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赵国崇,所出名将无数,为何更换廉颇选择纸上谈兵的赵括?从熟知兵法理论、秦国离间计角度,李牧不擅长大型对抗性战役,赵括过于自信,赵王轻信赵括
战国风云,七雄并立,战争四起,各诸侯国为开疆拓土,争夺生存空间,都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其中有四大兵种最为著名,分别是秦锐士、魏武卒、齐技士和赵国的胡服骑射;纵观战国时代,最崇武力的国家莫过于秦国和赵国了。
赵国是一个非常崇尚力的诸侯国,也正因如此,它在军事方面的发展比之秦国也是不弱多少的;到了战国后期,它是整个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也是秦国东进道路上最大的屏障,甚至比南方地大物博的楚国还要棘手。
这样的赵国诞生了很多的名将,包括赵奢、廉颇、李牧等等,赵奢是战国中后期第一个打败秦军的人,喊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一直流传到今天;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赵国抵御外来入侵或开疆拓土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贡献。
赵国猛将如云,赵王偏偏启用赵括
李牧同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非常善于与匈奴人进行草原战争,可以说阻止了匈奴人南下,保障了中原地区的安稳发展,不仅对于赵国来讲,对于整个华夏文明都是大有好处的;但让人们很不理解的是,长平之战当中,赵王因为疑心廉颇与秦国有私便动了更换将领的念头,可是他在更换将领的过程中,并没有选择李牧等著名的将领,反而是动用了丝毫没有战斗经验的赵括,这又是为什么呢?
本篇文章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赵国为何启用毫无战争经验的赵括,看一看赵王选择赵括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因素推动?
赵括嬴在起跑线上,沾了父亲赵奢的光
首先第一点,赵括是沾了他父亲的光的;我们上面所提到的马服君赵奢是赵括的父亲,赵奢血战强敌而开败秦首战,在赵国的军队当中是比较有声望的,甚至于他的威信比之廉颇也是丝毫不弱的,对于这样一个能征善战的人赵王也非常的信得过,而赵括作为赵奢的儿子,自然是赢在起跑线上的;毕竟在整个战国那样的年代里,人们对于家族的观念还是比较重的,一个崇的家族的子孙后代。
在这一方面也会被人高看许多;这个时代有诸多例如虎父无犬子的例子,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王翦的儿子王贲与他父亲一样是能征善战的名将,更是独领灭魏之战,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再比如楚国的项氏一族,从祖辈项燕到父辈项梁,再到项羽,项氏一族对于军事方面的领悟都是非常通透而独到的。
所以说,赵括作为赵奢的儿子,自然比其他人更容易得到赵王的信任,也更容易以年轻的身份而位居高位,这一点本就是无可厚非的,更何况他的父亲还不是一般的名将;赵括能够以非常年轻且没有任何斗争经验的身份代替廉颇,成为赵国军队的统领,与他的出身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的。
赵国实力不如秦国,面对战神白起,赵括胜算很低
第二点,赵括这个人也并非是一无是处的;我们通常用纸上谈兵这四个字去形容赵括,仿佛在人们的印象当中,赵括这个人并不适合领兵作战,他的军事才能也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事实并非如此,当时赵括面对的人是一生未尝败绩的武安君白起。
在很多历史史料当中都对白起的评价极高,甚至《战国策》当中说他不战而能知战争的胜败,更是算无遗策料敌如神,对战这样一个人,赵括的胜算本就不高;而且赵国的军事实力本身与秦国就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在那场战争当中,赵括是胜利还是失败其实都不算是跳脱意料之外的事情。
长平之战,赵括也让秦国损失巨大秦国在长平之战当中也并不好受,也并非是轻松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从后来白起对邯郸之战的建议当中来看,秦国在那场斗争当中是死伤过半的,并且耗费了国内巨大的财力物力,导致国库的空虚,所以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可以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赵括能与白起打到这个地步也算是不错的。
