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书《资治通鉴》当中有写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研究、实践,证明了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个团体来说,这句话基本上都适用。
这句话是唐太宗和魏征的谈话,众所周知,都认为唐太宗在我国历史上是非常有作为、有水平的皇帝之一,魏征也是数一数二的谏臣。
但是,这样一句话,也写出了古代帝王,希望身边能够都是能言善谏之人,也有“广开言路”的优点。
在我们学过的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当中,就写道了这样的道理。到了后来的康熙皇帝也是一位广开言路的明君,才能够将一副烂牌打得漂亮。
即便是在我们口中非常残暴的秦始皇,也能够接受李斯的“不要驱逐那些能言上谏的人”。古代对于先贤广开言路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意义非常了。
因为海纳百川的皇帝抑制被大家作为美谈和中国的优秀代表,唐太宗李世民、康熙皇帝、雍正等等,但是,有一个朝代,从始至终是广开言路,那就是宋朝。
为何宋朝一直能够广开言路呢?所有皇帝不一定都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到底是什么制度让他们广开言路的。
一、宋朝的态度
1、赵匡胤建国后“杯酒释兵权”收归军权
众所周知,宋朝建立的背景十分混乱,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战乱不断,长达半个世纪的混战,让所有的人都以武力为最高统治本领。宋太祖赵匡胤发起陈桥兵变夺得政权。
因此,他深深体会到了武将带来的危害。因此,他明白,军权在他人之手就是最大的威胁,于是,建国之后,就靠着几杯酒将所有的军事大权收归到中央,由自己亲自领导。削弱了各个地方的节度使权力。
解除了武将权力之后,宋朝的中央集权化基本上已经形成,可以说,在集权之后,地方已经没有可以辅佐治理国家的团体和力量了。于是,宋太祖开始发展文治,也就是广开言路,政策也有了现实需求。
同时,武将集团长期被抑制,地方的治理也需要很多的文官补充上去,因此,文官集团开始形成,宋朝也开始了“重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2、尊重“祖法”
宋朝时期,“祖宗法制”推崇的是高于任何朝代的。在古代时期,对于“祖宗”的法制都有一部分是非常遵守的,在我们观看的电视剧当中。
经长会提到先帝,也就是之前的皇帝留下来的规矩,都是一直需要遵守的。宋朝时期,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制度也是非常的遵守。
3、言论宽松的制度
我们都知道,宋朝时期,有了很多的非常著名的文臣,他们直言纳谏,敢做敢为,这与松草的祖宗制法是分不开的。赵匡胤当年下发了死命令“不可斩杀文臣和直言纳谏者”,贯穿了整个北宋时段。
到了南宋建立之后,这个规矩才被打破。于是,宋朝时期,言论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宽松,大臣也可以直言纳谏。
宋朝几乎没有被判处死刑的人,就连苏轼当年“乌台诗案”之后也只是被贬谪。不杀上述言论文人成为了宋朝时期的传统。
4、推崇“无为而治”
“道理最大”是来源于宋太祖与手下大臣的一个对话,因此,赵匡胤之后,都是认为“道理最大”。这也是宋朝时期,皇帝广开言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样,都是具有客观事实的。宋徽宗时期,自己称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因为他对道教非常的推崇。
其实,早在宋太宗时期,就已经接受了道家的说法——无为而治。宋太宗在所有皇帝当中算的上是比较强势的。
能够带领部队拿下北汉,又接二连三的发起北伐战争,可以说,这样的皇帝怎么样都不会信奉“无为而治”,然而,宋太宗接受了。
二、文人的士气
1、“为天下开太平”精神永垂不朽
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之后几乎所有当官人的准则,真实体现了宋朝时期,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也写出了文人不为利益,只为家国的境界。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样,宋朝的文人一直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国家发展和人民安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干一行,专一行
宋朝理学大师朱熹说,虽然皇帝可以任命自己的臣子职位和权力,但是皇帝不能干涉臣子的所作所为,因为,每个人都有相关的专业性。
不能够让外行来指导内行怎么做事。可见,宋朝文人身上的勇气,对于当时言论宽松的政策来看,坚持各自信念,这在其他朝代非常难得。
宋朝时期,自建国以来就表明了对文臣的重视,广开言路也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宋朝中后期的皇帝对于祖上的制度也是言听计从。
避免了因为皇帝自己的喜好导致文人不敢纳谏,包括宋徽宗时,推崇的“无为而治”,“道理最大”,这也是推动了文人们谏言毫无禁忌,营造出了宋朝时期广开言路的风气。
参考文献:《宋:现代的拂晓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