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手工业地名学

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49322.html

原创牛汝辰

所谓商业手工业地名学就是通过地名来探讨商业手工业的规模、范围、形式、地点、贸易、周期、功能及其特点和规律的学问。

一、商业地名学

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在《梦梁录》的地名之外又登录了不少新地名,并且注明这些地名的产生与宋代商业的关系,如马市巷(宋时设马市于此)、柴木场(宋时柴木场)、花市巷(宋时鬻花朵者居之,今寿安坊两岸多卖花之家,亦其遗俗也)、牛皮街、布市巷(宋时为贸布之所)、肉市巷(又称菱椒巷)、剪刀巷、卖鱼桥等。这些地名生动地反映了宋时杭州的商业布局,有些学者已经根据类似的资料复原了南宋杭州的繁华景象。这些地名在杭州沿用至今的有盐桥、炭桥、菜市桥、米市巷、马市街、卖鱼街等。炭桥在城南,米市巷在城北,菜市桥在城东,这样的分布与宋时的民谣:“东菜西水(西湖),南柴北米”相符。

北京的许多街巷名称也反映了旧北京的商业情况。如花市大街、灯市口大街、马市、羊市、驴市、闹市口、菜市口、柴市口、米市口、果子巷、珠宝市、布巷等。这些都是以市场或商品交换地命名的街巷。在北京还有一些以手工业作坊命名的街巷名。如铸锅巷、油房胡同、糖房胡同、烧酒胡同、熟皮胡同、魏染胡同、姚铸锅胡同、粉房刘家街等。

我国有许多集镇墟场地名,从外形看,在这些地名的尾部往往带有直接与经济情况有关的字,有的曰某镇,有的唤某市,有的叫某墟,也有的称某街。这些地名历史悠久,分布甚广,究其由来含义,大都与当时的经济贸易有关。一般来说,镇有比较固定的街坊和商铺,贸易经常,商肆较盛,同外界的联系也较为广泛。而市集、墟场等同外界的联系多侧重于经济方面,其范围亦只局限于附近四乡,贸易也不经常,店铺则仅仅是商品的消费点。“墟”古为“虚”。《战国策·孟尝君传》记曰:“市胡则满,夕则虚。”或统远近村庄,或适中外所定期而会,以求日用饔餮之资,朝聚午散,则谓之墟。集的情况较复杂,有初三、初四逢集的,有初五为集的,亦有不逢集而常市者,“逢集之日,由晨至午,行人如流,肆摊栉比,是日赶集过此,则人渐稀,谓为末集”。集镇一般都有经济——行政职能,尤其是政区行政中心,表现更为突出。无论经常还是定期贸易,进行的大都是综合性的商品活动。

也有一种墟市,买卖的却是某种单一的或特别的商品,而这个墟市地名也正是根据这种单一的商品买卖而命名的。如浦城县万安的烟铺、水北街的蔗铺、永兴的香菇铺、古楼的麻铺,等等。清宣统年间,广东番禺县境内也有这样的墟市地名,其地“贸易之品限于一物,依期常开者,谓之墟,如新造之牛墟,黄陂之猪仔墟,市桥、蔡边之布墟是也”(《广东番禺县志》)。今日上杭县猪仔墟,“每逢农历二、七为墟期”。上述墟市原是单一农副产品的贸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墟市就成了所在地的专名,上杭县的牛市坪就是这样演变过来的。[1]

古代手工业工厂的分布往往也能从许多小地名上体现出来,其中陶瓷窑址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宋代以后福建曾是陶瓷业相当发达的地方,窑址遍布全省各地,建窑、福窑、德化白瓷曾驰名国内外。近代以来大部分遗址已经废弃,今天在福建各县这类地名还有数十处之多,足见当时陶瓷制造业的兴盛。如云霄有瓷窑、瓦窑、瓦窑坑,周宁有孩窑,福清有硋灶,莆田有碗洋等。这些地名直接指明了旧时窑址的地点。

内蒙古地区的商业贸易发展到20世纪初,已由内地京帮、晋帮、津帮在内蒙古各旗县编织成了一个商业网,特别是在农区和半农区各旗县,商号林立,店铺遍及各个角落。不仅旗县有经销大宗货物的商号,在二三十户人家的居民地也都有销售米面盐茶,日用百货的店铺,它们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点,也是畜产品、皮革、绒毛药材等土特产的收购站。因此,这些商号店铺是当地居民终日必去的场所,对这些字号最熟悉,无论男女老少,总是把商号店铺的字号挂在嘴边,这样天长日久,当地居民就把每日必到的店铺的字号当作了地点名称,即便是店铺所居之处原有地名,也都以店铺字号取而代之。于是在内蒙古的农区和半农区出现了一组商号地名。

这些商号地名多出现在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和巴彦诺尔盟。例如:德胜(化德县)、德胜太(达旗)、德胜西(准旗)、德后成(五原县)、德和泉(达茂旗)、德兴奎(武川)、天德永(丰镇)、同义隆(中后旗)、合义永(察右前旗)、和义成(土右旗)、大兴隆(杭后旗)、东胜永(固阳)、兴盛茂(太仆卜寺旗)、天巨德(乌前旗)、长盛号(多伦)。[2]

