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盘庚迁殷问题的一点想法魔芋教育

商朝建立之初,最早定都于亳(河南商丘),从成汤建国至帝辛(纣王)覆灭,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历经六百余年。前三百年中,商曾五次迁都。

东汉张衡《西京赋》云:“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前八”,即商朝建立之前,商族曾八次迁徙;而“后五”,指到汤建立商朝后,又历经五次迁都。

关于这五次迁都,按照古书《竹书纪年》中记载,为: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其中,最后一次“盘庚迁殷”,奠定了商王朝最后两百年的繁荣。

盘庚,甲骨文为“般庚”,名旬,祖丁之子,阳甲之弟,是商汤第九代孙、商朝的第二十个王。

按照《夏商周年表修正》,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至公元前年,共二十八年,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当盘庚决定迁都时,随即遭到大部分贵族的反对。无论王室还贵族,都十分担心迁都后,会不会削弱自己享受的特权?

加上他们早就适应了繁华热闹之地,哪里愿意搬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北蒙从头再来?

为阻止盘庚,一些贵族煽动民众起来反对,一时间盘庚逐渐被反对的声音包围。

即使这样,盘庚还是坚定迁都。为动员迁都,他将奴隶主贵族召集在一起,做一次重要的训话,向大家表明迁都的各种好处,还引用“古我先王”、“恪谨天命”例子,突出天命不可违抗,迁都是合乎天命的,不满情绪逐渐被平息下去。

奴隶社会的民众对神权很迷信,盘庚的天命说法的确争取到很多人心。在讲话中,他斥责百官们玩忽职守,不能让民众真正理解迁都的长远意义,以至人人自危,无端生事。

接着,他还训斥王室贵族们贪图享乐、不思迁徙的行为,并表示,假如不服从迁都令,就会杀一儆百。

最后,盘庚用缓和的语气,征引古代君臣相互信任,和衷共济,而国强民富的例子,希望大臣们能站在他这一边,一起解决目前的难关。

这番讲话,体现出盘庚是一个有远见卓识、有气魄的古代政治家的风范。

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盘庚迁殷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

实际上,历朝历代迁都,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经济。把都城修建在经济发达、物产富饶之地,统治集团的物资供应就得到有力保障。

仲丁以后,商王室多次迁都。如河甲迁于相(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河南温县东)等。据说在盘庚以前,先后迁了五次。如此频繁迁都的原因,由于史料缺乏,无法确切地说明。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确定盘庚迁殷以前商朝的都城在山东的曲阜,而殷,即今天的河南安阳。据《战国策·魏策》载,殷“左孟门而右漳涤,前带河,后被山。”困《魏都赋》又说,殷墟“南瞻淇澳,北临漳涤。”

可见,当时的黄河离殷墟只有五十华里,而北面的漳水、淦水离殷地也不超过四、五十华里。

殷地,西依太行山,东有黄河,南有渲水、滴水,北有漳水、淡水环绕。

在远古时期,这里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既可以大力发展经济,又可以很好地维护国家安全,保护民众利益,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殷墟遗址,东西长约六公里,南北宽约五公里,洹河从其中间由西北向东南流过。宗庙宫殿区,位于沮河南岸小屯村附近,王陵区在恒河北岸侯家庄、武官村北的西北岗。在洹河两岸分布着许多商代晚的居民点、手工业作坊和大片墓地,曾经出土甲骨文约十五六万片以及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石器、骨器等。

可见,当时这里还是非常繁华的。

其次是地理。在险要之地建都,有利于维护王朝的安全;在交通发达之地建都,有利于政令畅通,以及财富聚集。

《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迁殷的理由是:“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即因为洪水侵害百姓流离失所,盘庚出于百姓安居的考虑才迁都,也侧面反映出盘庚迁都的原因是洪灾。

迁都前的商都--曲阜,位于黄河下游东南岸,经常遭黄河水患。

据《尚书·盘庚》又载,迁殷前,盘庚耐心劝解民众:“古我前后,阁不惟民之承保,后青感鲜,以不浮于天时。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枚作,视民利用迁。”大意是古代我们的先王都是保护民众的,很少有逆天而动的。当我朝遭到大灾大难时,先王心中不安。我体会先王神意,想按照先王的办法,根据民众的利益而迁都。

这其中“大灾大难”,应指黄河泛滥给社会、国家和百姓所带来的灾难。

盘庚还说:“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今其有今阁后,汝何生在上。”大意是如果大家不从长计议以摆脱灾难,那你们只能自作自受。如不迁徙,那就只有今日没有明天了,你们将无法生存下去了。

可见,盘庚迁殷主要的躲避自然灾害。

最后是政治。要知道,一个强盛的王朝,一般把都城建在拓疆开土的前线附近,或外部威胁来源之地,利于及时有效地处理政务军务。

而衰败的王朝,一般将都城建在远离威胁的后方,这才得以苟延残喘。还有些统治者为摆脱旧势力牵制,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也曾迁都过。

实际上,盘庚迁都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由仲丁至阳甲,前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史称“九世之乱”。   到盘庚继立时,政治上的混乱现象仍十分严重,阶级斗争也日趋白日化。为挽救政治危机,盘庚决定再一次迁都,他选择“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背山”的殷地,作为新都。

盘庚于乱世中即位,能洞察到国家混乱的根源,也体验过百姓的疾苦,,商朝离灭亡就不远了。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摆脱政治困境,挽救商王朝的衰亡,盘庚决定放弃已经很繁华的都城,选择一个可以长远发展之地重振朝纲。

他派人四处考察,到北蒙(今河南安阳)时,尽管人烟稀少未经开发,但那里水土丰美,山有野兽,水有鱼虾,自然条件比地势低洼的奄更适合做都城,而且迁都到此,还可以抑制贵族的奢侈,缓和阶级矛盾,减轻自然灾害。

于是,盘庚决定迁都到北蒙。后来北蒙改名为殷,因此也称“盘庚迁殷”。

迁都后,到了新地方,民众有些不适应,贵族趁机起哄,企图向盘庚施压。盘庚强硬地制止了这种做法《史记·殷本纪》记载,都城迁到殷之后,盘庚“行汤之政”,恢复了“百姓由宁”、“诸侯来朝”的盛况,彻底扭转了“九世之乱”造成的混乱,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富足繁荣,衰落的商朝得以复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