事实上,换成任何一个将领去对战白起,都有可能落得失败的下场,本来胜败就是兵家常事,我们并不能通过最终的失败而就完全否定一个人的军事才能;也有人说赵括不知敌军的真实动态,就擅自带兵出征本身就是他的一个缺陷。
白起诱敌深入战术,使很多将领上当,并非赵括一人事实确实如此,但诱导敌军离开主战阵地,然后通过防御工事为辅助手段全歼敌军的方式是白起打仗的特点,也就是说,被白起所诱导的军事将领不计其数,不单纯只是赵括一人而已,所以说,这并不是赵括才会单独犯的致命错误。我们从战争方式以及最终秦赵两个国家的境况来看,并不能说赵括就是一无是处的。
赵王轻信赵括,赵括大意轻敌
赵括熟知兵法理论,李牧不适合对抗性战役第三点,是因为赵括对于兵法的了解,非常具有迷惑性;据说赵括在从未领兵作战的时候,就能够在辩论兵法上面,让自己的父亲赵奢哑口无言,也就是说,单纯说对兵法的理解上,就连他的父亲赵奢也比不上他,而那个时候赵括并没有真正的领兵作战,赵王并不能够知晓他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所以极其容易被他熟知兵法的表象所迷惑。
赵王认为赵括能够担当大任,能够带领军队获得胜利;事实上,赵括对于兵法的了解确实是非常的熟悉的,在诸多场有关兵法的辩论当中都能够取得胜利,但赵括却缺少将兵法运用到实际战场上的能力,可谓是理论和实践有所脱离;但是这一点却不被大多数人所知,因此赵王选择任用赵括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
李牧擅长打伏击战,不适合大型攻坚战当时赵国另一位名将李牧,并不擅长打这种长期的对抗性战役;李牧的特长是打伏击战,也就是对战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战争;李牧打伏击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擅长设置陷阱,他能够在平野草原上藏匿数十万的军队,以此来迷惑自己的对手,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
李牧的作战方式,对于与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作战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在那个时候,李牧的对手基本上都是处在赵国边境上的游牧民族,很少南下参与对抗中原各大诸侯国的战争,所以在赵王信不过廉颇,而李牧又不擅长对抗中原诸侯国的时候,赵王必须选择其他的将领进行带队,而这时熟知兵法又身为马服君赵奢儿子的赵括,自然也就成为了候选人。
赵括过于自信的表现,被赵王重用赵括自大的保证给了赵王任用他的理由;当时的赵括认为整个天下只有一个人能够打败他,那就是武安君白起,而当时秦国的领兵将领并不是白起而是王龁,赵括自认为对战王龁当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并没有将他放在眼里,所以,赵括的自信给了赵王很大的保证。
而赵王本身就对熟知兵法的赵括另眼相看,同时,他父亲所立下的功劳,也让赵括认为虎父无犬子,在任用赵括的时候,赵王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而赵括也确实利用他对于兵法的熟知给赵王讲解了他关于战争的考量,因此,赵王才会让赵括去代替廉颇。
秦军将领王龁并没有过人之处,让赵括轻敌因为当时秦军的领将王龁并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也就没有引起赵国上下的足够重视。虽然长平之战最终的胜利是由武安君白起获得的,但在一开始的时候,白起却并没有参与到斗争当中,带领秦军进行作战的是白起的副将王龁。
而后来白起领命统兵秦国对于这件事情也是秘而不宣的,并且白起也亲自下令说,如果有人泄露了这件事将军法处置,所以赵国并不知道白起已经临危受命了,依旧以为秦军的将领是王龁,所以并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
同时,廉颇能够固守防御壁垒三年,秦军对此丝毫没有办法,同时也低估了秦军的作战实力,认为秦国军队不过如此,所以也就没有对没有任何斗争经验的赵括多做一些考量,便让其上阵了;这其实也是白起在受命之时,要求部下对换将一事进行保密的原因,为的也就是不引起赵国的过分重视,从而更有利于战争区的胜利。
受流言影响,赵国中秦国离间计,疏远廉颇
