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各种关于山东大汉的帖子,往往都会说到山东人自古就人高马大,自古山东出响马等等。在此想谈一点儿自己的浅见,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斧正。
我不否认现代山东人身材高大,性格豪爽,但个人认为,古代的山东其实和现今的山东省并不是一个概念,历史上出现的“山东大汉”或者“山东响马”也不单指现代的山东省人,现代的山东省只能算是古代“山东”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都知道,按照标准解释,现代山东省地名的来历是因为该地区在太行山以东而得名,但是,这个说法其实并不严禁,要论太行山以东,首当其冲的其实是河北省,翻开地图大家都可以发现,河北省的几乎整个西部都紧邻太行山,其实河北才是最有资格称在太行上以东的。
在明朝之前,“山东”这个地名并不特指如今的山东省地域,他涵盖的范围虽然在不同时期有差异,但基本上都远远大于如今的山东省。在古代历史上,“山东”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不迟于战国,《战国策》中秦相范睢有如下一句话“臣在山东时”可以佐证,贾谊的《过秦论》中也有“秦朝兼并诸侯,崤山以东有三十多个郡”等关于“山东”的地名称谓。史书中这一时期的山东,公认的是指的是崤山以东的整个华北地区。
到了战国末期,在秦国的视野中,山东六国是指秦国之外、崤山之东的其余6个大国,即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燕国这六个诸侯国。他们都分布在崤山之东,独秦国则处在崤山之西。这个山东涵盖的范围可就更大了,北至如今的河北北部,南至当时楚国所辖的的长江流域。
至西汉初年,以关中地区为本位的汉高祖刘邦,将天下视为山东和山西两大部分。其中,山西自然是指地处崤山之西的关中及其附属地区。与之相对应的山东地区依然是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地区。基本上就是现在的淮河以北至华北北部的燕山脚下。淮河以南地区则有专属的“淮南”地名。到了南北朝的北魏时期,因为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我们知道,大同市在太行山的西边,所以,自南北朝开始,“山东”地区的所指逐渐变成了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历史继续前进,到了隋唐时期,也就是“山东响马”开始闻名的这一阶段,“山东”地区的特指基本上延续了南北朝时期的称谓,隋唐统治者坐镇关中,依然以关中为本位,以“山东”之名泛指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区域。这一时期的“山东”,显然同样不能和现在的山东省划等号,因为前者的范围显著地大于后者,比如现在的河南省大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和河北省、山东等省,都在隋唐时期的“山东”范围内。
最后,一直到了明朝时期,始在今山东省的地域内设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所辖范围,大体上和如今的山东省差不多。清承明制,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的行政区范围没有做太大的调整,只是正式以行省的称谓代指了明朝的布政使司,至此“山东省”才正式成为该省的专名。
由上可知,“山东”这个地名是很晚才专属于山东省的,在中国古代史上,“山东”绝大部分时候指的是太行山和“两山一关”之东。这里的“两山”是指崤山、华山;“一关”是指函谷关。正是因为有“两山一关”加上太行山的存在,才产生了古代“山东”的概念,其涵盖区域主要是现在的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以及安徽和江苏的北部,少数时候还包括山西省,总体上涵盖了现在的整个华北地区,跟如今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
山东大汉的出处在隋唐之前,当时的关中平原地区经过秦汉至隋唐的高度开发,人口非常稠密,导致粮食不足,出现了统治集团需要的所谓“就食山东”。而古山东区域因为平原辽阔,且相比号称天府之国的关中平原,古山东区域的开发强度要低得多,人口密度更远低于关中平原,人均占有资源较多,所以古山东区域人们的营养条件较好,体型也相对比较高大,始有“山东人长大”“山东响马”骁勇之说。
假如现在的山东省名字叫做齐鲁省或者随便其他什么名字,现代对“山东大汉”这个词的解释就会完全不一样。极有可能会解释成:古代对“两山一关”以东或者华北地区男子体型魁梧高大的一种褒称,而不是成为如今山东省人的专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