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这么狠如何才能既建功,又善终

「本文来源:瞭望智库」

主帅是一个高危职业:明面上,敌人拼了老命要干掉你;暗地里,自己人也在考虑“兔死狗烹”应选在何时何地。

那么,如何让一国之君深刻地认为你的存在特别有价值,并且使自己的超高水平成就保持在他喜闻乐见的范围之内?

文丨蒋亚民

编辑

李雪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领导这么狠,如何能站稳?

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公仲连和赵武灵王在赵国、申不害在韩国、邹忌在齐国发起的改革在取得了显著效果之后,随着改革家的身死烟消云散,腐朽的贵族阶层仍然把持着国家权柄,坐在空中楼阁内饶有兴致地继续着目标仅为一己之私的权力游戏。

只有这个曾经为中原大国所不齿的贫瘠蛮荒国家,坚持将“农战”方略进行到底——彻底废除井田制和贵族制,推进民族融合、兴修水利、赏功罚罪,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自己的劣势化为优势,集全国之力掌握于一人手中,国势空前强盛。

一边在挥霍,一边在积蓄;

一边暮气沉沉,一边生气盎然。

到前年,13岁的少年嬴政从去世的父亲手中“接棒”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前年,赵、楚、魏、卫、韩五国出兵攻秦,楚王任盟军最高司令,联军攻克寿陵(今河南洛宁),兵临函谷关。然而,居然没有一支队伍敢与出关迎战的秦军交锋,各国不战而溃退。

当然,这个早熟的小小少年,还没能真正将权杖握在自己手里。跟其他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公子不同,目睹母亲的旧情人长期权倾朝野、新情人气焰日益嚣张,生于忧患的他懂得在羽翼未丰之时保持隐忍,并努力观察和学习,等待一个契机。

看到幼狮一天比一天更健壮的身躯和更锐利的目光,对鬣狗而言,绝非一件愉快的事情。

于是,嫪毐嗅到了危机,嬴政等到了时机。

一场不出意料的宫廷政变发生,早有准备的秦王迅速诛灭“假父”嫪毐及余党、扑杀其二子,将太后迁出权力中心咸阳,顺便以此为由罢黜“仲父”吕不韦的相邦高位(后逼其自杀),重用自己的亲信李斯和远道而来的高手尉缭。

“九月,夷毐三族,党羽皆车裂灭宗,舍人罪轻者徙蜀,凡四千余家”

“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断其四肢,积之阙下!’死者二十七人”

看看这套操作,如此狠厉老辣,完全看不出掌控全局的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耐人寻味的是,当第28个为太后说情的人出现时,这个狠厉老辣的年轻人竟然谦虚地表示接受——亲自开车,请老母亲回家。

原因不难理解,该处理的处理、该震慑的震慑,那位毕竟是自己亲妈,达到目的之后还是要下个台阶、适时地表现母慈子孝、为天下表率的。

此时尚在军中默默奉献青春的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人王翦同志,默默地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

翻脸多么迅速!

身段多么灵活!

下手多么凌厉!

如何在这样一个领导手下顺利活到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这是一个难题。

当然,嬴政没有让他考虑太久。

2

内外两手抓,将军不一般

赵国,是嬴政的太爷爷秦昭襄王的遗憾。长平之战,大将军白起领兵杀敌45万,赵国元气大伤。太爷爷本想趁它病、要它命,无奈秦军长途远征疲惫,久攻邯郸不下。后来,韩赵重金游说秦王的大红人范雎,秦军遂于前年初收兵回家。

赵国,是嬴政的执念,它虽不复鼎盛时期的威势,但经二十余年的恢复,实力仍不容小觑。前年,燕赵两国交战,秦王趁机派王翦、桓齮、杨端和攻打赵国。

大战将临,王翦作出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大胆决定:令俸禄不满百石的低级军官回家,并以80%的幅度大量精简兵员!

