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内容简直就是语言之艺术,谋士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左右政治于鼓掌之间,。和《左传》不同,《战国策》里很少出现“仁”“礼”的字眼,更多地体现了一己私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战国策》者,战国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故名之,为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三十三篇,四百九十章。非一时一人之作,最初也没有统一的名字,“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刘向在整理编订为一书之后,才确立了现在的书名。《战国策》为叙事体,以记言为主,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尖锐复杂的兼并斗争和谋臣策士往来游说的言行,开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之先河。《战国策》对历史记叙的忠实性不敢恭维,记叙史实简略,又有颇多失实之处。不似《左传》,有浓郁的神的色彩,这里活动的主角完全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战国的辨士、处士、隐士,抛开了道德、善恶的评判,反映士的独特价值,从人格力量上予以肯定,可以说。《战国策》反映了另外一种真实,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心态真实,作者往往对自己的人物过分偏爱,倾慕非常,不惜以牺牲史实为代价。战国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翻开《战国策》,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向你敞开,这是一个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而又从容不迫的世界,别出心裁的寓言、风趣形象的比喻,或体验锦衣还乡、指点江山、易水送别之豪迈慷慨,或深味落魄江湖、功败垂成、寄人篱下之炎凉无奈,你可以游走于“战国七雄”之间,仿佛时间与空间尚未腐蚀掉舌尖的锋芒与力量,男儿不配剑,同样可以笑傲人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