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群雄纷争,逐鹿中原。智辩之士因时而起,揣人主之心理,逞一己之巧舌,或以联弱抗强之计,或以使弱事强之谋,游说于诸侯,以求自己飞黄腾达,史称这类策士为纵横家。苏秦是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先以连横之策游说秦王,备受冷落;后又以合纵之术游说赵王,大获成功。时而连横,时而合纵,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只为谋取卿相之尊而奔走,是典型的政客形象。“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这正是纵横家人生追求的肺腑之言。文章记载了苏秦始以连横之策说秦,而其说不行,于是发愤读书、终于相赵的故事。
古文观止第四卷第1篇《苏秦以连横说秦》战国策·秦策之前的文章聊到过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次子和庶子一般是没有继承权的,同时还提到了一个二代降级的制度,天子的儿子叫王子,孙子叫王孙,到了重孙就不是王室了,可以封出去,改氏,做诸侯。诸侯和大夫的后代也是这样操作。最后大量没有爵位和封地的后代就集中到了“士”这个阶层。底层的百工、平民通过做出成绩或者不断学习,得到高层赏识,也可以上升到士的阶层。士之子恒为士,不会再下降,但也没有上升的通道,所以这个群体是在不断扩大的,而且大部分士的生活条件可能和平民没什么差别。
到了战国时期,礼乐崩坏,世卿世禄制度被破坏。既有文化、又有一定政治权力,同时群体极大的士,开始越来越活跃。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阶层,以至于出现了很多士人出身的布衣公卿。这个时候,“大夫士”这个词逐渐被“士大夫”一词取而代之。士大夫的佼佼者就有今天文章中提到的苏秦。
秦国自秦穆公后,一直受到晋国压制,持续衰退。三家分晋后,魏国率先变法图强,开始侵吞秦国的土地。到秦孝公即位,痛定思痛。任用魏国士人商鞅发起了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使秦国翻身为强国,这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个六世就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王即位,现在诸侯们已经开始交相称王了。尽管商鞅被杀,但他制定的秦法未亡,秦国灭巴吞蜀,屡败魏、韩,已露出东进中原的态势。
▲秦国地理位置1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
苏秦最初来到秦国,以连横的策略游说秦惠王。
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
先说秦国地理优势,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富饶的产出,北面胡地盛产皮毛,代郡产出良马,南面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面有崤山和函谷关这样牢固的关隘。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奋击指代将士。田地肥沃,人民富裕,战车万乘,将士百万,千里沃野,储备充足。地势易守望难攻,这就是所谓的天府,是天下的强国。这样的强国可以取得什么成就呢?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凭借您的贤能,众多士民和可用的军队、兵法,就可以兼并诸侯,吞并寰宇,您就能称帝统治天下。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希望您稍加留意,让我说明其中的功效。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2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寡人听说:鸟儿羽翼不丰满就不能高飞,条文章程不完善不可以用来诛杀惩罚罪人,人的道德不高尚就不能治理人民,政事教化不理顺就不能差遣大臣。现在您很隆重的不远千里而来,苏秦是洛阳人,上廷赐教,但不巧我现在没空,下次有机会再听您教导。秦国刚刚经历了商鞅变法,刮骨疗伤,这是个很痛苦的过程。现在国家刚刚安定,所以秦惠公也不太欢迎苏秦这样的策士。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3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苏秦说:臣本来就怀疑大王您不能采纳我的主张。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huān)兜(dōu),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
举了一长串例子,当年的有德之君都曾讨伐过别人才能大合天下,由此就可以看出,想保证自己的安全以至于一统天下没有不发起战争的。
古者使车毂(gǔ)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
毂是古代车轮中间穿车轴的地方,它有一部分是凸出来的,这个地方相互撞击,说明车辆来往繁多,这里引申为行人来往频繁。古时候使臣频繁往来,用言语说动各国缔结盟约,天下诸侯结为一体。
约从连横,兵革不藏。
现在诸侯合纵连横,战争不止。合纵连横并不是苏秦提出来的。这里其实还涉及一桩公案,就是苏秦、张仪孰先孰后的问题。《史记》中记载苏秦说秦连横不成,就跑去赵国搞合纵,又激励同窗张仪去秦国搞连横。这件事情一直有争议,有文献指出张仪在苏秦之前就在秦国做连横工作了。和他对垒的是魏国犀首公孙衍,三十年后,苏秦才崛起登上战国的政治舞台。后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为后者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我们经历了数次文化浩劫,特别是秦始皇及项羽焚书,五代十国造成的文化断层和后来满清删毁篡改典籍。导致很多经典著作失传或者面目全非,所以说考古工作者发掘、复原的典籍和文献真的非常重要。总有人说十年文化浩劫怎样怎样,其实那十年并不是那么不堪回首,我们仔细去读一读那段历史,反思一下这些年掌握那些舆论风向的是哪些人,可能就会有自己的判断。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
文人巧言矫饰,诸侯被扰乱迷惑。各种事端层出不穷,无法处理。
科条既备,民多伪态。
法令条文已经完备,但老百姓又迫于律法伪装自己的姿态。这是说各国变法扭曲了人民本性,这也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一种论调。
书策稠浊,百姓不足。
稠浊,稠密混浊,形容又多又乱。文书政策又多又乱,老百姓昏乱困顿。
上下相愁,民无所聊。
聊,依靠。全国上下都在发愁,百姓无所适从。
明言章理,兵甲愈起。
话说得很清楚,理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战争反而更多了。
辩言伟服,战攻不息。
发言争辩,道貌岸然,但攻伐从未止息。
繁称文辞,天下不治。
发言者文辞华美旁征博引,但天下并没有迎来治世。
舌弊耳聋,不见成功。
说的人舌头抽筋了,听的人耳朵也聋了。但没看到有什么成果。
行义约信,天下不亲。
践行道义,约定诚信,但天下却不能亲善和睦。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
前面道理讲不通,仁义无法施行。怎么办呢?于是诸侯们废弃条约发展武备,大量豢养勇猛敢死之人,制备铠甲,磨砺兵刃,在战场上决一胜负。
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
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获得利益,安然端坐就能开拓疆土,即使古代贤明的君主也想实现这样的目标,但天下大势决定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只能持续征战。这里和前面他举的例子相呼应,解释为什么道德之君也要发动战争。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