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定陶,这座隶属于宋国的城邑是战国时代天下屈指可数的商业大都会。每年的税金吸引着各方势力的垂涎和觊觎。秦昭王、齐愍王、魏昭王三国之君连同两位位高权重的丞相——秦相魏冉和赵相李兑在定陶这座城市上展开了一轮复杂而微妙的博弈,究竟定陶花落谁家?究竟谁在这场博弈中又会输得血本无归呢?
赵之于秦本是同宗,但自公元前年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秦、赵对抗就逐渐演变成了战国后期国际关系的主旋律,直至公元前年惨败于长平,赵国的强国之运才终结在了秦昭王的手里。
可是,当我们回顾这段两强相争的历史,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也就是赵武灵王传国之初的那几年里,秦、赵之争明明是向着有利于赵国的方向发展,为什么短短40年后,历史的结局却会发生戏剧性的反转?赵国是怎样输掉这场生死博弈的呢?
让我们先把记忆回溯到公元前年。
那一年,为了谋定日后攻秦的进军路线,同时也亲眼看一看秦昭王究竟是个怎样的对手,赵武灵王扮作使臣乔装入秦。陛见的时候,秦昭王诧异于这位使臣长身鹤立、器宇轩昂的仪度,曾经起意要将他扣下。可惜晚了一步,武灵王已经策马扬鞭,脱关而去了。等秦昭王事后审出了使者的真实身份,那可真真儿地吓了他一跳。
入秦刺探的第二年,齐相孟尝君联合韩、魏发动了攻秦之战,并于两年后攻破函谷关。这是山东诸侯合纵伐秦的历史上首次取得这样重大的胜利。但奇怪的是,对这一次的联军行动,赵武灵王却反应冷淡,此时的他又在干什么呢?《史记》载:
惠文王二年(公元前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史记·赵世家》
联想到20年前的那一次五国伐秦之战,失败后赵武灵王主动撤出了五国相王的协议,我们似乎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赵武灵王对合纵联军的伐秦前景始终抱有疑虑,他更相信自己北和诸戎、南出榆中的攻秦计划会取得更大的战果。
就在联军叩关函谷的时候,赵国已经先后降服了林胡、楼烦,收编了他们的游牧骑兵,武灵王的伐秦拼图正迅速成形。反观秦国呢,因为抵不住齐、韩、魏三国联军的猛烈攻势,函谷关最终失守。
本来与秦国结盟的赵、宋两国落井下石,转而加入了联军西征的数组。秦国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下被迫归还了魏国的封陵和韩国的武遂以及这两座城邑的河外之地,这就意味着秦军自崤函伊洛前出中原的通道被封闭了起来——秦国成了一头受伤的困兽。
如果局势照此发展下去,武灵王率领诸戎车骑南下攻秦的盛况或许真会上演。
但就在秦昭王战败割地的次年即公元前年,历史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在东方,沙丘之乱的爆发终结了一代雄主赵武灵王的生命。而在西方呢,一对威力无匹的将相组合甫一登场便力挽狂澜,扭转了秦国的颓势。这两个关键人物是谁?《史记·秦本纪》在这一年的大事记里赫然写道:
(昭襄王)十二年,楼缓免,穰侯魏冉为相。——《史记·秦本纪》
相关史料显示,秦昭王这一次换相并不是他主动的决定,而是赵国使臣运作的结果:
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史记·穰侯列传》
这一段记载里有不少盲点。
楼缓原是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推荐下登上秦国相位的,此时的赵国为什么会认为他不利于己?仇液被派往秦国运作换相事宜究竟是受了谁的指使?
