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古称宛,河南省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豫鄂陕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从万年前至约公元前年间,为中华民族史前文明时代,也就是漫长的洪荒时代。传说中的远古部落酋长---三皇之一的神农氏炎帝遍尝百草为民选药,跋山涉水来到豫西南一带,向民众传授耕作之法。他见此区域群山环绕,沃野穰源,花草铺地,山果累累,一派郁郁葱葱景象。不禁连连赞曰:“此地真乃灵气宛潜,富民宝地。”神农氏一言定音,之后便有了正名——宛。
“宛”真正成为区域地名,大约是在春秋时期。公元前年,楚文王率兵北伐,先后灭掉吕、申、邓三国,完全占领了整个南阳地区。他依据神农氏称吕、申、邓三国之地为“灵气宛潜,富民宝地”的传说,借“宛”字的吉祥之意,决定将吕、申、邓三国之地统称为“宛”,并设置“宛邑”。
自周文王演《周易》之后,中国先祖非常重视“五行”说,注重风水。他们把山南水北地因背风向阳,适于人类生存繁衍,视为“居阳”之地。大约春秋后期,楚人因循“五行”学说,就把宛邑更名为“南阳”。“古宛南阳”这个地名,最早记载于《战国策·秦策四)一文中:“魏许秦以上路,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将宛作为地方记载,使之历史化、定型化。此后,历经世事沧桑,南阳简称“宛”一直沿用至今。
“宛”为多音字,分别读wan和yuan。中国历史上如荆州古名称宛(wan),唯南阳地区的古名宛(yuan)不念(wan),《辞海》及《史记》中,都注释南阳古称宛(yuan)。
“宛”字含义:曲折(宛转):辗转,同婉转;宛然:仿佛;姓,春秋时楚有宛春,见左传二八年;地名,汉代南阳郡有宛县,即今河南省南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