二、手工业地名学

喀什的手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从考古学方面的发现,喀什的手工业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魏晋到南北朝,喀什噶尔的棉纺织、丝纺织等手工业已有了一定的发展,除出产毛制品和铜、铁、锡等产品外,由于出产葡萄,酿酒业也很兴盛。从魏晋到南北朝,疏勒国居民从中原引进了大批的铁制农具和较先进的耕作方法,开始改进和生产大量的铁制农具。

喀拉汗王朝时期(—年),回鹘和其他突厥民族从事大规模采矿、纺织、造纸、玻璃、陶器等各种手工业生产,在王都喀什噶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他的名著《突厥语词典》中详细地介绍过当时的手工业产品,种类达60余种,如俄尔(铅头)、阿玛其(木制铧犁)、依迪西(土陶缸)、吾鲁克(木制槽盆)、艾吐克(靴子)、阔耐克(土陶壶),等等。西辽时期(—年)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艾特来斯”绸。[3]

叶尔羌汗国时期(—年),喀什噶尔等地相继成为矿冶业的中心。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作坊的雏形。这些作坊最初主要出现在手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最早采用这种形式的是矿冶、兵器、织布、制革、织毯等行业。

明代,喀什噶尔出产丝绸缎布,有“胡锦”“花蕊布”“白叠毛布”“红绢布”“撒袋花手巾”等,在各地广为流行。年以后,喀什噶尔地区由于屯田活动的推行,增加和改善了铁制农具的制作。锻造的砍土曼较大、较薄,进土较深,非常耐用。

清初,喀什噶尔的锻造业达到了极盛的阶段。灵巧的工匠们制造出了小到针、钉子、锥子、剃头刀、匕首、箭镞、剪子、铁锁、铁掌,大到战刀、铁轴、长矛、铁锅等各类产品。清代,也是喀什噶尔土布生产的鼎盛时期,城郊的汗艾里克庄和伽师一带已成为土布主要产地。喀什土布曾经是当地主要产品之一,每年约有十一二万匹土布出口俄国,超过俄国运销喀什噶尔的棉纺织品的8倍。

到了近代,喀什噶尔的手工业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手工行业主要有纺织、印染、金银首饰、皮革鞣制、鞋靴制作、小五金加工(包括锻造、铸造、铜制品加工、铁皮制品加工)、土陶、木器加工、编织、制毡、印花、刃具制作、小农具制作、制帽、刺绣、服装加工、民族乐器制作业以及雕刻等。这以后,随着内地及中亚地区现代工业品对喀什噶尔市场的冲击,本地有些手工业产品逐渐被淘汰,如土布、土布印染、土肥皂、引火柴以及木制饮食用具等。目前,全市只有两家作坊制作土肥皂,且数量极少。[4]

这些民族手工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是人们天天离不开的,因而它必然也对城市地名和街道名称产生强烈影响。

年喀什建市时,在艾提尕广场周围有很多木制小铺面,出售呢绒、绸缎、棉布及各种日用百货、土特产品。以艾提尕广场为中心,向四面呈放射状分布着5条大街,这些街道都是专业巴扎(巴扎,相当于汉语的“市”或“集市”)。[5]

如今喀什市的许多古地名,都是以手工业为特征而命名的。如恰萨街道办事处所属的艾维热西木喀(丝绸业)巷、夏米其(制蜡烛者)巷、艾格来克其(箩筛匠)巷、喀赞其(制铁锅者)亚贝希巷等;在亚瓦格街道办事处所辖的有再塔普阔其(制弹花弓弦者)巷、吐玛克多帕巴扎(帽子集市)巷、再格来(金银匠)巷、孜里其(织毯者)巷、艾格来克巴扎(箩筛集市)巷等;在库木代尔瓦扎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有塔什巴扎(磨盘集市)巷、亚其(弓匠)巷、且克曼其(织土布者)巷、京其(制秤者)巷、塔哈其(织麻袋匠)巷、果当(应为“苦墩其”,即土布印染匠)巷、磨坊巷等;吾斯塘博依街道办事处所属的亚尕其(木匠)巷;郊区乃则尔巴格乡辖区内有昆其(制革匠)村、乔塔其(纺织漂白布者)买里斯村;在夏马勒巴格乡境内有却云其(铸铁匠)村、吐玛克其(制皮帽者)买里斯村、古古特其(火柴匠)村、斯尔克其(制葡萄醋者)村、奥克其(制箭匠)买里斯村,等等。从以上喀什的地名,足以使人们感受到喀什民族手工业的发达和繁荣程度。[6]

参考文献

[1]居如六.论我国集镇墟市地名的产生和变迁[M].地名知识,(2).

[2]鲁青.内蒙古地名简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57-64.

[3]喀什市史志办公室,喀什市志(城建志、工业志)[Z].喀什市史志办公室,.

[4]喀什市地名图志编辑委员会.喀什市地名图志[M].喀什:喀什市地名图志编辑委员会,.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喀什市委员会文.喀什市文史资料(第三辑)[M].喀什:喀什市文史资料委员会,.

[6]牛汝辰.喀什民族手工业对地名的影响[J].地名知识,(1):27-28.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