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掌管天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在这诸多力量中,中央执行机关里的行政长官,特别是那些资深且有能力者,更常常成为帝王要优先考虑的对象。既要调动他们的忠诚心和积极性,又予以适当限制和合理控制,这是再理想不过的。因为没有这些人的工作,帝王将一事无成。如果使用不当、控制不严,帝王也会大权旁落。究竟如何驭臣,这其中不仅多有花样,而且也颇具难度。今天我们来说说死在帝王之术下七位能臣。
1、乾隆的宠臣——和珅
一说起和珅,大家可能马上想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那个不学无术,光靠嘴皮子讨乾隆喜欢的小丑。但据史书记载,和珅并不像传闻中那般不堪,相反,他样貌英俊,博学多才,幼读经史子集。乾隆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提到和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
他也是史上第一大贪官,最受乾隆皇帝器重的奴才,原大内带刀侍卫,因长相俊美,又会揣摩圣意被乾隆皇帝赏识,重儿鲤鱼跳龙门,因他博学多才,精通满汉回俄4种文字,兼军机大臣,内务府总管,户部尚书,与前大臣,理藩院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7职位,贪污敛财达11亿两白银,折合人民币亿元。因此,和珅传说中的家产,竟然相当于三个、甚至三十个相当于大清帝国的国库总收入。因此和珅也被一些外国媒体,列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在乾隆皇帝驾崩之日,嘉庆将他抄家问罪,家产全部充公,诛杀满门,大难临头之日,和珅想起了乾隆留给他的密旨,打开一看和珅傻了眼,临死之际他才明白自己是乾隆皇帝留给他儿子的一大政绩,是留给嘉庆皇帝的治理大清国的一个大钱包。
和珅虽贪,但确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政治家。只是历代皇帝上台后,都会清理前任皇帝遗留下来的大臣,而和珅又实权在握,嘉庆当然不会放过他。与其说嘉庆帝倒巨贪,倒不如说是权力更迭时,必有人牺牲,而和珅就是其中之一。
2、明朝名臣——于谦
此人让明朝续命二百年,却在天下人都知道他冤枉的情况下被杀
于谦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而受到排挤打击。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于谦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在台阁体流行的高峰期,文人们是忌讳表达激烈的情怀与悲伤的情感的,从而保持了其创作风格的雍容,以便发挥其鸣盛的政治作用。
明英宗回到北京被弟弟朱祁钰囚禁了七年之久,内心痛苦可想而知,于谦却是朱祁钰最大的帮手,掌管朝廷大权,还兼着兵部尚书!朝中肯定有明英宗的亲信,但是因为于谦严密防守的原因他们久久不能得手,最终让明英宗被关押了七年!
综上,所以明英宗在于谦是冤枉的情况下仍然要杀死于谦,于谦一生只知谋国不知谋身,他忠心报的是国,却不是皇帝!也正是因为此更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正如他写的《石灰吟》所说的一般: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重名节,轻名利
重成仁,轻杀身
重社稷,轻君王
3、汉文帝的知己——晁错
晁错是汉文帝当太子时期的太子舍人,汉文帝即位后深受器重,被文帝称为智囊,因当时他是皇帝身边的第一红人,他建议进言削藩,以巩固中央集权长治久安,可没想到削到吴王刘濞那里人家不干了,发动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这一下汉文帝刘恒傻眼了,因晁错深受皇帝器重,在朝堂之上得罪了不少王公大臣,他的死对头袁盎建议汉文帝杀掉晁错以安诸侯之心就可平定叛乱,文帝思索许久道‘’吾怎可因一人而费国家设计,于是秘密授予大臣命令。几天之后,晁错在上朝的路上稀里糊涂的就被秘密拿下腰斩问罪。当晁错死的时候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以说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皇帝身边的什么红人,他随时为了自己的利益把你牺牲掉。
4、朱元璋的萧何——李善长
李善长是从朱元璋刚起兵时期就开始追随,朱元璋在前方冲锋陷阵,李善长在后方管理粮草辎重,其地位相当于汉初三杰之萧何,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官职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当李善长辞官养老后不久,因胡惟庸党谋反一案被牵连,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实为胡惟庸的党羽,他供出李存义等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况,他们的供词牵连到李善长也参与过谋反,朱元璋怀疑李善长知道其胡惟庸谋反而没有第一时间向他禀报,将李善长诛九族。毫不知情开国元勋就被杀功臣上瘾的朱元璋给害死了。真可谓鸟尽弓藏啊。
5、汉武帝的能臣——主父偃
汉武帝时大臣,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并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汉武帝时期,以全面对匈奴开战,为了巩固后方,整治诸侯,刘彻认主父偃为齐相,齐王奸事被主父偃揭发后畏罪自杀,
齐王死后,赵王联名诸侯使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金,为了防止诸侯国联名造反,汉武帝默认了其罪行,将其宜三族,可怜主父偃一心一意为皇帝办事,因触动了诸侯国王的利益,被汉武帝当棋子一样的舍去。
6、勾践的左膀——文种
越王勾践的谋臣,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是卧薪尝胆的始作俑者。
当越王勾践五千越甲尽吞吴之时,越国另一大谋士范蠡对文种说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这句至理名言之后,劝文种跟自己一样功成身退,可文种就是不信这个邪,认为自己立下认为赫赫功劳,越王应该厚待与他,可没过多久,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缕的剑说:“你当初给我出了7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三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四条在你那里,你用这四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自刎而死。文种成了鸟尽弓藏这句至理名言的第一个对象。
7、秦国一统天下的头号大功臣——商鞅
电视剧《羋月传》中,第一集就上演了秦惠王车裂商鞅的人间惨剧,作为成功让大秦帝国异军突起、称雄四方的“变法”第一人,商鞅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但是仔细审视他的性格不难发现,商鞅被诛杀的结局其实是历史的必然,太过于耿直的个性,就是他死于非命的源头。商鞅的耿直贯穿于他生命的始终。公元前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但是,这项泽被后世的变法,却遭到了很多顽固势力的反对。
按理说,商鞅是从邻国逃亡到秦国的,即便天纵奇才,为人处世的时候,也要学的玲珑一点,但这个商鞅就是如此的直,像一根带刺的木棍,直得“不通情理”,耿直得近乎有“洁癖”。《战国策》记载,商鞅变法初期,太子触犯了律法。由于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加刑罚,很多人劝商鞅,算了吧,和太子作对,将来肯定没有好下场,但是商鞅却不为所动,他对太子的师傅施加了严厉的惩罚。这件事,也为他日后被太子车裂埋下了伏笔。
8、帮助吴王阖闾成为春秋五霸的——伍子胥
夫差继位后,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灭越”的主张,反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对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劝大王,大王不采纳我的意见,我现在已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与吴国一起灭亡,没有好处啊!”于是将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就返回吴国向夫差汇报。伯嚭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
公元前年,夫差便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奸臣伯嚭作乱,大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几位公子都争立为太子,我与先王冒死力争,差点不能被立为太子。你被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半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为胥山。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伍子胥爱与恨都非常激烈的人,以德报德,以怨报怨,对于恩人可以付出一切,对吴国也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对于仇人必要其十倍奉还,死了都要拖出来鞭尸(有争议)隐忍坚毅,有远见有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