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五月,莒人入向。
译:夏五月,莒国人攻入向国。
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
译:莒子在向国娶了妻子,向姜在莒国不安心而回到向国。夏,莒子领兵进入向国,带着向姜回国。
莒国(?—公元前年),周朝诸侯国,己姓。是东夷中最强的国家,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叙述:“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荆(楚)、吴”。
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留下“勿忘在莒”的典故。公元前年莒国为楚国所灭。后疑似复国,最终为齐所灭。《汉书·地理志》记载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战国策·西周策》则记载“莒亡于齐”。后齐人以莒为“五都”之一。
在这里插一个问题,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型就于莒国有关。这个故事演变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这个事左传里也提到了,我在这里说了,后面就不提了。
春秋时期:《左传》中记载:“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形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
公元前年,齐庄公攻打莒国,以杞梁、华周为先锋。杞梁在战争中战死了。后来,齐、莒谈判讲和,齐庄公率军返回临淄,在临淄在郊外,遇见迎接丈夫灵柩的杞梁妻,便向她吊唁。杞梁妻认为,如果丈夫有罪,就不必吊唁;如果无罪,则不应该在郊外吊唁。于是,齐庄公就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
战国时期:在儒家经典《礼记·檀弓》中说,:“其妻迎柩于路而哭之哀”,到此时“哭”这个情节被加入到故事中。
西汉时期:刘向所著的《说苑》中添加了因“哭”而“崩城”的情节。此后他又在《列女传》中,又让杞梁妻“投淄水而亡”。到了西汉时期杞梁妻的故事已经形成“哭夫、崩城、投水”三主要情节。
东汉至西晋时期:西晋崔豹所著的《古今注》说说“杞都城感之而颓”。但此时的杞梁,杞梁妻还都是齐国人。
唐朝时期:唐代贯休的《杞梁妻》一诗中,把杞梁夫妻写成了秦朝人。至此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从山东变成了北方,时间从春秋变成了秦朝。这个故事发生了重大转折。“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元朝时期:相传孟姜女哭倒长城之后,看见无数白骨,她找不到丈夫的尸骨,于是她就想忘记这些过往的烦恼,就熬制了孟婆汤。上天被她感动就让她在奈河桥畔熬制孟婆汤,孟姜女至此又变成了孟婆。这个故事越来越离奇,越来越具有文学性了。
明朝时期:大修长城,赋役加重。百姓为发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添加招亲、千里送寒衣等故事情节,使“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基本定型。
这个故事定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又有了新的发生地。现在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还有一个镇叫哭泉镇。地处宜君县南部,东连棋盘镇,南邻印台区金锁关镇,西与太安镇接壤,北靠宜阳街道,总面积平方千米。在哭泉镇有两个个旅游景点,一个叫姜女泉,一个叫哭泉·孟姜女。
向国,姜姓,在莒南县大店西南,包括临沂部分,临沭部分。
通过“莒子娶于向”来说明确了这次婚配是明媒正娶的一次婚姻,娶回来的女子是作为国君夫人的,是两国为了加强关系,而产生的一次婚姻联盟。作为婚配的女子,远嫁他乡,思念家乡回娘家,也是正常的。所以我认为莒子带兵入向不一定就一定是侵略。而且《左传》上用的是中性词“入”,而不是带有贬义的其他词。
无骇帅师入极。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