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杨雪
虎年来临,表情包、门窗贴纸、毛绒玩具、手机壳、地垫……各种可爱的“小脑斧”都来拜年了。特别是在短视频平台,常常能刷到动物园的虎崽,超级萌。
图片来源:宁波野生动物园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萌虎”取代了“猛虎”,大老虎变成了“小脑斧”。
要知道,中国人的虎,乃百兽之王,雄健勇猛,不怒自威。
从千百年来对“虎”的着笔和文化表达,可以窥见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自我意识。
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脍炙人口的名场面。话说武松回家看望哥哥,路过景阳冈,在酒馆喝了些酒。店家提醒附近有大虫伤人,武松以为酒馆忽悠人回去住店,不以为意;往前走又见官方告示,但又顾虑折返遭店家笑话,就硬着头皮继续上路。待到酒力发作,武松找了块大青石准备睡觉,突然一只斑斓猛虎朝他扑来。武松一个闪身到老虎背后,闪躲几个回合后,武松举起梢棒朝虎头猛打下去,谁知打在了树上。老虎咆哮着扑来,武松扔掉半截梢棒,顺势骑上虎背,一手揪住虎头上的皮,一手开打,徒手把老虎打得七孔流血,趴在地上动弹不得。武松怕老虎装死,又捡起半截梢棒一顿打,确定老虎没气了才收手。武松也因打虎而威名大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下面来看看作者施耐庵对老虎的描写。
“只见发起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那大虫又饿,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我们看到,武松打的这条“吊睛白额大虫”,长得很精神,走路带风,脾气超级大,身手较笨拙,看起来也不是太聪明。毕竟,老虎是用来衬托打虎英雄的。
画虎
虎是中国画卷上的“常客”,古往今来,画虎者众。其中,张善孖是非常特别且有代表性的一位。张善孖,现代名画家,是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孖擅长山水、花卉、走兽,尤精画虎,而且爱虎,自号“虎痴”,人称“虎公”。兄弟二人原本住在上海,“一·二八”事变后移居苏州,得以安心作画。那时正好有同乡友人得到幼虎一只,知道张善孖对虎情有独钟,就送给了他。张善孖如获至宝,给虎崽取名“虎儿”。他养虎写生,让虎在他的画中展现了各种形态和神韵。
张善孖画作。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苛政猛于虎
《苛政猛于虎》一文,出自《礼记·檀弓下》。孔子和弟子们路过泰山脚下,见有一个妇人在墓前悲伤地哭。孔子让子路去询问原由,妇人告知,自己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答,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对弟子们说,记住啊,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这就是著名的“苛政猛于虎也”的故事背景。老虎在这里,是吃人、凶猛、残暴的象征。
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魏策二》。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葱陪同太子前往赵国做人质。临行前庞葱问魏王,如今有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信。庞葱又问,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会有些怀疑。庞葱又问,如果又出现了第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就相信了。庞葱说,街市上根本不会出现老虎,但经过三个人的传播,街市上好像就真的有了老虎。而今赵国都城邯郸和魏国都城大梁的距离,要比王宫离街市的距离远很多,对我有非议的人又不止三个,还望大王可以明察秋毫。魏王表示明白。谁知谗言如期而至,而魏王也没能抵挡过去,没有再召见过庞葱。
三人成虎,比喻传谣言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故事中的老虎为中性,引申义带有贬义色彩。
虎符
古人咏虎,往往还反映了对老虎的敬畏心,并以虎展示威望。古代皇帝用来调兵遣将的虎符就是很好的例子。用青铜或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左半交给将帅,右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阳凌虎符。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