要揭开这里头的秘事,我们得先厘清赵武灵王死后赵国政坛的权力格局。楼缓罢相时当赵惠文王四年。此时的惠文王还未亲政,不能行使国君权力,那赵国究竟谁说了算呢?《战国策·赵策二》载:
“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髙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虽然,奉阳君妬,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宾客游谈之士无敢尽忠于前者。今奉阳君捐馆舍,大王乃今然后得与士民相亲。”——《战国策·赵策二》
文中这位架空惠文王、独揽朝政的权臣“奉阳君”正是沙丘之乱后升任司寇的大臣李兑。虽然当初发兵击杀公子章、困死武灵王名义上是公子成和李兑两人所为,武灵王死后公子成甚至还当上了赵国的丞相。
但不少的历史文献却显示,沙丘之乱的主谋其实是李兑:
《韩非子·备内》:李兑傅赵王而饿主父《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李兑之用赵也,饿杀主父。《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
公子成拜相之后不久去世,赵国从此成了李兑的一言堂。派仇液入秦,以魏冉取代楼缓为相很可能就是李兑的主意。因为赵国政坛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亲齐与亲秦两派对立的政治势力。楼缓是赵国最有名的亲秦派政治家,李兑则是亲齐一派的首脑,颠覆楼缓的相位大概是赵国两派党同伐异的结果。
对李兑个人来说,楼缓下台意味着他的成功,但对赵国来说,魏冉上位绝对是它的噩梦。司马迁曾在《史记·穰侯列传》中这样评价魏冉:
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史记·穰侯列传》
给予魏冉这么高的评价,司马迁绝非虚誉。就在魏冉登上相位的两年后,秦军重整旗鼓,在洛阳南面的伊阙同韩、魏联军展开激战。韩都新郑,魏都大梁,全赖伊阙堵住秦国的东侵之路。
所以这一战事关生死,韩、魏两国都尽遣精锐,先后投入了24万大军参战,结果却被秦军尽数歼灭,连主帅公孙喜都做了秦国的阶下囚。伊阙一战,让东方六国从此记住了一个可怕的名字,他就是魏冉一手提拔的秦国名将——白起。
伊阙战后,秦国重振东进之势;而韩、魏两国则覆军杀将,狼狈不已。迫于无奈,魏昭王于公元前年通过赵相李兑的关系亲赴邯郸朝觐赵惠文王,并分别向惠文王和李兑各献两城以结盟好。
在李兑的主持下,赵国接受了这份贿赂,这意味着赵武灵王北上和戎的政策就此废除,赵国重新南下,充当起了诸侯合纵的联盟长。正是从李兑的这个决策开始,赵国逐渐失去了对秦斗争的主动权。
虽然赵武灵王留下的那支军队仍然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但军队只是执行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的工具,没有高瞻远瞩的头脑作主使,再强大的军队也不免沦于平庸。自从赵国重新加入合纵连横的复杂博弈,它与秦国在决策层面的差距便日益显现了出来。
伊阙之战,魏国本来就快被秦国打趴下了,赵国却“不识时务”地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给魏国撑腰,这让秦相魏冉出离愤怒。为了打击赵国,他派使者入齐,向齐愍王致送“东帝”的称号,与“西帝”秦昭王并尊。希望以此为条件建立齐、秦两国的军事联盟,连手灭赵。
这对赵国来说已是生死一线的关键时刻,但赵国方面却没能做采取任何针对性的措施来化解这场危机,倒是燕国间谍苏秦出于灭齐的目的极力破坏齐、秦联盟,救了赵国一命。
苏秦劝齐愍王说,眼下秦强而齐弱,一旦联兵灭赵,齐国唇亡齿寒。为今之计,不如主动放弃“东帝”的尊号,将代周自立的罪名加在“西帝”秦昭王的身上,由齐国牵头再组织一次山东诸侯的合纵伐秦。