留下20%的精锐之师训练效率大幅度提高,食品和装备水平精益求精,将士们十分珍惜这份军职、感谢长官的照顾,恨不得立刻上阵杀敌。

就这样,王翦建立起一支战斗力极强并且十分精干、便于机动作战且士气大涨的强军,迅速进兵、一举夺得赵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轑阳(今山西左权),尔后,又乘胜进攻,与秦军众将先后攻取赵国的九座城池。

前年,桓齮挥师攻赵,歼敌10万、斩杀赵军统帅扈辄。接下来,秦军的克星出现了。李牧临危受命,大败桓齮所部,并屡次逼退秦军。

然而,李牧没赶上好时候。

前年,赵国发生大地震,从乐徐(今河北易县)到平阴(今山西阳高),大部分房屋倒塌,地裂达到步宽。次年对赵国而言祸不单行,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隔壁韩国彻底为秦所灭;其二,赵国发生大饥荒,民间传出这样的歌谣:

“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

赵国的老百姓哭嚎着,秦国人幸灾乐祸地笑。可见头顶亡国之危的赵人仇秦日甚。

让敌人缓口气、自己坐失良机的事,嬴政不会干。

前年,大批秦军兵分两路进攻赵国:王翦领上地之兵,夺取了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军队,包围了邯郸。李牧领兵严防死守,秦军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仍无法在战场上取得进展。

当然,李牧也没遇到好人。

王翦大将军的智慧可不止在作战上发挥作用,他派出间谍携重金跑到邯郸贿赂糊涂赵王的宠臣郭开,说李牧正在联络秦军、准备叛变;加上出身倡优的赵国太后跟李大将军有点过节,也没说什么好话。一来二去,结果,李牧身死、司马尚被免职。

唯一有能力挽国祚于将倾的赵国柱石就这样被自己人推倒了,赵军一蹶不振。王翦所部势如破竹、大败赵军,斩杀对方主将赵葱、攻下邯郸、俘虏赵王。赵国灭亡。

王翦为啥没有杀掉赵王呢?要知道,秦军是数人头进行封赏的,这种高级别的人头尤其值钱。不过,对王大将军来说,更重要的是留下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可以时刻提醒领导:

您看吧,赵王杀了大将军马上就亡国了,您看我不顺眼的时候,是不是也得慎重考虑一下?

3

灭赵再破燕,称病老还乡

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赵国没了,接下来就轮到燕国了。

前年,王翦所部转移至中山郡驻防,离燕国很近,目标很明确。

有一个人很不高兴。他就是燕国的太子,著名莽夫姬丹同志。他跟嬴政同在赵国当过人质,相处还挺愉快,两人算是“发小”。后来嬴政成了秦王,姬丹还是太子,换到了秦国当人质。本想攀个兄弟交情,结果昔日的小伙伴不买账,一怒之下,姬丹逃回了燕国。

这事,相当于单方面撕毁合同,可大可小,秦王一句话的事。不过,毕竟是曾经共患难的小伙伴,拿这个理由出兵,嬴政觉得不太充分。

这时,得罪了秦王的樊於期将军躲到了燕国,据说原因是质疑嬴政的血统、宣扬造反有理。眼看着不远处的秦军虎视眈眈,恨嬴政恨到咬牙切齿的姬丹作出了一个让他爸爸特别恼火的重要决定。

后来的剧情我们都知道了:

此事给了嬴政一个绝佳的出兵理由。

就在著名音乐家高渐离伴奏、著名烈士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河畔,王翦所部打垮了燕、代联军。

前年,王翦领兵攻占燕都蓟城(今北京)后,因病告老还乡,年轻的秦将李信继续追击燕军。

燕王和太子姬丹逃到辽东。盟友公子嘉给燕王出了个昏招:

“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

就是因为你儿子秦王才非灭了燕国不可,你把儿子杀了表示一下,秦王肯定就撤军了。这逻辑、这格局,无怪乎当个亡国之君都不配。

于是,燕王很听话地派人把自己儿子杀了,但是,并没有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此时,王翦的儿子王贲正在遥远的楚国奋斗,夺取城池十余座,解除了秦军战略进攻方向右翼的威胁;随后,率军迅速北上,进攻魏国。

4

家底被搬空,怎能不疑心?

