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因为一点私欲就可以毁掉好的状态,造成不好的结果;一个国家因为一点私欲就可以毁掉一场战争,造成无数人的死亡。一个人再精明却也不知怎么就糊里糊涂的做了傻事,一个国家再强大却也难以理解怎么就糊里糊涂的走进了死胡同。话说鲁宣公十二年的这场晋楚之战便像是开了这样一个闹腾的水陆道场一般,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最后不论是智者还是愚者,总归都是各回各家、各过各的生活。
看着台上的帝王将相指挥方遒、意气风发,却难抵台下吃瓜群众的一个香蕉皮!几个小人物的糊涂之举却成为了今天的启发点--“糊涂”。
借酒消愁愁更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一场“热闹”的水陆道场总是起源于不经意的小心思。“楚攻郑、晋救郑、晋楚之战的根源,是郑国的石制把楚国军队引进来的,企图分割郑国,并且立公子鱼臣为国君。结果郑国人杀死了两人。”,“楚国攻克郑国,郑伯肉袒牵羊迎着楚军,只讲唯命是听。而楚庄王讲郑伯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还是有希望的。”,前后两事核心在一个,即“善(状态),不来源于物,而是来源于心”。怀璧其罪,一个人假借外物、外力来改变内心、得到利益,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造成身心的疲乏,这就是“不要依仗动乱”的真正含义(也可以理解为三心二意却妄想获得成功,可能么?)。
必做之事不可回避,大国小心思害死自己
面对着郑国这个“菜市场”,一方是“家长制”的楚军,一方是“分家制”的晋军,各自拿着磬儿、钹儿、铙儿憋足了劲准备哟吼。“晋军大帐,先是中军主帅荀林父讲出兵劳力无利,不如之后再攻郑;后是士会讲楚军德、刑、政、事、典、礼皆占优势,不可攻;再是先縠讲晋国称霸诸侯靠于军队勇敢、臣下得力,然后直接就率不下渡河而去;再是荀首讲军令不统一而有统帅而不服从,恐败;最后韩厥讲一人担责不如众人分责,晋军渡河”,“楚军大帐,楚庄王见晋军渡河所以想回国,令尹孙叔敖讲多次战争,恐败;宠臣伍参讲晋军可胜,孙叔无谋;令尹回车向南,倒转旌旗,欲归;宠臣伍参讲晋军新人带军、有令不行、刚愎不仁、统帅专权、分权不一,必败;楚庄王下令待战”,双方的决策过程核心就是“心思”,虽然到达战场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过程却更能体现出来优劣之分。晋军各人讲大道理无用,最后以“一人担责不如众人分责”的小心思去驱动战争;楚军各人讲小心思无用,最后以“晋军必败,国君自断”的大心思去驱动战争。身为大国犹如一人,人皆有必做之事,如衣食住行游购娱,哪一件事情也不可能回避,同时也不能使用小心思!回避的结果是“毫无准备上阵”,小心思的结果是“成为别人的工具”。
各做各的事,真是糊涂里面装糊涂、意外之中话意外
大有大心思,小有小心思;统帅有统帅的想法,臣下有臣下的烦恼;最终的结果是糊里糊涂传信息、糊里糊涂开打、糊里糊涂结束。“第一回合,郑国人既降楚,又让晋军攻楚,而楚庄王派使求和,讲晋楚目的相同,各回各家吧,结果失败;第二回合,楚军许伯、乐伯、摄叔单车挑战,以麋鹿阻止晋追兵得免,而晋军魏锜(求公族大夫不得)、赵旃(求做卿不得)求单车挑战不允,便都出使到楚军请战,结果是前者以麋鹿阻止楚追兵得免,后者被楚庄王追的丢盔卸甲得免;第三回合,楚庄王追赵旃,晋军迎赵旃,孙叔敖发令楚军进攻,荀林父发令晋中军退,楚工尹齐率右方阵追逐晋下军,楚潘党随唐惠侯为左方阵迎战晋上军;第四回合,晋中军斩指夺船过河撤退,晋上军预做准备而有序而退,晋下军荀首杀连尹襄老、囚公子穀臣而回,楚军未追。”,整个战争的过程核心就是“意外”。郑国降楚而又联晋攻楚,意外;双方有求和意而臣下小动作不断,意外;楚庄王追赵旃变成双方大战,意外;楚军进攻而晋荀林父发令撤退自乱阵脚,意外;晋上军退而不败,晋下军杀连尹襄老、囚公子穀臣,意外。这可真是,主帅意外、臣下意外、士兵意外,大家都是很意外!“因偶然而开始,因小事而前进,因取舍而爆发”,这不正是一人、一家、一国的写照么?
做个善于失败、善于放弃的人,身败为一、心败为二
“楚胜,庄王讲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敬使子孙无忘其章。后萧人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庄王讲不要杀即退。”,“晋败,桓子请罪求死,晋侯欲许之。士贞子谏曰:城濮之战,晋军胜而晋文公还是忧虑,因为楚国人才还在,等到楚国杀了子玉之后,晋文公才开心起来,因为军争之败是常事,人才被杀是又一次的胜利。现在晋国已经在战争中失败,如果还要杀人才,是再次加重楚国的胜利,所以桓子被复位。”,观晋、楚两国战争之后的核心就是“善于胜,善于败”。该做之事必做,谓之武;当止之事必止,亦谓之武;这才是善于胜利,善于失败的智者应当有的智慧。身体的胜利与失败只是其一,心灵的胜利与失败又是其二;人取得物质的胜利时,要学会心灵的胜利;人品尝物质的失败时,亦要防止心灵的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