周的分立,似有大国插手其间。《史记·赵世家》载赵成侯八年(前年)“与韩分周以为两”。《太平御览》卷八十五引《帝王世纪》载,“显王元年,赵成侯、韩哀侯来攻周。二年,西周威公之嗣日惠公,王始封惠公少子班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周于是始分为东、西,王室微弱,政在西周”。其史事虽然不详,但似为赵、韩两国参与其间,周才一分为二。

从周显王时期东、西周分立开始,东、西周之间就展开了相互间的斗争。《战国策·东周策》屡有“东周与西周争”“东周与西周战”之类的记载,还有“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的说法,都表明两个小朝廷之间并未和睦相处。诸大国对于两周间的争斗常欲渔翁得利。

《战国策·东周策》载: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为东周谓韩王日:“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案兵而勿出,可以德东周,西周之宝可尽矣。”

此章所载虽然是术士为东周君的出谋划策之辞,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大国对于东、西周相争所持的态度。

另有一章与此相似的记载: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齐明谓东周君日:“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不如谓楚、韩日,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西周宝出,是我为楚、韩取宝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从这两章记载里可以看到,周的“名器重宝”为韩、楚等大国所垂涎,东、西周相互斗争时也以之为筹码。当时东、西周的地域已经所剩无几,所拥有者仅祖宗留下的名器宝物而已,连这些也拿出来作为交易,其破落户的景象可以说是暴露无遗了。诸大国对于周的重器,虽然不便明目张胆地抢夺,但都虎视眈眈,唯恐别国攫取。

《战国策·西周策》的“韩魏易地”章十分典型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韩、魏易地,西周弗利。樊余谓楚王日:“周必亡矣。韩、魏之易地,韩得二县,魏亡二县。所以为之者,尽包二周,多于二县,九鼎存焉。且魏有南阳、郑地、三川而包二周,则楚方城之外危;韩兼两上党以临赵,即赵羊肠以上危。故易成之日,楚、赵皆轻。”楚王恐,因赵以止易也。

此事在周显王十二年(前年)。这次韩、魏打算进行的土地交易,韩可多得二县,魏要少得二县,魏之所以愿意做这赔本的买卖,是因为可以将东周、西周尽数囊括于魏的辖地之中,这样将来周亡之后,作为天下重器的“九鼎”便不会落到别的国家手中。楚国早就觊觎周鼎,当然要力阻魏的如意算盘。可以说在战国时期,诸大国的争雄斗胜过程中,对于东周和西周的控制乃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三、周的灭亡

东周和西周在大国之间,战战兢兢地打发日子,其所占据的地域已经小得可怜,据《战国策·东周策》所载,周的“祭地”也曾被赵国夺去,得郑人名郑朝者之助,才施计而复得。周赧王七年(前年),秦向东周借道以伐韩,东周君很为难,因为“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翌年,秦国的樗里疾过周,西周君不敢怠慢,遂恭敬迎接,“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周臣游腾向楚王解释西周君的苦衷,谓“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楚王这才消气。

大国争战的时候往往要周出物支援,《战国策·西周策》所载周赧王十五年(前年),楚攻韩国的雍氏,“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就是一例。就大国的军事力量而言,要灭掉二周可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然而之所以迟未灭者,关键就在于顾忌影响。这种情况直到战国晚期还是如此。周赧王四十五年(前年),秦欲攻周,有人就劝谏秦王说:“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天下。”

对于秦国而言,周地狭小,取之国无大补,但是,却在天下诸侯面前落个坏名声,所以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从周显王时东、西周正式分立开始,周王朝的王畿地区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两个小国。周显王及其以后的周慎靓王都居住在东周。周慎靓王以后的周赧王从东周徙居西周。当时的东周和西周虽然是两个国家,但和大国相比,其辖地只能算是弹丸之地。其所统治的区域,据《史记·周本纪》之《集解》引徐广说,在东、西周临近灭亡时仅有汉代7县之域。东周有洛阳、平阴、偃师、巩4个邑,西周有河南、缑氏、谷城3个邑。

关于东周和西周君主的世系,古代文献里没有明确记载。《史记·周本纪》正义引郭缘生《述征记》谓“周显王二年,西周惠公封少子班于巩,以奉王室,为东周惠公也,子武公为秦所灭”。据此,似乎东周君只东周惠公和东周武公两世。

然而,《史记·六国年表》引《纪年》谓“东周惠公杰薨”,事在周显王九年(前年),至秦庄襄王元年(前年)东周之灭,尚有一百一十余年,若东周惠公班与《纪年》所谓东周惠公杰为一人,则时间太长,并无可能。疑其为两人,史载其名若谥有一错误之处也。

关于西周君世系,仅据《史记·周本纪》所载,知道有桓公、威公、惠公三世,西周惠公以后者则无考。《战国策·东周策》有“周共太子死”章,《史记·周本纪》因之,并谓“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然学者多谓此“西周”为“东周”之误,且此章列于《东周策》,故为东周武公。

若此说可信,那么东周君世系在惠公后当有武公一世;若以《周本纪》所云,则西周惠公后有武公一世。另外,《战国策·东周策》有周文君,《吕氏春秋·务大》篇和《喻大》篇有周昭文君,似为一人,当为东周武公以后的东周君。

周赧王在位五十九年。他在位的后期,秦国开始向东方诸国大举进攻。周赧王五十九年(前年)“秦攻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纵)”。秦昭王怒而派军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急忙到秦郑重谢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

秦昭王五十二年(前年),秦尽数掠取西周的宝物重器,并将西周君迁往洛阳以南的惮狐居住。此后又过了7年,到了秦庄襄王元年(前年),秦派相国吕不韦灭掉东周。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此后,秦并未断绝周祀,而是“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但是,作为一个王朝来说,周王朝的历史可以说在绵延八百多年之后,于前年的东周之灭而全部结束。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