到了战国后期,楚国政治腐败,君主昏聩。在秦军忙于开疆拓土的时候,楚国贵族们正忙于权斗。前年,楚幽王死,其弟即位;两个多月后,他们俩的另一个兄弟发动政变杀王自立,政局相当不稳。随着秦军在韩、赵、燕、魏不断取得战果,楚国岌岌可危。

前年,嬴政判断,进攻楚国的时机到了,遂分别询问座下将军:我要灭楚,你觉得多少兵才够?

在追击燕太子一役中崭露头角的年轻猛将李信人如其名,相当自信:我去打,20万军足够!

老将军王翦表示:没有60万人,这仗打不赢!

伐赵之时,王翦只用20%的兵就打赢了战争。33岁的嬴政似乎更有理由自信,对于上述两个兵员相差悬殊的作战计划,他轻松做出了决断:

“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是壮勇,其言是也。”

就这样,李信、蒙武率20万秦军南下,王翦称病回了老家。

一开始,李信指挥作战还算顺利,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寝邑(今河南沈丘)打败楚军。然而,到了城父(今安徽亳州),楚军主力发起突袭,李信所部败退。

原来,楚军是故意示弱,且战且退,将李信所部诱入死地,以精锐部队从后侧突袭,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7个都尉,大获全胜。

此役是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

得到战报的嬴政勃然大怒。不过,他迅速冷静下来:楚国地广兵多、难以速胜,自己让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决策失误了。现在应赶快起用经验丰富的老将王翦,灭楚,还有机会!

事不宜迟,他亲自乘车奔往频阳拜会老将军,言辞十分恳切:

“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王翦坚持原计划:

“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60万秦军启程,秦王亲自到灞上送行。这时,王翦再次提出了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要求:等我打了胜仗,请领导您赐给我一大堆良田和美丽的大别墅吧!越多越好!

嬴政心里哭笑不得:您带走的兵差不多是我剩下的全部家底了,还能怕穷吗?他满口答应下来:给!

出关前,王翦又连续五次求秦王赏赐,部下忍不住提醒:您会不会太过分了?老将军叹了口气:

“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秦王他家祖传疑心病,前有商鞅、后有白起,如今倾全国之兵尽交他人之手,也是形势所迫,怎么可能完全放心?

老将军提出的要求看似恃功而骄,实际上却是换位思考、给领导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一把年纪了,就想赶快打完仗回来过几年富贵日子,拥兵自立这种事,我不想也没必要干。

嬴政何等聪明、何等胆识?怎会不知王翦的真正用意!一方面,他对这个不但英勇善战还识时务、知进退的老将军比较信任;另一方面,人心是会变的、信任是不保险的,于是,在各路远征军的军事主官人员安排上,他下足了功夫,这个事,我们等会再说。

5

父子分两路,天下大一统

前年,在王翦大军南下的同时,前一年从楚地北上的王贲正在领兵攻坚——魏军坚守大梁城(今河南开封),秦军久攻不下。

王贲似乎想起了老前辈白起在楚国干过的事情,调动部队挖掘渠道,引来汴水灌入大梁。经过3个月的大水浸漫,大梁城城墙坍塌,魏王被迫投降(后被杀)。

此时,曾以魏武卒之威震慑猛秦、使其数十年不敢东向的魏国,只剩下老实人安陵君,冒着“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秦王之怒,坚守着方圆五十里的封地安陵国(今河南鄢陵)。

接着,王贲率军平定了各地,魏国灭亡。

前年,60万秦军抵达平舆,楚国举全国之兵准备应战。然而,王大将军第3次干了件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情:止兵不出,整整一年!