这样不但可以削弱秦国这个竞争对手,而且联军西进,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函谷关上,齐国正好趁间吞灭宋国,壮大自己。这一进一出,秦强而齐弱的态势才有望彻底扭转。
这个建议深得齐愍王的赏识,但齐国要组织合纵伐秦,万一山东诸侯不予响应,又该如何呢?苏秦说:
“欲王之悬陶、平陵于薛公、奉阳君之上以勉之,终事然后予之,则王多资矣。”——《战国纵横家书》第十四章
苏秦说,合纵伐秦的局面能否实现,成败关键就在魏相孟尝君和赵相李兑两个人身上。只要齐国许诺事成之后将平陵、定陶两座城邑分别赠与孟尝君、李兑作封邑,他们一定会积极促成这件事情。
苏秦说的没错。此时的赵相李兑年事已高,相比于赵国的前途命运,他更关心的是怎么才能为自己捞到一块油水丰厚的采邑。
要知道,宋国定陶可是当时天下最繁华的商业城市,光每年的赋税收入就是一笔让所有政客看了都会眼红的巨额财源。不但李兑和齐愍王对定陶垂涎三尺,魏昭王乃至秦相魏冉也都在打定陶的主意。
现在齐愍王竟然主动承诺,只要李兑促成联军伐秦,就把定陶奉送与他,李兑又怎能拒绝这份厚贿呢?当时就有谋士对齐愍王说:
“奉阳君(李兑)甚贪之,唯得大封,齐无大异。”——《战国策·赵策四》
如果说定陶是一块香饵,那么李兑就是被它钓住的一条大鱼。得到了齐愍王的承诺之后,李兑的确极力促成了联军伐秦。但齐、魏、赵三国在伐秦西征的途中个个心不在焉,他们都生怕自己在伐秦前线卖了傻力气,而把吞宋自肥的机会漏给了战友。
也因此,我们在《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中能看到不少齐、赵、魏三国暗地里与秦国单独媾和的记载,联军伐秦也由此不了了之。伐秦失利的次年,齐愍王举兵消灭了宋国,但他并没有按照之前的约定将定陶送与李兑。吃独食对齐愍王和李兑来说一件两败俱伤之事。
《赵国史稿》分析道:
赵惠文王十三年,齐因得到了李兑与秦的支持,出兵灭宋,并乘胜割取楚之淮北地,西侵三晋,欲并周室,称天子。齐国的行动使各国感到恐惧,也使赵国内以李兑为首的亲齐派势力遭受沉重的打击,齐赵关系开始恶化。同年,赵以韩徐为为将,率军进攻齐国。由于列国对齐国行动的怨恨,曾经阻止列国伐齐的李兑,其威信与权力也受到严重冲击,此后不久,年事已高的李兑在内外交困中死去,赵国历史上的李兑专权时代就此结束。——《赵国史稿》
齐愍王犯了众怒,李兑为首的亲齐派政治家在赵国失势,这是秦国最愿意看到的。
齐国吞宋的次年(公元前年),秦昭王邀请刚刚亲政的赵惠文王到中阳会晤,商议伐齐之事。为了宣示伐齐的坚决态度,秦昭王甚至派遣蒙鹜统军,越过韩、魏,长驱攻打齐国的河东地区,并一举夺取了九座城池。
紧接着到了次年,秦国便推赵国为攻齐盟主,并由它出面联络燕国加盟。为了表示联盟诚意,秦国还分别向燕、赵两国质子作为担保。
联军组成后,燕将乐毅被任命为联军的最高指挥官,佩燕、赵两国相印,举兵攻齐,短短5年之内,连下齐城70余座,从此强齐残破,再也无力与秦争衡,那座先前被齐愍王吞并的定陶城呢?此时已经变成秦相魏冉的封邑了。
这一场以定陶为注码的博弈随着齐国的惨败终于落下帷幕。虽然齐国最后是输了个干干净净,但赵国在国际外交中的拙劣表现也为它日后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这个空负强国之名的国家,先是受了齐愍王的欺骗,沦为齐国吞宋的帮凶,继而又被秦昭王所利用,做了秦国破齐的刽子手。
至始至终,赵国都没能展现出一个强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与领导力,相比于从前赵武灵王吞灭中山之时,在齐、秦两强间左右逢源、就中取利的灵活手腕,如今的赵国外交确实退步太多了。现在强齐已残,赵国孤立。秦军的下一支箭就要射到赵国的眉心上了。
参考文献: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沈长运《赵国史稿》
杨宽《战国史》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THEEND—
文字
晋公子
排版
奶油小肚肚
图片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