第四个原因则是,赵王受当时流言的影响,赵王深信赵括能够赢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当时廉颇带领的赵军已经与王龁带领的秦军对峙了三年之久,三年的时间让长途跋涉的秦国军队不堪重负,耗费了大量的粮草和金钱,导致秦国的国库出现了空虚的情况,所以秦国不得不采取另类的手段以赢得战争的胜利,从而终止对于国家资源的消耗。
而战胜赵国的第一步,就是要破除廉颇所建立的防御壁垒,突破赵国军队的防线,所以秦国便在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实际上是与秦军有着秘密协定的,他本身已经倒向了秦国的阵营,所以才会固城不出;在那个时候,赵国的军事实力还是比较强盛的,他有着与秦国一战的实力,而且长平之战又是发生在他的家门口,他的军队支援以及粮草物资的保障都比秦军要方便很多。
笔者认为,赵国与秦国长平之战中,胜负的概率是五五分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廉颇却选择修建防御工事三年不出,同样也是消耗了赵国巨大的财力和物力,本身赵国的发展循环就不如秦国良好,这样的战争消耗更是让赵国人民苦不堪言。
更何况赵国在那个时候并非没有一战之力,能战不战却选择防守,这样崇尚武力的赵国人心中不满,流言的盛行也就有了基础条件;而在秦军的留言中,不仅是说廉颇与秦国有着约定,更是流传着只有赵括领兵才能够打赢秦军的谎言,所以赵王才会越过李牧,直接将目光投向赵括,这才有了后续的事件发生。
讨论
笔者认为,赵王的这个错误本身是可以避免的,在马服君赵奢生前就对自己的妻子说过,儿子赵括并不适合领兵作战,他虽然对战法非常的熟悉,却缺少将其运用到实际战场上的能力,如果一旦由赵括领兵,那么军队必定以兵败而告终,并且告知自己的妻子,如果之后赵王执意启用赵括的话,请她一定要阻止赵王的决定。
赵括母亲劝谏赵王,不要让赵括领军后来,当赵王听信流言想让赵括去代替廉颇的位置,赵括的母亲也按照自己丈夫生前所述进宫劝谏,除了将赵奢的话原封不动的讲述给赵王之外,还对赵王说赵括并不适合做一个军队的统帅。
赵括的母亲讲到,在赵奢统兵的时候无论受到什么样的封赏,都会与部下的将士们分享,而且多半时间是待在军队当中与士兵们进行沟通的,可是赵括在受到封赏之后却是洋洋得意,并且将这些都纳入了自己的私库,平时也都是待在家里,很少与士兵们进行沟通交流。
所以,赵括其实并不真正的了解军队,如果真的由他来带领军队作战的话,可能不利于战争的胜利;可是赵王对赵括母亲的这一番叙述并没有放在心上,并且还对其讲述了他对赵括的期望。
赵括战死沙场后,并未连累家族赵括母亲一看自己的劝谏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就像赵王建议说,如果有一天赵括打了败仗回来,希望他的失败不要连累到整个家族,当时赵王也是笑着应允了她的这个请求;而在赵括身死之后,他的族人也并没有受到牵连;由此来看,当时秦军所散布的流言是有非常大的漏洞的,只不过赵王身居内宫并不了解这些事情罢了;如果他能够更好的去体察民情的话,想必这件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后来,赵括带领着部分兵力脱离了主力军的战地,却被武安君白起截断了运粮的通道,危困几十天之后,赵括弹尽粮绝又没有办法突围,最终战死沙场,随之而来的也是长平之战的重大失败,赵国40万降卒一夜之间全部被坑杀,曾经鼎盛的军事实力也在一瞬间消失了大半。
自此之后,赵国的发展跌入了低谷,山东六国的整体抗秦实力大幅度下降,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原地区各大诸侯国实力均衡发展的阶段结束,秦国一家独大的时代正式到来,可以说,秦国统一山东六国的脚步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综述
笔者认为,赵王之所以启用赵括是有着很多的因素在背后共同推动的,赵括自己的出身、他对于兵法的了解、秦国散布的流言,这些都是导致赵括在没有任何战斗经验,就担任统兵大将的原因,当然也是长平之战会失败的一个因素。
不过,赵括虽然军事才能并不是异常的出众,相比于他的父亲赵奢和赵国的两个名将李牧、廉颇来讲是无法对比的,但相比于其他的普通将领来说,他也是有过人之处的;虽然最终长平之战的失败与他有着不可推却的责任。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就否定赵括整个人,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赵括没有战死沙场的话,也不见得就不能够在后来的战争当中脱颖而出;因此,当我们看到历史的时候还需要客观。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左传》、《史记》、《吕氏春秋》、《战国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