他在战略攻势的情况下,战术上采取守势,不管楚军如何挑衅,就是坚壁勒马、绝不出战。60万官兵在营地里休养生息,主帅亲自过问将士们的日常起居情况、改善军中伙食,甚至鼓励大家开发娱乐项目,比如投石比赛。

占据主场优势的楚军自知跟秦军硬碰硬没有好果子吃,只好干巴巴地与其对垒,等了又等,还是不见对方出战,干脆自己先撤吧。

前年,王翦终于等到了最佳进攻时机,下令大军追击,大破楚军、斩杀项燕于蕲(今湖北蕲春)并俘虏楚王,接下来趁胜平定剩下的楚国城池。

盛极一时的楚国由此走向末路。

实践证明,王翦既能打造精兵小队发动奇袭,又能指挥大兵团开展战略决战,用兵多寡完全是根据战略态势和战场情况决定的:

*局部区域的作战,有精兵在手、辅以其他手段,可以择机取得胜利,只留20%的兵力攻击阏与,就是如此用意;

*要进行国家间的战略决战,必须要有必胜的把握,没有足够的兵员绝不可冒进,60万大军攻楚便是做此打算;

*更重要的是,无论兵多兵少,必须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时机作战,分兵奇袭与合兵力击相辅相成。

前人兵法成果与自己丰富的作战经验相结合,最终造就了王翦中国古代兵家翘楚的显赫地位。

前年,“竟平荆地”之后,王翦挥师南征百越(今湖南、江西两省南部以及江西东部的部分地区)。

同年,王贲被任命为主将,继续北上、进军辽东,活捉燕王。

燕、代倾覆。

前年,王贲领命东征,灭亡齐国。

现在,我们来解答秦王的“保险”问题。

读到这里,大家会发现嬴政在灭六国过程中的将帅安排规律——父子不能同时统领一支军队。王翦打赵、燕时,其子在南方与楚军作战;而当老爸带60万秦军攻打楚国时,王贲反而被派去了北方执行灭燕任务。蒙武、蒙恬父子是另一对典例。在蒙武协助王翦击楚时,蒙恬正协助王贲攻齐。

由此可见,对于手握重兵的将领,在秦军严刑酷法的背景下,在不影响作战的前提下,嬴政采取交叉制衡的人士安排,将主帅“拥兵自重”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正因这对君臣互相了解彼此的动机与能力,才能保持心照不宣的默契,合力将秦国之兵发挥到最大效能。

至此,嬴政一统天下,成为“秦始皇”。

王翦、王贲父子分别被封为武成侯、通武侯。在二十等爵制中,“列侯”封号居于首位,极难获得。《史记》记载,终秦之世,只有7个人获此殊荣,除王氏父子,只有商君商鞅、穰侯魏冉、应侯范雎、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

注:商鞅比较特殊,被称为“商君”,但爵位是“列侯”。

至此,王翦适时地退出历史舞台;其子王贲出现的最后记录是前年,随秦始皇东巡。

位于铜川的将军山,纪念秦朝王翦而得名。图|图虫创意

此后,秦军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东至海暨朝鲜,西之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初步将中华之版图铸成一体,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参考资料:

﹝西汉﹞司马迁《史记》

﹝西汉﹞刘向《战国策》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在和平时期,战争的教训一次又一次地被人们集体忘却,直到又一次战争猝然到来,才会在付出血淋淋的代价后猛然警醒。兵家,在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兴旺发达,然后,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压和忘却。

一个成熟的国家,一个成熟的民族,一定不能忘记战争的灾难和教训,即使是在国家长久和平、兴旺发达的时候,仍然需要发扬重视国防和军事的传统,做到警钟长鸣、武备常新。

中国兵家学说的世界性研究热潮经久不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重新挖掘与发现中国古代兵家价值意义重大。因此,库叔邀请军事科学院原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蒋亚民研究员推出“中国古代兵家”系列文章,每周一篇,以飨读者。

本系列跨越年,讲述从中华文明起源时期到清末对我国军事乃至历史进步发挥重大影响的38位兵家代表人物的故事,解读那些被后人奉为圭臬甚至神化了的传世兵书和古代阵法。

注:依次为玄女、伊尹、武丁、姜子牙、先轸、鬼谷子、田穰苴、孙武、孙膑、墨翟、乐毅、李牧、吴起、白起、尉缭、王翦、张良、韩信、卫青、班超、诸葛亮、韦睿、杨素、李靖、薛仁贵、郭子仪、耶律休哥、岳飞、成吉思汗、拔都、朱元璋、徐达、戚继光、邢玠、郑成功、施琅、福康安、左宗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