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驳他还只是个孩子这句话这是我听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每次在公共场合被熊孩子冒犯,总让人感到分外恼火,但更恼火的是熊孩子的家长助纣为虐,反复强调“他只是个孩子”,要求我们纵容孩子。孩子明明错了,却囿于私心,不肯承认孩子有过错,不分轻重缓急的一味包庇维护。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成年以后几乎无一例外,皆逃脱不了自私、怯懦、不懂回报的泥潭,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更大。

要明白监狱里的每一个罪犯,都曾只是个孩子。

成年父母的瞎维护并不会让孩子感受到独特的爱,只会让他们在作恶的时候,更加肆无忌惮。不尊重客观事实的爱,实际上都不是爱,是害。真正的爱是反人性的,是人对抗私心、克服自恋人格后的清醒选择,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偏爱。

没有原则的溺爱,只会把孩子推向灭亡的深渊。年,黑龙江13岁的赵某,强暴同村14岁女孩,因为未成年很快被释放。后赵某蓄意报复,当着女孩的面将女孩的母亲杀害。

年,广西未满13岁少女覃某,因嫉妒同学长得比自己漂亮,将其杀害,最终被判处收容所管教三年。年,湖南12岁的吴某,因被母亲批评怨恨在心将其母杀害。

这些孩子即便因为年龄免去了牢狱之灾,但他们在社会中已经死亡了,往后余生,他们遇到的每一个都会不会正视他们,永远对他们加以防范。他们将永远无法在社会中获得普世意义上的意义,将永远像老鼠只能生黑暗中。即便他们试图尝试走向光明,也一定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碍。

也就是说在他们犯下罪行的那一刻,他们就已经社会性死亡了。

这样的案例近年来数不胜数,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在乳臭未干的年纪就能犯下如此恶毒的罪行。表面看的确是孩子内心的恶,但再往深走一走呢?孩子们背后的家长就完全没有问题吗?

当然有,或者说每一个年少犯罪的背后,父母的不教不育,才是元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那么如果父母都是错的,孩子怎么可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对父母来说孩子永远是孩子,这一点没有错。但一个孩子不可能永远呆在父母的身边,永远是孩子。他势必要长大要接触社会,而社会上的其他人并不会将他当做孩子,他必须要为自己做过的每一件事情负责。

所以如果孩子犯错以后,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询问事实、批评教育,而是偏袒甩锅,那么毫无疑问,如果没有极具强大力量的改变契机,你的孩子将会成为一个社会败类。

他会带着你不经意间教给他的错误的行事方式进入社会,而那些你没教给他的道理,社会都会以极其惨烈的方式教给他,而你除了没有意义的后悔之外,别无他法。你的孩子将永远失去获得幸福人生的机会。

虽然从理论上讲,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现实是一个有过犯罪前科的人几乎不可能再次获得社会的认可。他将在工作、生活、恋爱、交友,一切的一切上被众人排斥,而这样的排斥很有可能会二次将他推向犯罪的道路。

所以为人父母绝不仅仅只是把孩子生下来就可以,如果选择了为人父母就要懂得为人父母的责任。教育学家简·尼尔森曾说:“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时机,如何对待错误比犯的错更重要。”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懂得正确的爱更重要。《战国策》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之爱,不应该仅仅只是你在我眼前,你得到了一切你想要的。而要考虑得更深远。

一个孩子究竟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多少的爱,时间是检验的唯一标准。

如果你的孩子始终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始终无法自由自在地社会中生存,那其实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为人父母的你不合格,你对他的爱只是肤浅的游于表面。谨记不要生活在自己的幻觉里,更不要自以为是的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否则你的孩子是怎么毁的你可能都不知道。

-TheEnd-作者

Tommy编辑

鹿羽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ErikH.Erikson,JoanM.Erikson,TheLifeCycleCompleted:ExtendedVersion(W.W.Norton,).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